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农林学论文

干旱灾害对华北地区农业经济影响研究

  
  1华北地区干旱灾害历史统计
  
  华北地区是历史上干旱灾害多发地区之一,此地受灾频率较高,且易发生连年干旱,因此影响较为巨大。近年来,华北地区干旱情况持续加重,而2008年底至2009年初,由于大气环流的异常和冷空气的频繁活动,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少,华北地区再次遭遇严重冬春连旱,旱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作物受旱程度十分严重。
  
  图11978~2007年华北地区历年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时序演变
  注:图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由作者汇总后得出
  
  2干旱灾害对华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影响
  
  干旱灾害不同于其他灾害,干旱直接威胁的就是农业生产和人们生产、生活,因此对地区农业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巨大。近年来,华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总体来说却仍然无法摆脱干旱灾害的威胁。
  2.1因旱灾所造成的粮食减产量
  1990~2007年华北地区因旱灾造成的粮食减产量如图所示:
  
  图21990~2007年华北地区因旱灾所造成的粮食减产量
  图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经作者汇总计算后得出
  2.2因旱灾粮食减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1990~2007年华北地区因旱灾粮食减产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如图所示:
  
  图3 1990~2007年华北地区因旱灾粮食减产所导致的经济损失
  图表数据来源:图2数据及历年粮食生产价格,经作者汇总计算后得出
  华北地区因旱灾粮食减产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根据刘颖秋提出的总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法得出:W=(0.1F1+0.2F2+0.5F3)*A
  式中W-旱灾减产量,万t;F1-受灾面积,万亩;F2-成灾面积,万亩;F3-绝收面积,万亩;A-粮食单位面积产量,t/亩(当年全国的平均粮食亩产)。[1]
  2.3旱灾对华北地区农业经济影响
  旱灾的频发会影响地区的粮食产量,进而对农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2.3.1旱灾引发的粮食减产可在一定时期内引起粮价上涨。粮价上涨一方面会直接带动食品价格的上涨,而食品价格仍然是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目前,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仍然分别占到37.7%和46.2%,影响力仍然很大。另一方面粮食价格上涨还会间接带动其他商品生产成本的提高,造成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粮食价格如果继续扩大其波及范围,可能会引发农产品产业链上的连锁反应,甚至演变成物价连锁反应以至通货膨胀。
  2.3.2旱灾对灾区农民的生活会造成一定影响,灾区农民的增收会更加困难。现今种粮收入仍是农民尤其是华北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旱灾造成粮食减产的经济损失可能是农民纯收入绝大部分。目前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农民工大量返乡,因此09年的春旱更是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据专家统计,09年北方旱情将令冬小麦减产5.8%左右,减产590万吨左右。若按现有的小麦价格计算,农民将会少收入158亿元左右。[2]
  2.3.3华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因旱灾导致的粮食减产将会影响全国粮食供应,对当地甚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据估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因干旱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一般干旱年约占GDP的1.1%,严重干旱灾害年约占GDP的2.5%-3.5%。此外,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社会稳定就很难得到保障。从这点上说,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是实现国家稳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大计。
  
  3对华北地区干旱灾害的应对策略
  
  农业是多自然灾害的弱质产业。为应对华北地区干旱灾害,增强抵御能力,保证粮食安全,应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3.1技术方面
  3.1.1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要在保障农产品增产的前提下,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和先进的灌溉技术,包括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现有灌溉工程的灌溉效率,因地制宜地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以达到节水和增产的双重目的。
  3.1.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研究推广避灾减灾工程技术。
  制定适用、可行和有效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高新节水技术建设为核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国目前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的问题,国家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灾害多发地区建立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全面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
  3.1.3应用高新技术,全面提高地区防灾抗旱能力。
  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化水平,采用远程自动遥测技术、3S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值预报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为现代化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高新技术支持。此外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建立抗旱栽培新体系,包括用科学方法选育高产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种,也可明显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及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促进旱区农业可继续发展及全面提高防灾抗旱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2制度方面
  3.2.1进一步完善抗旱法规制度,确保抗旱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在法制保障方面,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为核心,河道管理条例相配套的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实施了大批抗旱配套法规。完善的抗旱法规制度是有关部门有效开展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加强抗旱法规制度建设力度能够使各地区、各部门在抗旱工作中的职责和行为规范更加明确,保证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3.2.2健全社会化抗旱服务体系,增强民众防灾意识。
  抗旱服务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抗旱服务组织的正规化、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可发挥长期的抗旱效益[3]。此外,还需加强对全民的防旱抗旱减灾教育,提高全社会成员的干旱风险意识,从而积极做好应对干旱的准备。
  3.3经济方面
  3.3.1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发展节水型农业经济。
  针对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加强以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的用水管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水价的同时还要建立农业节水激励机制,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杜绝水资源浪费,促进合理用水。
  3.3.2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应对干旱灾害。
  扩大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导向作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机构;同时强化农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加强对农村市场有效金融需求的服务,使其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发展新技术农业以应对旱灾方面发挥作用[4]。自去年旱灾发生以来,灾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均积极行动,如推广惠农卡、发放小额贷款,为农资贷款开辟“绿色通道”等,在抗旱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
  3.3.3完善并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事业,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
  旱灾属于频发性自然灾害,如果按商业化的保险费率来厘定保费,无论对农民还是保险公司来说,都将是巨大的负担,因此长期以来,旱灾游离于农业保险的保险责任范围之外。为此,自2007年起,我国开始推行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金额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共同承担。但由于财政等方面原因,保险工作推广并不顺利,制度上在完善赔付率、承保品种和建立巨灾基金等方面也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鉴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事业在预防农业自然灾害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应该十分重视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政策扶持,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农业巨灾风险专项基金,同时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并向发达国家学习经验,不断推进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相关论文

华北农业经济干旱灾害影响
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探
电子商务对文创产品发展的影响探析
试论企业税收激进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浅谈市场营销对商业空间设计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疫情影响下对推进远程审计的探讨
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探讨
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研究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裂变营销对用户购买意愿的影响—以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