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低碳背景下的企业集聚发展策略浅析

  
  集聚效应的存在,使企业集聚化发展成为谋求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于此同时,企业集聚化发展也带来了集聚区域的环境问题,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方式,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低碳经济发展形态。
  1低碳型企业集聚区的基本内涵
  企业集聚指的是地理相近的经济主体由于经济的相关或互补性,在一定的区域内集聚,从而释放出集聚效应,为集聚区的企业带来由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带来的成本、品牌、分工优势等收益。低碳型企业集聚区要求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来实现低碳经济增长。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低碳化的根本性转变。其核心内容在于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循环经济为发展重点;以低碳经济支持政策为保障,来促进企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2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集聚发展面临的问题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但结合我国现阶段各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客观地认识到企业在集聚化发展过程中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2.1企业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结构高碳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生产企业能源需求的增加。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导致高消耗和高排放。尤其是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使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全球的18%,受到世界的关注。一直以来,无论是在煤炭产量还是煤炭消费方面,我国都逐年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我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很难改变。
  2.2企业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效率偏低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这说明我国能源技术过于落后。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4.7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不断上升,目前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实现了年度单位GDP能耗目标。
  2.3低碳意识没有普及,缺乏发展战略
  2008年起,政府就推广“碳排放交易”,但大多数企业对“碳排放交易”觉得遥远与陌生,“低碳经济”意识还没被多数企业所接受。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金融系统对于低碳技术项目的支持不够。
  3发展低碳型企业集聚区的基本原则
  3.1政府推动和市场主导相结合
  深入研究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实际,认识本区域发展低碳经济所拥有的优势以及面临的制约和挑战,扬长避短,把握市场方向,政府积极推动,突出重点产业低碳化发展,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充分利用本土产业和龙头企业在品牌、技术、人才、市场、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优势,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建设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3.2整体规划和分步推进相结合
  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合理确定低碳经济能源发展路径、产业优化路径、集聚区建设路径和生态布局路径,与集聚区总体规划、各产业发展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相互衔接。
  3.3资源优化和环境友好相结合
  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把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排放高的落后工艺和产品。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行为。严格保护耕地和山水林资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3.4经济增长和低碳发展相结合
  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经济增长与低碳化并重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低碳化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建立健全与低碳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低碳经济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4低碳型企业集聚发展的基本模式分析
  4.1低碳经济生态建设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从碳源上进行有效遏制,减少碳源的排放,还应该在大力建设碳汇。在集聚区要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态资源,进行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增强该区域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从而尽可能通过生物固碳方式,形成区域碳汇。
  4.2低碳经济能源优化模式,重点是减少碳源
  首先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提高单位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能耗。其次,要大力开发使用新型能源,转变能源结构,提高新能源在集聚区的使用比重。同时,还要从管理方面入手,提高集聚区能源管理效率,促进能源节约。集聚区的优势之一是资源共享,要发挥区域内公共设施的节能作用,如区域内的道路绿色照明工程、绿色公共交通设施等。同时,对于区域内企业的基础建设要大力扩大新型节能建材的使用,发展节能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和法规体系,对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项目不予审批或者不准进入市场交易。
  4.3低碳经济产业优化路径
  着力打造低碳产业,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节能减排。构建产业循环链条。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低碳经济市场化,努力发展碳交易。要积极推进碳交易项目,引进资金和先进的低碳技术,进一步促进产业链的升级和经济增长。
  5低碳型企业集聚发展保障措施
  在低碳型企业集聚化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经济增长和低碳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来稳步推进。既要发挥政府的主要作用,也要调动经济主体的主动性,不断创新,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
  5.1完善区域内低碳经济的政策法律环境
  我国已经制定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对我国低碳产业的积极迅速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区域内在严格执行法律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相配套区域政策,使区内有一个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的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在现有能源结构的条件下,以命令―控制和成本―收益机制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低碳型经济的落实。
  5.2建立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
  对集聚区的发展,除了速度指标,要突出对持续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等内容的评价指标,制订详细的评价考核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建立政府节能低碳工作问责制,将节能低碳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将工作进展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级负责人政绩考核重要内容,节奖超罚。建立健全节能低碳监管监察体制,加强节能低碳监察,充实统计力量,提升节能低碳统计能力,加快建立各级节能低碳监察中心。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强对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以直接融资和其他融资方式加快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5.3严格落实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把低碳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与自主创新规划相衔接,分解规划责任,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制定重点行业低碳发展规划,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快重点行业向低碳转型,实现低碳发展。把落实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与执行节能减排政策相结合,制定节能低碳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执行节能低碳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把落实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与加快集聚区建设结合,建设低碳型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集聚区功能布局。
  5.4加强完善低碳技术开发支持体系
  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低碳技术研发及时进行超前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根据区域的基本情况,选择适合的低碳经济突破口,完善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制度环境的激励作用,切实加大对适合于区域发展道路的节能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基地建设,并建立区域内节能低碳技术信息发布制度,促进集聚区技术共享。
  5.5综合管理与市场手段,建立低碳补偿机制
  首先,可以通过一定的管理对低碳经济进行补偿,对非低碳行为进行惩罚;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鼓励利用各种市场交易模式从经济上给予低碳经济进行支持。
  5.6强化低碳宣传,促进区域内全民参与,打造区域低碳形象
  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途径广泛传播节能减排的科学知识,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使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要注重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建设低碳经济的重要影响,切实加强对外宣传。要积极宣传集聚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和成果,加强对内部企业形象的培育,提高集聚区竞争力。
  

相关论文

背景策略发展企业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策
试论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
拼多多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创新发展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