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公共政策论文

论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

  
  建国60多年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到1978年的均衡布局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78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以发展沿海为主的梯度倾斜发展时期,也称为非均衡发展时期。第三个阶段是1999年至今的多元发展时期,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时期。
  1均衡发展时期
  建国初期,占国土面积12%的东部沿海地带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77%以上,而占国土面积45%的西北地区,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3%。面临这种工业过于集中,地区经济结构畸形发展的局面,我国政府采取了“均衡发展”的原则,重点加强内地经济建设,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差距,平衡全局发展。
  这种均衡战略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改变了不合理的生产布局,为实现东西部均衡发展的目标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于这一理论过于强调均衡,忽视了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技术水平极不平衡的现实,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在内地大量投入资金,但过低的投资回报率不但没有很好地促进西部的经济增长,反而使得沿海工业因资金不足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三五”时期,沿海地区的投资额降到了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仅占30.9%,比“一五”时期下降了10.9个百分点。此外,全国工业增长速度“三五”时期仅为11.7%,“四五”时期则降到了9.1%。
  2梯度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时期
  基于对建国后三十年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教训的总结,我国政府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梯度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这种理论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着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呈梯度发展的态势。因此,应实行“梯度推进”的策略。采取有重点、多层次、呈阶梯状的宏观布局政策,用先进带动后进,缩小区域差异。这种理论打破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均衡布局”的传统模式。
  这一时期,一方面国家投资的区域布局由过去强调备战和缩小区域差距,逐步转移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向优势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倾斜。同时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国家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率先开放的沿海经济特区、港口城市及经济开发区实行特殊政策。四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开放区的设立都有力的带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至此,以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非均衡战略已基本形成。
  国家对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改善了生产力的布局,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活力,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将资金用到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大大加快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也随之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区域经济增长趋于不平衡。从三大地带的增长格局看,基本上是呈东高西低的状态。1978年至1991年,沿海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内地年均增长8.5%(其中中西部地区为8.3%,西部地区为8.8%)。1980年至1990年,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61.5%上升至62.7%,而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迅速下降。
  (2)地区间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分别为153.6元和212.9元,到1990年分别扩大为700.1元和885.8元。其中贵州的人均GDP还不足上海的10%。
  (3)中西部地区人才外流,沿海地区就业压力增大。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具有高学历、高知识的人才涌向南方,一时间祖国大地上兴起一股“孔雀东南飞”的热潮。这种现象表明了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蓬勃迹象,对人才吸引力巨大,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知识更新跟不上,知识结构老化以及东南部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局面。
  上世纪80年代末期,针对“梯度发展战略”逐渐暴露出的问题,我国理论界曾提出过“反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受到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不足的制约,迫切需要加快中、西部地区资源产业的开发;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中、西部地区也面临新的发展机会。而过度强调梯度发展,基础较差的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距明显拉大。
  3统筹兼顾的多元发展时期
  3.1“西部大开发”
  面对东西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江泽民总书记于1999年6月17日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正式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江泽民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把逐步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把潜在的市场转换为现实市场,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就能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进展。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工程有效地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3.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02年中央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至此,振兴东北的号角吹响。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一五”时期的156项重点工程有58项分布在东北,它在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以及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中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改革的力度逐渐加强,这些老工业基地出现了生产设备老化、技术陈旧、生产成本过高、管理松散等一系列有碍发展的问题,导致东北地区的经济有明显的衰退。因此,中央政府出台了一些措施,如尽快实现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帮助东北地区重振昔日雄风。
  3.3“遍地开花”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后,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立即成为各地区高度关注的问题。如河南省提出打造“中原城市群”,山东省提出的创建“山东半岛城市群”,湖北省提出的规划建设“武汉经济圈”等等。这一系列的区域经济政策和构想正是顺应了我国区域经济改革的热潮,各地都誓将发展经济与自己的优势结合起来。试想如果祖国大地遍地开花,那么整个国家的经济更加繁荣,区域差距缩小也指日可待了。
  4一些建议
  协调区域的发展并不是件容易事。超现实的追求全面均衡或是单方面的发展某个区域,都是行不通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同时富裕。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已经形成规模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对内陆省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但同时又不能放松东部的发展,应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
  (1)做好将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的产业转移工作。对于那些资源消耗大、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产业要逐渐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因为中西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
  (2)在东部地区发展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借鉴东部发展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
  (4)中西部地区各个省份应根据自己现有的经济结构适当采取措施,扬长避短的发展经济。有条件的省份应注意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
  

相关论文

区域经济区域政策经济
论我国储蓄国债发行市场现状及其政策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构想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企业管理以及经济效益的相关性研究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纺织印染行业现状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研讨
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