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7)11-0078-04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纪新阶段,由于国内、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迎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机遇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自诞生以来就以其严密的理论体系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尽管经历了世界历史的风云变幻,但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
  
  1.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央一贯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近年来,中央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2004年初,中央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经费投入也空前增加。如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承担了很多重大科研项目,包括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
  中央编译局承担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取得新进展。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的译文审核和编译工作已基本完成。这一工作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18个问题的基本观点,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重大问题研究取得进展。全国7个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形态,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出版著作100多部,发表高水平的理论文章近千篇。在深入研究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以及20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方面,也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果,已整理出版了《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选编》和《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选编》等。
  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步伐明显加快。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第一批9种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进展顺利。第二批15种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工作也已启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工作基本完成,四门新课程的教材已陆续出版。
  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取得新进展。如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理论界专家学者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深入浅出地回答了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上述举措增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规模,大大改善了研究条件,提高了研究水平,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理论依托。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日益完善。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社会科学院中,大多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机构,聚集了一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人员从过去的5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研究重点也扩展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学科为主体,同时涵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文学、国际战略等多个学科,从而将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放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中。
  二是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科层次齐备。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与《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正式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为二级学科。目前,全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72个,共有二级学科博士点210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9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842个。这些为数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将培养出一大批专门人才,他们将成为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骨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大力推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奠定了人才基础。
  
  3.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取得大的进展
  在经历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巨大冲击之后,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了一定的发展。有5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坚守住了社会主义阵地,并在总结经验、调整政策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越南实行革新开放路线,把“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作为越南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越共在探索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符合越南国情的发展道路,2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老挝实行“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在农村推行家庭承包制,在城市进行革新,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也取得了可喜成果。朝鲜坚持以主体思想为指导,调整了国内外政策,沿着朝鲜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古巴提出“誓死捍卫社会主义”、“誓死捍卫马列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在发展经济和打破美国封锁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中国走出了一条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发展,不仅扭转了20世纪后期社会主义陷 入低潮的趋势,而且必将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
  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取得的重要进展从实践上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理论,是一种源于实践且发展于实践的理论,是一种深深扎根于现实的理论,它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具有不竭的强大生命力。这就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说服力,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现实依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进入新的世纪,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国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也是一个艰难探索的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一大批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并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大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平台。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挑战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来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影响加深,联动性增强。
  我国在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这势必在思想观念、文化生活等方面面临来自外部世界的更为直接的冲击和影响,势必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更多的新课题。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旧的国际分工,支撑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仍然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一些西方国家力图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把经济全球化等同于“西方化”,极力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它们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优势,运用各种手段和渠道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以期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适应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又积极有效地抵御“西化”、“分化”的图谋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给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来自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挑战
  现代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网络时代。高等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已“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网络正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各种思潮汇集、交锋的新领域。在信息网络时代,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防止和抵御消极、颓废、错误甚至反动的思想和信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侵蚀和影响,已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严峻课题。
  对于传统大众传媒来说,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都比较容易实现,因为信息的源头和内容都掌握在少数机构和少数人即“把关人”手中。而在网络时代,进行内部和外部控制都变得十分困难。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的地位明显削弱,受众享有很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管理部门很难从信息源头上进行控制。各种信息泥沙俱下,其内容的庞杂性使得“把关人”防不胜防,想限制和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往往力不从心,不能进行有力的监管。进入网络就犹如进入了信息的海洋,没有统一的管理者,没有国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中心,没有上下级关系,传统的监督和控制方式已不能适应其发展,整个社会的控制能力弱化。
  对信息传播控制能力的减弱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是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传统的“把关”体制已无法适应网络传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通过互联网渗透进来,极易给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造成思想混乱。
  
  3.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
  经过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为我们搞好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中树立并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引起了各个方面深刻的变化。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出现了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表现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性和具体利益的差异性,主导价值观选择的统一性和个体价值观选择的多样性等,出现了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没有遇到的新问题,特别是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执政党内部的腐败问题等。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一些人群中依然存在。高校本身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从过去政府投资的单一渠道办学向多主体投资的多渠道办学转变,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从培养专门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从国家包分配到学生自主就业转变,由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当前,出现了社会活力迸发、社会财富与日俱增、个性充分发挥的局面,但同时信仰缺失、思想困惑、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等问题也出现了。这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此外,教育对象自身的变化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客观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一对基本矛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的政治性与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选择性之间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宽,获取信息、接受新知识的渠道较多、能力较强,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求新求异,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强,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渴望成功、成才,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但也要看到,受身心发展的影响,大学生认识事物容易片面、偏激,易受外界干扰,特别是由于来自互联网的信息鱼龙混杂,加之受西方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及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茫、理想模糊、诚信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合作意识、心理脆弱等情况。受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倾向。这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环境变化,把握主动性;要加强理论研究,改革理论教育的体系和内容,强化系统性;要研究教育对象,创新理论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加强针对性;要提升自身的人格力量,增强驾驭理论的能力,坚持不懈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关论文

马克思主义马克机遇当前理论
基于协同理论的项目财务管理系统建设
试论当前中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
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当前中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
浅谈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