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作为学校组织学习、开展活动的最基层的组织,班级是学生在高校最基本的归属单位,是校园中满足学生成长与成才要求的重要场所,具有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人际氛围和精神动力。[1]班级作为每位大学生身份认定的载体,能辐射所有学生,是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坐标尺,这是其他学生组织所达不到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高校教学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班级管理也变得日益复杂,许多在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形成的良好工作方式、方法,在新形势下受到挑战。作为高校教学和管理基本单元的班级面临尴尬的局面,加强班级建设变得尤为必要。为了更好地实现班级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高校要加强班级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当前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不断完善班级管理机制。
  
  一、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要求
  首先,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对班级管理造成冲击。顺应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的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计划都发生了重大转变。高校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机制上许多高校整合自身教育资源、依托优势专业,创设了形式多样的培养机制,如本科实行辅修制度、4+1双学位制度、弹性学制制度、跨专业选课制度、专业退选制度、大二确立专业制度等,这些举措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高校在学生成才培养方面的科学化、灵活性、人性化,另一方面客观上对原有班级管理模式造成较大冲击。
  其次,校园文化及社团的蓬勃兴起对班级建设的影响日益增强。“有学历没能力,有知识没文化”是目前社会上对部分能力欠缺大学生的印象。面对社会对拥有良好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较强工作能力的人才需求,高校日益重视学生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课余社团、网络活动广泛开展,宿舍文化普遍发展,各种学生自我教育团队蓬勃兴起,学生在社团中锻炼能力,在活动中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同时,过多沉迷社团活动,导致一些同学对班级活动缺乏更多的兴趣和时间。另外,从时间上来说,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在寝室里度过,同一宿舍的同学因时空邻近原则,一些志趣相投者易结成小群体,这些对班级建设都有较大影响。
  2.辅导员与学生对班级角色定位不明晰
  辅导员作为班级建设的指导者,除了承担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贫困生资助管理、心理咨询、职业发展规划、学生组织管理以及宿舍管理等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要分担其他大量事务性工作。而辅导员队伍大多由年轻教师组成,面对工作压力大、内容繁杂、自我发展和家庭责任的需求,而目前职业期待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部分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对班级建设自然仅停留于完成日常的基本工作层面;此外,在初级、中级教育阶段经过了十多年教师严格督导的高校学生,他们非常熟悉具体化指导的学习模式和按部就班的学习节奏,大学丰富的学习资源选择和自我教育模式,对学生长期形成的班级意识与习惯提出了挑战。
  3.学分制导致教学班与行政班出现不重合
  学分制普遍代替学年制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趋势。学分制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学习量,以修满专业所要求的总学分为合格标准。学分制的实施途径之一是网络自由选课,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进行编班,同时实行弹性学制和相应免修制度,导致教学班与行政班出现不重合。即使是同班学生,同一门课也可能在不同班级上课。实施学分制,大家都有自己选择课程的权力,甚至同一课程还有选择不同老师的权力,这无疑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但却减少了同班学生之间的接触机会,给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带来了场地问题和时间不能统一等问题。虽然新时代大学生们基本上均配备手机、电脑等现代化通信工具,但这些仍然代替不了面对面交流的直观优势。
  4.网络化教学与管理使班级管理日益复杂
  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为信息传播和获取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网络环境下,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会议通知改为网上发布、管理部门的文件精神和最新政策上网查询、学生网上选课、教师多媒体教学等,使人与人的交流、联系和依赖相对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集中式教学分化为分散学习方式,学生将个人学习、成才与班级建设割裂开来,只关注个人抱负的实现而漠视集体目标的实现,容易造成集体主义缺失以及班级凝聚力下降。
  
  二、加强班级建设的几点思考
  
  面对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探究班级建设的新思路,围绕制度建设、学生骨干培养、创设特色班级项目、搭建学生交流平台,拓展班级职能等,不断完善班级管理模式,提升班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1.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班级制度基础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规范制度是实现管理过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完善的制度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遵规守纪,为学生提供行为标准。在班级的日常事务中,涉及到班级发展和学生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要公平、公正、公开,鼓励平等竞争,加强民主监督,增强班级工作的透明度。对每个学生进行量化考评,对“硬性”指标,如上课出勤、考试成绩、卫生情况、奖惩记录等可以直接采取量化考评机制;对“软性”指标,如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关心集体等,则可以采取班级内调查问卷和民主测评的形式,使之明确量化。
  2.明确辅导员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辅导员应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尊重学生主体性,对班级管理进行引导,为学生骨干提供锻炼机会,推动学生自主构建交流平台,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事务。学生自主管理即由学生干部、骨干、高年级学生等进行班级管理,进而使学生在班级良好氛围中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2](P61)强调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其作为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健全的规范制度基础上,让学生行使以前由辅导员和班主任行使的一些职能,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培养都很有益,同时也更能被学生认同接受。
  3.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高校学生干部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班级凝聚力的核心,也是班级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因此,我们应该把选拔、培养学生干部作为班级建设的重点工作。首先,选拔学生干部要注重学生的品质、能力、主观愿望和群众基础,要重视低年级学生干部的选拔,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干部的选拔,因为这一时期学生干部素质及其工作效果,将长期影响学生对班级的认同和良好班级氛围的形成。其次,对学生干部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通过团校培训、学生骨干研讨会、能力拓展等培养,锻炼学生骨干理论和能力水平。同时建立干部评优、工作保研机制为学生干部的发展,提升创造机会和空间,辅导员、班主任也应当对学生干部进行定期、系统指导和培养。
  4.创设特色班级项目,搭建学生交流平台
  班级建设要通过创设特色班级项目,积极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增强班级凝聚力。以北京某高校为例,学校各级团学组织高度重视班级凝聚力建设,在学校层面,校团委牵头组织增进班级凝聚力系列活动,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班级间的奖评,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合唱比赛等,并将学生参与情况作为一个衡量指标,一方面既调动了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又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学院层面,组织班级间的学习评比、班级活动评比、班级间的联谊、比赛等;在班级层面,班委集思广益,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如班级旅游、节日聚餐、生日贺卡、寝室文化节、主题班会等。
  5.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班级网络化管理
  网络技术推动了社会整体进步的同时,也推进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3]利用网络的功能弥补传统班级管理的不足,探索班级建设新方式,构建班级建设新平台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教师和辅导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络通信录、利用飞信、公共邮箱、博客等方式缩小学生间的距离、提高信息通知的实效性、增进学生间的情感和友谊。当然网络手段要想真正服务班级建设,离不开专业人员对网络平台的维护,以及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
  6.抓好学风和班风建设
  良好的学风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关键,是班级建设的根本。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会产生积极影响,并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应该通过评奖评优、班级干部的选拔优先考虑学习成绩等机制,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形成班级内对良好学习成绩的认同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要注重学生干部服务意识和团队能力的培养,作为班级成员的一分子,学生干部应积极服务同学、善于倾听和接纳同学的合理化建议、与同学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7.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国家及学校要建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新形势下探索班级建设新思路,实现班级管理模式创新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每一个参与者、实践者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进取的意识,在实践中学习,在理论中反思,不断完善班级管理模式。
  

相关论文

班级当前高校建设问题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