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时代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9-0037-06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2010年5月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明确要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些都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当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经验,科学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要求,着力拓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
  
  理想信念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交流、阶级关系等呈现出不同情况,这决定了其理想信念的具体内容及其教育的基本要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高校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情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50至70年代末和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1、20世纪50至70年代末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伟大斗争,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激烈,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分子等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进行各种破坏活动,中国共产党经受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考验。直至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高校相应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与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理想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引导人们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并将个人理想建立在这一新的价值观基础之上,把人们培养成为具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积极建设者。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以及热爱劳动和高度的政治警惕性,使其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备深厚的革命理论素养、社会主义觉悟以及共产主义道德品质。1956-1966年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人生观教育,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红透专深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的要求,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由培养建设者调整为培养革命接班人,促使学生树立和巩固革命的人生观。此时的革命接班人已经大大超越其本来含义而具有了特殊的内涵:政治可靠性、阶级斗争意识被认为是革命接班人最为重要的素质。革命接班人被过度政治化、阶级斗争化,为自觉积极参加祖国建设做好思想准备。在此基础上,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普遍把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奋斗作为个人理想信念的目标,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富强而努力”、“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作为自己职业理想信念的根本出发点。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方面,高校以课堂为主要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积极组织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切实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高校以生产劳动、政治活动为载体,紧密围绕党的中心运动,使理想信念教育在实践中得以贯彻和落实。从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顺利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在此期间,大学生参军参干,有组织地走出学校,主动参与到农民学文化、小私营个体的思想改造等活动之中,在宣讲社会主义政策的同时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干扰中坚持,在曲折中发展,许多高校通过各种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雷锋、焦裕禄、邢燕子等劳动模范及行业榜样成为大学生崇拜和学习的目标,“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利益”成为高校莘莘学子职业理想的基点和核心。总之,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时间,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开展的显性教育与通过政治运动等多渠道开展的隐性教育初步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开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此后一段时间,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方针,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呈现出平稳发展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在政治方面,广大学生的阶级意识较强,他们普遍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意识、理想信念,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观念,重视与工农的结合;在工作、学习方面,广大学生具有尽职尽责、艰苦奋斗、不求功利、大公无私的精神,他们将“能够为祖国服务”作为自己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基层、生产一线以及一些偏远的地方,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庆油田接受锻炼,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和人民的前途紧密结合。这一阶段,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片面强调国家、集体的利益,简单地将政治运动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正当需求等,这些教训值得认真思考和汲取。
  
  2、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拨乱反正中迅速恢复正常,重新步入正轨。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趋势明显。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逐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实现正规化、科学化发展。
  (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也与时俱进,围绕树立最高理想特别是共同理想信念这一中心而展开。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就强调要教育大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反对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想,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拥护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三观”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邓小平据此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理想教育目标。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不断融入时代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中心内容。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高理想是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还应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20世纪80年代初,党和国家明确要求在高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后,将高校思想品德课统一确定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其中重要内容。1998年,经中央讨论,决定将思想品德课作为“两课”中的一课。思想品德课与政治理论课的结合,形成了我国高校德育的互补与互动,拓展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进入21世纪,“两课”进一步调整,改称“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始终坚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发展和党的理论创新进程相同步、相适应,经历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演化发展过程,通过不断完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促进并深化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其二,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及时调整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定位,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科技发明、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社会调查等各类与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健康成长相结合的开放式、长效性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专业实习、实践锻炼、就业指导相结合的良好机制。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在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旋律教育活动中,大学生更加坚定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其三,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利用各种载体与媒体。改革开放以来,各高校注重陶冶式教育,大力建设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纷纷涌现,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此起彼伏,各种党团活动生动开展以及综合性校园网络社区加快建设,这一切,使得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了新的载体和工具,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手段以及可运用的载体不断增多,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呼应、传统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体而言,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工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和理想信念状况发生了可喜变化,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据教育部2010年初组织进行的第19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89.7%的大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表示认同,比2004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70%的大学生认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比2004年上升22个百分点;88.7%的大学生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充满信心,比2004年上升5.5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年来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举办上海世博会等大事喜事中,在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妥善应对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严峻挑战中,广大青年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思想境界、强烈的爱国情怀、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觉的担当意识,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践行者、社会和谐稳定的热情维护者。
  
  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经验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方向,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和大学生成长规律,注重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积极构建科学管理和运行协调的长效机制,促进理想信念教育与教学业务工作相结合,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主要可概括和归纳为以下“两个结合”。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高校就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并按照中央指示加强和扩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此后,高校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推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确保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进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当代大学生处在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想环境之中。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用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正确导向和不竭动力。高校在抓好理论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注重实践教育环节,探索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 有效途径。新时期,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大力开展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正确看待我国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增强实践育人效果,不断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高度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明显增强。
  
  2、以高校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阵地,坚持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相结合
  高校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课堂,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狠下功夫,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造条件、打下基础。同时,高校还积极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努力整合教育力量,大力开发教育资源,构建多渠道全方位可持续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社会各方面也主动配合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后,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各相关部门陆续下发了17个配套文件,各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也积极响应和跟进,创新方式方法,拓展渠道途径,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同频共振的合力教育模式和工作发展态势,营造了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尽管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所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所产生的成效是巨大的。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部分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道德理念失范、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现象。可以说,现阶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又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回顾发展历程、总结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1、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大学生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西方社会思潮、生活方式的涌入,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需求更加鲜明,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趋明显。因此,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原则,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政治状况、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切实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群体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逐渐转变传统重灌输、轻接受,重教育、轻沟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有效途径。把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有说服力、吸引力、亲和力的解疑释惑、析事明理,回答当前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大学生真正搞清楚“六个为什么”,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提高大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和奋斗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努力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注重连续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随着解放思想的深入和开放格局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曾一度出现放松的现象,事实上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邓小平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在1989年就明确提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巩固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事情,而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过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市场体制的利益驱动、价值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多元文化的冲突对抗还将继续存在,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存,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相互交织,大学生在理想信念问题上面临一些困惑、经历一些曲折、出现一些反复是正常的。不能简单指责学生,而应反思改进工作。因此,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必须克服形式主义的现象,保持务求实效的态势,注意立足当前、及时应对、抓紧实施、统筹兼顾,也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作好长期奋斗的准备,注意着眼长远、前后协调、毫不放松、持续发展。特别是要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只有坚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连续性与长期性的统一,才能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动局面,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落到实处,使大学生随着实践的锻炼、生活的磨砺、认识的提高和思想的成熟,逐步形成并不断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3、注重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改进创新的统一
  实践证明,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就必须坚持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和手段途径;就必须坚持把教育管理与关心爱护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些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我们应当切实重视、倍加珍惜、自觉坚持。同时,由于我们党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背景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既要坚持继承和发扬好的传统和做法,又要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新手段,努力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切实增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感和感染力。
  
  4、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新时期,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在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我们既要继续抓好显性教育,又要努力抓好隐性教育。为此,就必须在坚持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地位和作用的同时,结合高校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并开辟开展隐性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比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推进高雅艺术和传统文化进校园;重视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建设,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利用重要节庆日、重大活动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形成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职业生涯指导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事实表明,只有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关论文

信念历程理想基本经验大学生
浅谈历史学角度下我国茶的发展历程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反思与重构研究
浅谈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的经验及对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
财务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探讨
试论中国共产党百年维护农民经济利益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