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生态文明观教育探析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1-0112-02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这是我们党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首次在报告中提出的又一大文明――生态文明,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不可否定,在中国取得骄人的经济发展战绩的同时,我们生态问题正日益严峻,生态状况令人不堪其忧。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衰退、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所有这一切,都给中国经济发展亮起了红灯,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所致。生态危机迫切要求国家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教育直接关系到全民生态意识的形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每个公民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头脑中生态意识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水平。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国民生态素质提高的关键。
  
  一、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生态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在他们看来,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的本源,“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P167〕,那些“现实的,有形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他“本来就是自然界”〔2〕〔P74〕。因此,人尽管可以改造自然,但不可以对自然界随心所欲。如果无视自然规律,粗暴地去干涉它,人类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3〕〔P383〕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自然观和马克思自然生态观是一致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典范,强调人与自然的血肉相依的和谐统一,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而不是机械组合,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认为天人一体,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界与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追求天地整体的和谐。《易传》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强调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发展的愿望,对天地之化加以“范围”,即加以制约,对万物则委曲成就,即“曲成万物”。王夫之提出“能受命者而后可以造命”的思想,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即“受命”,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即“造命”。这种生态观连同马克思生态思想对启发我们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意义。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实性及其意义
  建国后我国曾经在生态道路上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一度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定胜天”,围海造田,烧山开荒,滥砍滥伐,滥采滥排等等,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至今无法弥补的后遗症。痛定思痛,破坏生态的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为此,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不依靠科学进步、制度保障和普及教育,更离不开生态文明观念的支撑。
  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全民教育,教育的对象除了广大的公众以外,尤其重要的是各级决策者和高层次的骨干人才。大学正是培养这些人才的摇篮,因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国民生态意识水平和生态素质提高的关键。大学生毕业以后,无论是从事何种工作,都涉及到发展与生态的关系的问题。我们大学培养的人才如果不具备生态素质,就不可能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规定真正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因此,大学生的生态素质教育是我国能否走上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缺乏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文明观的支撑,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淡薄,普遍缺乏与新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意识,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都与新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相协调,对生态环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尚未真正形成共识。因此,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树立起生态危机感,进一步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这对于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学生本身全面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实践
  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是检验生态文明观教育成果的试金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中坚力量。学校是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基地,学校教育是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支柱。一个没有生态意识的大学生很难说是合格的大学生;一个没有生态意识宣传阵地的高校,也很难说是个合格的高校。面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面对中国大学生生态意识的严重缺失,如何去激发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认识水平,丰富他们的生态理论修养,以保护我们的家园已成为时代之急需。
  (一)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长期以来,在大学生的观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度、无休止、肆无忌惮的索取和掠夺。受其影响,许多大学生形成环境无偿的思想、环境与己无关的思想,认为使用环境是最经济的,谁都可以取用,不用白不用。要纠正这种错误的生态观就应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教育,明确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就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三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以远大的目光和全球意识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统一;教育学生充分认识人类在地球这个自然体系的定位;教育学生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的万事万物;教育学生树立起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思想观念。只有在理论上充分对生态文明进行理解,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责任感
  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其生态教育功能,让生态文明观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使他们认识到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善待自然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强烈的生态意识是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生态危机的思想基础。因此,大学教育要唤起人们对当前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知程度。通过宣传教育,逐步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各种资源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之中,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念。如果说生态意识的培养使人们树立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动态和谐的生态道德认知和情感,那么生态责任感的形成则促成人们坚定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信仰和道德意志。正是这种生态责任感促进了人们保护环境的内在需要和动力。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面对人类的生态危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崇尚自然。它一方面要求人们要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珍惜生命,珍惜生态,平等对待人类社会以外的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自觉保护身边的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禁止不必要的生态破坏行为,另一方面要求人类自身要有良好的生态消费观念,权衡利用资源的得与失。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必须善待地球资源,遵循平等原则、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结合原则,现代与后代资源共享原则等。而生态文明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和消费观念,正是可持续发展精神理念。大学教育应发挥预警防范的功能,改事后“解释”为事前“防范”,变被动为主动,未雨绸缪,提高人们的预警防范意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自然科学中关于生态预警、环境预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自觉运用到教学中去,警示人们应该采取合理开发的措施,注意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防止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生态危机。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竞争的整体利益观
  全球生态危机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整体具有共同的生存环境,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单独解决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而需要携手联合,共渡险滩。大学教育要引导人们树立全球意识,在价值观上需由单向功利型向多元互惠型转变,即由传统一胜一败的对立型思维模式向双赢、多赢的共生型思维模式转变。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作为讨论问题与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要使大家懂得:集体利益并不意味着要舍弃个人利益,人类共同利益并不意味着要舍弃民族利益。个体(或团体、国家)之间为各种利益而相互竞争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和谐生态竞争不是相互排斥、拼命挤垮竞争对手乃至“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竞争实体更注重改变生存与发展策略,将竞争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即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生态文明观就是要营造人类与自然共存、协调发展的生活空间,以求“双赢”或“多赢”。
  总之,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从生态系统整体性高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使生态文明观成为大学生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使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大学生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他的未来的生活、工作以及行为规范之中。通过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大学生转变传统的生态观念,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确立科学发展观,树立善待自然的生态责任感,增强整体利益观念和和谐竞争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科学、公正、平等地对待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并使之发扬光大。生态文明观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
  

相关论文

生态文明教育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