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价值观冲突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 0013 ― 02
  
  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来,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已经被人们普遍熟悉和崇尚。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全面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冲突。各种价值观的相互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失衡,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和根源。为了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必须对多元冲突的价值观进行整合。
  
  一、价值观冲突的表现
  
  价值观问题,既是我国现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价值观是观念形态的存在,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所谓价值观冲突,是指不同价值观及其体系之间相互矛盾、相互抵触的情形。我国当前的价值观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上义与利的冲突
  中国社会深受儒家“重义轻利”价值观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中长期存在着重义轻利、崇义非利以及重名轻实、忽视物质利益的倾向,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价值观没有被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打破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建构,促使社会主体价值观发生剧变,建构起以趋利为特征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在市场的作用下,社会主体的金钱观念、实利意识大大强化,惟义无利、重义轻利、以义代利以及重名轻实、忽视物质利益的传统观念受到了空前的冲击,而竞争、进取、效率、求利的新型价值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种“义”与“利”的对立和冲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价值本位上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冲突
  价值本位是价值观的核心。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看来,国家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最高的价值主体,个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只是消融于整体中的一个角色,由此形成的是以社会或整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建国后,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弘扬以国家、社会或集体为本位的价值类型己成为价值本位的主旋律。市场经济模式的建立,使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下的个人主体意识逐渐复苏并日渐强化。自我价值得到了空前的张扬,自我选择、自我实现备受关注,个人欲望、个人需要和个人利益等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受到了社会的普遍重视,逐渐确立了高扬个体价值与自我实现的崭新的个体本位。传统以社会或群体为绝对本位的价值取向被打破,以集体为荣的心理定势开始动摇。一些自私自利者更以个性自由、个性解放为旗帜,片面地夸大个人的权利和自我索取的合理性,把谋私利作为向社会尽义务的前提,这就势必与我国价值观重群体利益的取向发生剧烈冲突。
  (三)价值标准上一元与多元的冲突
  价值标准是价值主体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价值评判时所依赖的根据和尺度。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的价值评价标准基本上是单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集体利益、政治原则、道德水平、社会公平等是人们进行价值评判时一些主要标准。改革开放后,价值多元化带来了价值评判标准的非统一性和非唯一性。在多样性的价值评判标准中,既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也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既有计划经济的,也有市场经济的;既有中国传统的,也有现代西方的,显现多样化态势。这一方面给社会带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活跃、主体作用的增强,另一方面也导致人们思想混乱、是非模糊、价值判断失去参照标准。这种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价值观冲突的突出表现。
  
  二、价值观冲突的根源
  
  价值观冲突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现实矛盾的反映。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价值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元化
  价值观冲突,虽然是一种观念之间的矛盾,但它却是通过不同的价值主体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价值主体由于利益需求的不同,进而导致价值目标、价值追求的多样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几乎是惟一的利益主体,国家的利益就是个人和集体的利益。因而整个社会只有一个价值主体,就是国家或者集体,这唯一的价值主体的存在,使价值冲突不可能发生。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利益主体多元化了,与之相适应,价值主体也多元化了,国家、个人、国有企业及非国有企业等都是价值主体。不同的价值主体由于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情感意志、心理素质、品德修养、社会经历等,因而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而造成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的价值观之间势必不断发生碰撞和冲突。
  (二)社会结构的变迁引发价值观冲突
  价值观念属于意识的范畴,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受社会存在的制约,是处在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P434)“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P134)。目前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方式、组织形式、就业结构日益多样化,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社会结构的变迁中人们的价值观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碰撞和冲突。
  (三)全球化是价值观冲突的外在推动力
  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不可回避、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化不仅对各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球化提供了人的交往空间,容纳了更多的价值差别,这为价值多元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的价值观被挤压在同一个平面上,本国的、外国的;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计划的、市场的等文化价值观互相碰撞、互相激荡,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同中国人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矛盾和冲撞,从而使我国价值观领域的多元性状况更加突出。全球化造就了新的价值观,全球化也引发了更深层次的价值冲突。
  
  三、价值观冲突的整合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代背景下,价值观冲突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价值取向无序化和社会秩序的紊乱,导致人们在价值选择面前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因此,必须加强对社会多元价值观进行整合。所谓整合就是使表面看上去截然对立的价值观从冲突走向和解,达到一种相互制衡。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实现价值观的整合。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合中的引领作用
  “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观都是一个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并有多层面的价值观与之相结合的结构体系。”〔2〕(P260)在当前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元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如果没有一个社会的主导核心价值体系被认同,没有一个对社会所有成员具有高度包容性的价值目标体系,就不能将社会的多元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形成有机协调的统一整体,从而造成社会的冲突和分化,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用极其精练的语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高度概括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P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我国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价值观的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整合多元价值观,不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增进公民的幸福感;而且有利于凝聚人们团结奋斗的共识,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倡导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
  主导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反映了社会价值理想,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价值观上的表现,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功能。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主导价值观作为共同的导向,建立起具有广泛认同性的价值标准,否则,社会就会出现互相掣肘、离心离德的混乱情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的主导价值观,应该是以市场经济为物质基础的,既能够体现出以集体为本位,又能够充分尊重个人价值实现,达到个人与集体和谐发展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种集体主义价值观注重社会的、长远的、集体的利益,坚持和追求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在确保集体利益的优先地位的前提下,重视实现个人正当利益,并着眼于促进个人和集体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价值目标。这种主导价值观既是对以往价值观合理成分的继承,也含有对未来社会理想价值观的要求。坚持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不但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坚持一元与多元的统一
  由于“任何价值观念只能指出一种方向,只能提供一个视野,在这个方向上只能看到这样的价值,……没有一个价值观念能够把握所有方向上的价值,也没有一种价值观念能够全面评价事物多方面的价值”〔4〕(P106)。因此,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都是一个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并有多层面价值观与之相结合的结构体系。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同时,一方面要对各种价值观采取宽容的态度,允许不同价值观存在并承认其合理性,允许人们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追求,形成各种价值观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互补;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吸取各种价值观的合理因素,使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真理性价值观与实用性价值观、功利性价值观与非功利性价值观、目的性价值观与工具性价值观、公平优先价值观与效率优先价值观等之间保持平衡。保持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与其他多元价值观之间的适度张力,坚持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统一,不仅有利于满足不同价值主体寻找价值选择标准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在比较中鉴别,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四)必须坚持把继承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和批判吸收西方价值观结合起来
  传统价值观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它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其中有大量的优秀的合理的成分,也有一些消极的、失去存在理由、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成分。对待传统价值观应采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优点、综合创新的态度。应汲取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与价值观念的内容,如“国而忘家”的整体本位价值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重气节和大公无私的人生价值观,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的价值观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有效抑制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发产生的个人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价值取向有着积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同时,要大胆地借鉴和吸收外来价值观念的合理因素,为我所用,努力把外国价值观的优秀成分熔铸于本民族的文化价值系统之中。西方价值观念有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生活相适应并促进其发展的一面,包含着合理的可借鉴意义的内容。如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对于个性解放、主体意识觉醒有积极的作用。马克斯?韦伯在探讨市场经济发生、发展的文化基础时,把资本主义精神概括为创新精神、理性精神、合理化意识、诚实守信原则、勤俭品德和正义感等六个方面。这种精神价值体系同时也是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吸收的价值基础部分。但是,西方价值观毕竟是在西方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是与西方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有其局限性和缺陷。尤其是西方传统价值观宣扬的个人本位、个人至上、个人目的等极端个人主义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坚持把继承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和批判吸收西方价值观结合起来,才能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出批判继承传统而又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价值观。
  

相关论文

视域价值观冲突整合价值
“证伪”视域下分析五行音乐疗法的探
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电商的发展问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助推国家治理现
企业文化管理的价值体现及构建路径研
浅析新时期农业科研档案价值实现途径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
浅谈互联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思考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浅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