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教师育人积极性现状与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4 ― 0132 ― 02
  
  一、高校教师育人工作的本质内涵
  
  中国古语有云:“作经师易,作人师难”,意指教师传授学生以知识比较容易,而给予学生以人格的影响、帮助其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却比较困难。这两种教师人格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教师职业内涵的基本诉求――教书、育人,其中的“育人”就有“作人师”之义,指向一种以自身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塑造自身完美人格、全面成长成才的教育行为。它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
  首先,“育人”是教师职业本身所蕴含的责任。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且是处于心智成长过程中的学生。教师需要依靠本身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扮演着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和心灵的铸造者等角色。自古以来的典籍中,对教师职业的“育人”要求就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礼记?文王世子》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韩愈《师说》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在办学过程中,也强调把教学生做人放在第一位,提出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育主张。
  其次,“育人”是高校教育的主导性目标。高校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教学、科研工作是手段、是途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儒家经典著作《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便阐释了这个意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教育家竺可桢先生也说:“大学教育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犹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1〕可见,大学教育所追求的是培养德能心怀天下,艺能统御全局的“德艺双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如果对学生的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让他们掌握专业技能,有一门或几门能够傍身的技艺,却没有给他们文化的洗礼,道德的熏陶,那么从大学出来的毕业生就只能是流水线上走下来的高级机器人,有工作的能力,却没有做人的灵魂。”〔2〕
  
  二、当前高校教师育人积极性的现状分析
  
  如今,在处处呼唤改革、倡导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高校教师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基本职业追求,主动求知,不断创新,尽心尽责,默默耕耘,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然而,也有些高校教师把教书与育人分割开来,错误地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问题与己无关,具体表现为:
  1.教书乏术。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写讲稿,或拿教材照本宣科,或随意发挥离题千里;有的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实缺乏联系;有的教学方法活跃性不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书乏术者,自然难以成为育人榜样,即使有育人之心,也难收育人之效。
  2.育人无力。有的教师对育人工作不够重视,投入精力少,任务观点强;有的过分强调或依赖学生的自我管理,忽视或推卸自己在育人上的导向作用;个别教师甚至迎合不健康的潮流,在授课时发表一些另类的言论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误导,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更大混乱和更深困惑。
  3.管教缺位。有的教师对学生逃课、迟到、早退等课堂违纪现象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有的为赢得教学考评中学生的“好评”,对学生要求不严,无原则地投其所好、所乐、所懒;有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等公共场所中学生的违纪行为熟视无睹、放任自流。
  4.用心不专。有的教师对学生不闻不问,上完课便一走了之,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毫不关心,对课后答疑等工作应付了事,从不进行教学总结;课后与学生接触时间少,与学生主动谈心少,没有及时帮其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问题,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
  上述现象,既违背了“育人为本”的教育基本理念,也与新形势下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要求不相符合,事实上还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思想认识的误区。对育人工作本质的不理解是造成高校教师育人积极性难以发挥的首要原因。有的教师认为,育人工作是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自己只要把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做好即可;也有的教师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这是硬任务,应该花大力气搞上去,而育人工作是软任务,看不见,摸不着,可抓可不抓。这其实都是割裂“教书”与“育人”间普遍联系的片面观点。
  2.教学科研的压力。职称评定、薪金定级、人事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在给高校教师带来更多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双重的:一方面是繁重的教学任务。许多高校教师的周课时数都在12节以上,剩余的时间又大部分用在备课或科研中,工作与休息之间甚至失去了明确的界限,工作压力不易消除。另一方面是激烈的科研竞争。职称高低、文凭高下、论文多寡、著书多少是目前衡量教师水平和在高校中地位的主要标准,许多承受着激烈竞争压力的高校教师,都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发表论文、出书、申报科研项目、等业务上,身心疲惫。这重重的压力在蚕食教师健康的同时,也势必影响了其育人积极性的发挥。
  3.考核机制的漏洞。许多高校对教师教学、科研上的考核慎密,操作规范,但对其育人工作的考核却马虎了事。这一方面是由于考核的难度比较大,不易评估;另一方面,考核结果的激励、惩戒作用也不明显。在现行评职、评优机制中,教师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完成情况是硬指标,可按章办事;而“育人”工作则为软指标,考核结果易受外界因素、人际关系和参与者素质等多重可变性因素的影响。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差无差别,这样的政策导向使得部分教师对育人工作缺乏持久的热情,也使得一部分本来就轻视育人工作的教师失去了激励和监督。
  
  三、激发高校教师育人积极性的对策探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借助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通过其它形式、途径而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从而潜移默化地渗入其整个精神世界。因此,必须利用好高校教师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激发其在高校育人中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教育格局。以下,笔者结合在教学管理中经验,提出三点对策,以供探讨。
  (一)提升“育人”意识,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每天仿佛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十双精细的、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眼睛不断地盯视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着这么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像教师这样对年轻人的心灵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3〕可见,不论教师是否自觉,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他本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情感和意志等都会被学生摄入眼中、存入脑海并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无论在什么岗位或教学环节上,都应明确自己对学生所负的责任,时时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把育人工作做到实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育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统摄着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实际上都是为育人服务的。所以,高校教师更应摆正教书、科研与育人之间的位置,站在“育人”的立场,而不是站在个人利益的立场上看问题,不能因为教学负担重,科研压力大,就无暇顾及对学生的学业指导、成才指导、人生指导。要知道教师的天职还在育人,只有培养出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学生,才是作为教师真正的成功。
  (二)营造“育人”氛围,倡导“敬业奉献”的教育信念
  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教师敬业奉献精神的最好写照。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应懂得奉献的意义。虽然“育人”工作具有长期性、集体性,很难将某个学生的优劣与教师的劳动直接联系起来;虽然“育人”的过程难以随时监督,劳动量难以科学量化,个体在劳动中的投入程度难以准确估量,但是作为教师,只要他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他就必然会选择奉献。这不是出于某种外在的压力,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营造育人氛围,譬如: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以德施教的水平;有重点地召开教书育人研讨会、报告会、座谈会,交流思想、统一认识;开展育人工作调研,定期分析教师的思想动态,等等。另外,要在已经形成制度化的教学科研奖励中突出育人方面的内容,如在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项的评选过程中,要强调和体现育人因素,确保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形成“育人”机制,构建“全员育人”的教育体系
  1.建立育人工作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可由各班班主任、各党支部书记、学院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等成员组成,主要负责全院育人工作制度的制定,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思路,使得育人工作目标明确,有章可循;负责全院育人工作长短期目标的制定,每学期提出1~2个“育人”工作的具体主题(如诚信教育、就业指导、考研教育、心理健康、理想教育等);负责大规模育人活动的组织宣传。委员会下设常务机构,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牵头,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包括“育人”工作的组织、宣传、监管及其他日常工作的开展。
  2.制定教师育人工作考核办法。从实际出发,着力研究定性、定量评价教师育人工作的标准、方式和具体操作程序,制定相对科学的育人工作考核办法,缩小考核中的随意或人为因素,并将定期考核的结果与学校分配制度相挂钩,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达到有效育人的真正目的。落实专业教师兼班主任制度、研究生双重导师制、院(系)领导接待日和对话教学制度,辅助“全员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定期召开育人工作会议,交流情况,听取意见,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3.建立育人政策导向机制。在教师入党、晋级、进修、评优等方面,加强监督,严格执行思想政治标准,将教师开展育人工作情况、绩效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建立教师育人工作日志,及时记录、互相交流对学生的教育辅导情况,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对具有优良师德、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要大力弘扬,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对有师德缺陷的教师,要加强教育帮助;对个别师德败坏,已丧失做教育工作者资格的,应按规定作出严肃处理。
  

相关论文

积极性对策现状积极高校教师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研讨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影响因素探讨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