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导课环节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3 ― 0109 ― 02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的基础性课程,它既要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又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问题。为增强“基础”课堂教学吸引力,保证教学质量和良好教学效果,学界已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基础”课教学中导课环节提出一些思考。
  
  一、导课环节的重要意义
  
  导课,即导入新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教学行为。〔1〕
  (一)导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
  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导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三阶段。每个阶段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导课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轻视的关键环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导课对课堂准备、检测、补充等其他环节起着制约、支配作用。只有良好的导课,才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和高质量的教学,才能为其他环节提供充分的保障,使师生掌握教与学的主动权。另一方面,导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学效果的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教学导课必须目的明确,迅速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思维活动,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见,导课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
  (二)有效的导课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现实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各种淡化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广泛流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遭受挑战。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就要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导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习精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成败的因素,最根本的是教师能否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有利因素。导课的目的恰恰就是在师生之间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与要求,为学好新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2〕如果教学导课始终是千篇一律的公式化的东西,势必平淡无味,引起学生的仄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更谈不上理想的教学效果。反之,富有新颖性的导课,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走,步步深入,环环紧扣,会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的四门新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各有侧重、功能互补。总体来说,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做重点,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主线,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落脚点,构成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课程体系。〔3〕与另外三门课程相比,“基础”课融合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涉及同学们成长长才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现实性、针对性很强。这就要求,“基础”课“教”与“学”的方法都要强调科学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和知识统一课更加强调引导大学生通过“知”、“行”统一进行自我修养。
  良好的导课与“基础”课的课程特色是内在统一的。课堂实践证明,良好的导课环节往往是使用了具有趣味性和思辨性的经典案例、富于新颖性和启发性的热点问题,采用了灵活多样而又简洁有效地教学形式和媒介,而这些案例、问题、形式和媒介都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养育优秀的思想品德和法律素质。
  
  二、“基础”课导课环节设计
  
  “基础”课教学导课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精心设计,选择合适的导课方式。笔者认为导课环节多样性表现在导课形式和内容两方面。
  (一)导课形式的不同选择
  1.讨论式、辩论式导课。是指课堂教学起始阶段,任课教师结合学习思想实际,选择与讲授内容相关的命题、观点与现象,或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或依意见差异将其分为不同组,开展研究探讨、激发学生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小结不同观点、引入新课。
  讨论式、辩论式方式符合“基础”课教学要求和大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比,大学阶段的“基础”课在理论上更加侧重于理论的学习与思考,在呈现方式上更加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已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心理角度而言,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种能够表现自我的愿望。所以,采取学生论坛的方式进行导课,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又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情况,并使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问题式、设疑式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堂开始时,依据教学内容,采取设疑提问的方式,通过学生思考与回答,逐步将课程基本内容的逻辑关系呈献给学生的一种导入方式。问题式、设疑式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中学习知识。“基础”课中道德实践和法律应用中有许多值得使用的内容,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课堂气氛得以活跃,而且学生加深了对所学问题的理解。
  3.体验式、情景式导入。是指教师课前让学生选择教材中相关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用课堂体验式互动或情景式短剧的方式进行演示,在体验和演示中让同学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接受。这种方式的重点在于内容的选择和短剧的编排,而在“基础”课中新生入校的种种不适应、情感生活的各种矛盾是具有共性的,能引起学生的同感与共鸣。
  4.演讲式导入。是指教师授课前选择相关内容、确定演讲选题,让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论文,并在课堂中集中阐释理论观点,从而导入新课。演讲式导入,课前既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课上又能使听者或对演讲者产生心理共鸣,或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尤其是“基础”课中关于人生活动的意义、友谊和爱情、理想与现实部分内容,是大学生所普遍关心的,也是需要及时解决的。
  (二)导课内容的不同切入点
  有效地导课既要有形式的多样性,更应该有内容的间接性、新颖性。
  1.社会热点的切入。〔4〕社会热点既为社会大众所关心,也为青年学生所关注。以社会热点为内容精心设计导课,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而且能够很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经典案例的切入。经典案例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学生较为感兴趣。基础课可以根据学生对故事感兴趣的特点,有选择地、适量地运用经典案例、寓言典故的形式进行导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
  3.观点评述的切入。正确的观点之所以是正确的,就在于它与错误观点的比较中表现出来,同样,错误的观点之所以是错误的,也在于它与正确观点的对比中反映出来。因此,运用观点评说的方式进行导课,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对正确观点的接受。当然应该说明的是,在介绍反面观点时,必须是为了强化正面观点而谈反面观点;必须是在既述又评,以评为主的方式下谈反面观点;必须把握好谈反面观点的量的限度与分寸。
  导课的方式还有很多,形式方面还有音频视频的应用、现代网络的即时应用,内容方面如谚语导入、幽默导人等等。不论使用哪种方式,导课都要注意时间的把握,熔科学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炉。
  
  三、“基础”课导课环节省思
  
  鉴于“基础”课课程的特色与特征,在导课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首先,认真准备,处理好 “备教材”、“备学生”与“备自己”的关系。认真备课应该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关。实践要求,“基础”课任教师正确处理好“备教材”、“备学生”与“备自己”的关系。在备课环节,一要钻研、挖掘教材,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依据不同内容选择响应的导课形式;二要认识、了解学生,把握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导课方法;三要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扩充知识面,积累教学经验,提升导课环节的掌控能力。
  其次,充分动员,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的关系。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的理念,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导课环节中,要求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参与既必要,又可能。鉴于教师在教育过程的角色定位,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和点拨中。而教学是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所谓一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主要是由学生的接收效果来决定,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导课才会到达预期目标。同时,“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特点也吸引着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最后,精细设计,处理好“导”与“收”的关系。导课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阐明授课内容,引起学生主动思考,为转入课堂理论知识讲授提供良好的心理和知识准备。可见,导课仅是引路,并非课堂的中心环节和讲授的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导”与“收”的关系。既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动员和准备,实现有效地导课,更要把握导课整个过程,做到内容要切中主题和重点、语言尽量简洁明快、时间不宜太长。
  总之,导课有法,却无定法,贵在得法。“基础”课教师要吸收诸法之长,选择符合师生实际的有效形式、得当处理各种关系,才能提升课堂吸引力,提高“基础”课教学效果。
  

相关论文

思想政治环节理论思想政治
浅谈政治理性的公共内涵
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基于协同理论的项目财务管理系统建设
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