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论文

试论科学与西方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思维

  [中图分类号]B0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4―0068―02
  
  一、主客二分思维的演变历史
  
  主客二分思维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近代科学诞生于西方并得到快速发展的深层次的根本因素。主客二分思维的形成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人类和自然还没有分化,人类自身作为自然存在的一部分被淹没在自然之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是人类非有机体的身体。人类对于自然如同幼儿对待母亲一样,视之为自身不可缺少的肉体的一部分,对自然充满爱和恐惧。这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原点。那时虽然也产生把人类自身的现象映射于自然的神话和巫术,但这时主客两者之间没有差别,主客二分的思想无从产生,所谓的自然科学也不存在。
  古希腊时期,自然科学是建立在自然界渗透或者充满着心灵这个原理之上。“希腊思想家们把自然中心论的存在当作自然界规则或秩序的源泉,正是后者的存在才使自然科学成为可能。他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运动体的世界。运动体自身的运动,按照希腊人的观念是由于活力和灵魂。但是他们相信自身的运动是一回事,而秩序又是另一回事。他们设想心灵在它所有的表现形式(无论是人类事务还是别的)中都有一个立法者,一个支配和调节的因素,它把秩序先加于自身再加于从属它的所有事物,首要的是自身的躯体,其次才是躯体的环境。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还是有理性的;自然界的每一造物在心理上分有世界灵魂的生命历程,以及在理智上分有世界心灵的活动”。对于希腊人而言除非它是不变的,否则没有东西是可知的,而自然界对希腊人来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的世界,这就会导致科学认识上的不可能。这时主客二分思维还没形成。同时在认识论上少数思想家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感觉得到的认识才是真的,如普罗泰戈拉提出的命题:“人是世间万物的尺度,是一切存在的事物之所以存在,一切非存在的事物之所以不存在的尺度”这个命题包括人和自然的对立和主客二分思维的萌芽。
  中世纪时期,古希腊哲学思想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理论”经由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巧妙地改造为宗教神学,在宗教神学里把自然看作是心灵所能了解但不能全部了解的事物,视上帝为一切存在和不存在的根本原因,自然万物和人都是上帝的创造之物,自然是上帝赐予人类任意处置的财物。上帝即是世界的本原又是一切认识来源的最高存在。主客二分的思维在中世纪的宗教神学里得到充分的酝酿,这时的认识主体为虚拟的人格化上帝,充当客体的则是上帝创造的自然万物。
  文艺复兴时期,主客二分的思维得到明确的区分,主体性观念得到充分张扬,这是近代自然观的必然产物。近代机械自然观是由哥白尼等孕育,由把自然数学化的伽利略、培根创立并在牛顿等人那里趋于成熟。与希腊自然观对立的近代机械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不承认自然界,不承认被物理科学所研究的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断言它即没有理智也没有生命所以它就没有能力理性操纵自身运动更不可能自我运动。自然界不再是一个有机体而是一部机器:一部按其本来意义的机器,一部被其之外的理智设计好的机器,并朝着明确的目标去的物体”。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是早期机械论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一种理性主义的二元论即精神和物质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统一于上帝这个绝对实体。精神主体如何把握外部的自然客体呢?笛卡儿认为可以用纯粹理性的方法既数学方法去建构真理体系。经验知识是不可靠的不能作为检验知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他把世界分为两个部分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哲学中笛卡儿把主体和客体进行严格的区分,从数量和规律上把握客体把自然作为科学技术对象加以把握。意味着把自然界彻底客体化、外部化,这时主客二分思维已经形成。
  自笛卡儿哲学确立主客二分思维之后,宗教神学中蒙蔽认识主体的上帝已消失,人不再是上帝的造物而成为整个世界唯一的主体。人类中心主义意识越来越强烈自然成了主体的对立物,人类开始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进军来满足人类的贪欲,造成一系列生态危机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必须牢记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二、主客二分思维的危机及不同解决方案
  
  文艺复兴以后主客二分思维促进了科学的较大发展,而科学的发展确证人是可以高度依赖的理性主体。18世纪休谟提出怀疑论主张。他认为人是无法通过理性去认识外部自在之物的,这标志着主客二分思维危机的萌芽。紧接着出现了一种实证主义的科学观:“既科学无非是事实的科学,科学不是回答有关价值的问题和有关什么是理性什么不是理性的问题。因为它们超出纯粹客观事实的范围,而涉及主体的问题。实证主义主张把一切有关主体的问题都排除在外。”胡塞尔认为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错误的。因为实证主义忽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统一关系,看不到客体是由主体赋予的,看不到客观的事实是依赖主体所建立的理论的。正是主客体关系以实证主义的方式加以解决时,实证主义排斥形而上学和抛弃作为普遍的科学的哲学观念时,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的动力就逐渐丧失,哲学的危机日益显露,寻找哲学的出路便成为哲学各大流派的中心任务。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清楚地认识到欧洲哲学的危机,他指出;“哲学的危机意味着作为哲学的分支的一切新时代科学的危机,它是一种开始时隐藏着然后日渐显露出来欧洲的人性本身的危机,这表现在欧洲人的文化生活的总体意义上;这表现在他们的总体的存在上。”胡塞尔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理性地认识人生和自然在内的整个世界,实证主义排斥探讨整个人生有无意义。他所创立的现象学就是要站在事物的立场而不是以主体的立场对意识加以描述,他认为自己的现象学在哲学的严格性和关注生命、生活、人性之间找到恰当的表述。但这种描述排斥了主客二分的思维。随后他的学生海格尔对他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彻底抛弃主客二分思维,即他后期提出的“在的真理”就 是一种排除了主客二分而达到主客融合的存在论。海德格尔认为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在主客二分的前提下提出的,必须加以超越,所以他经常援引未受主客二分思维约束的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以便从中发现更具有始源性的真理。他认为真正的哲学根本任务应是揭示“本体论上本原的东西”“根本的东西”即存在本身。传统的哲学和近代科学掩盖存在的作用,为了领悟存在需要顿悟需要诗一般的想象,这就容易导致神秘主义的产生。
  20世纪初分析哲学的形成使哲学研究从过去的“认识论转向”向“语言学转向”过渡即认识的内容转向了认识的表达,从心理概念转向语言形式。所谓的关于存在的问题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在语言框架内部的关于实体存在的内部问题;另一类是关于世界之存在的形而上学的外部问题。前者可以通过经验或逻辑方法解决,后者则无需讨论,因为它们是无意义的问题。这样就拒斥了主客二分关系的解决问题,将思想的界限即主体性消解在语言的范围内。但逻辑经验主义仍坚持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仍坚持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的二分,而这点则进一步受到历史主义学派库恩等人的质疑和挑战,他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认为科学家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真理的存在而是主观约定的世界,其内容是由科学家们的共同信念所决定的。强调渗透在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因素、理由因素、心理因素等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而不只是主体人对客体自然的反映的结果。
  历史主义学派库恩之后的后现代主义者福柯、德里达等对主客二分思维进一步进行了抨击。福柯将“上帝之死”,发展成为“人之死”他认为不是人作为主体把语言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语言的存在揭示人的存在意义。这就使主体人的存在像其他的实体性的存在一样被消解掉了。德里达采用解构方法揭露文本本身的矛盾,摧毁文本原有结构发掘被其中心意义所排除,隐蔽或遗忘的意义,强调意义的多向性和不确定性,颠倒结构的中心和边缘的关系消除结构中一切确定和固定的东西。他这种无中心和非在场的观点实则要求改变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而抛弃与之相关的主体性原则和人类中心论。
  自从19世纪80年代晚期林奇、拉图尔、皮克林等后SSK代表人物在批判布鲁尔以对称性原则为核心的强纲领等SSK理论的同时,也吸收了福柯和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都转向“科学实践”的分析,拉图尔指出“科学实践本身是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唯一不起作用的地方。”即主客二分思维消解走向主客相互作用。目前形成三个较为成熟的后SSK学派,即林奇的常人方法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与皮克林的“冲撞理论”。林奇关注的焦点不是传统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如实在论和客观性等,所以其影响很小。而后两者则相反主要关注实在论和客观性等之类的传统科学哲学研究的主题,提倡一种自然主义经验研究,试图消解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他们把对科学的研究放在正在发生的实践过程中,倾向于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实践,所以影响很大,成为后SSK的领军人物。下面详细介绍后两者:
  1.在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中,他用“联盟”“行动者”“网络”描述这种物与人的相互作用,试图消除社会与自然,社会与技术之问的差异。拉图尔在《科学在行动――怎样在书会中跟随科学家与工程师》一书中描述行动中科学的知识网络的建造与扩散,在这书中对主观与客观、社会与自然、价值与真理、理性与非理性、体制与知识的二元对立进行消解,强调在人类活动与非人类活动的领域中各种力量之间不断地生成、转移、变化循环往复,突出科学的实践特性使科学、技术以及科技文化处在一个开放的空间。拉图尔的理论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地位完全对称。
  2.皮克林的冲撞理论则把科学实践描述为一种力量的阻抗与适应的辨证史,其分析的对象是机器或思想,而同时认可机器、思想与社会关系所有都交织在一起共同进化。与拉皮尔不同,皮克林把时间置于实践的显著位置,更加突出时间的作用,认为主客二分思想所存在的问题要在时间的术语中才能得到真实的理解。而不能像拉图尔一样只谈论行动者、人类、非人类或在话语中简单地解决他们。
  
  三、解决危机的出路――主客辨证法
  
  起源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客二分思维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石,也正是由于主客二分思维寻求现象背后原因的巨大努力,近代科学诞生在西方便有了方法论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主客二分思维也经历了一个偏重客体一偏重主体一主客交融的发展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然的附魅一自然的法魅一自然的返魅。直至今天人类面临诸多环境问题和生存问题等,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没处理好主客关系,人类主体意识盲目自大。目前的后现代哲学家关于主客二分思想的批判和解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还科学的本来面目,让人类更理智对待人与自然。但他们这种物我不分的实践将导致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值得注意的是SSK们的科学实践分析思想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极为相似的。当前许多西方哲学家把眼光转向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有机自然观,并试图通过研究中国的道家、儒家、墨家思想汲取从根本上解决主客二分思想危机的良方。而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正是由于仅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才阻碍了中国通往近代科学的道路。如果照搬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来解决西方主客二分思维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困境,历史证明主客二分思维仍是我们研究发展科学的最佳途径不能笼统地取消。我认为应是在承认主客二分前提下的主客相互作用的辨证法实践观思想这才是我们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方法。
  

相关论文

西方哲学思维西方哲学科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浅析有限理性假设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试论有限理性假设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
试论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对兰州城市发展
试论政治哲学论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
西方经济学流派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
浅谈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
浅谈教师的哲学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