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论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7)02―0053―04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这个现实问题摆在毛泽东面前。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和卓越领导人,毛泽东思考了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等重大理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艰辛的、不懈的探索,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重要观点。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既把握时代潮流,又注重特色,给我们党为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是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和谐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践平台。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研究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探索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的夙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不懈的、艰辛的探索才能够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而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工业基础薄弱,对于一个刚刚诞生的新政权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毛泽东等开始了伟大的、勇敢的、艰辛的探索。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问题。他从一个小故事引起,“一九四四年八月,《大公报》作社评一篇,说什么不要‘另起炉灶’。重庆谈判期间,我对《大公报》的负责人讲,你那个话我很赞成,但是蒋委员长要管饭,他不管我们的饭,我不另起炉灶怎么办?那个时候,我们向蒋介石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要各得其所。现在是我们管事了。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1]。毛泽东后来又说:“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针对这种实际情况他指出了对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2]。毛泽东还特别重视综合平衡和按比例发展,认为“搞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一个问题就是综合平衡”。不仅要搞好农业内部的平衡、工业内部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但是统筹兼顾并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既承认差别,又要使各方面利益都能得到保护和实现,各得其所,是在总体上能够平衡,协调地发展。我们在对毛泽东社会统筹发展思想的梳理中看到,衡量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关键取决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是否兼顾,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是否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这些观点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地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根本要求提出来,而且拓展了统筹兼顾的内容和范围,提出了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再次吹响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角,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的理论来源于伟大的实践。和谐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经过在前人不断努力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的。若没有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伟大探索,便没有今天的和谐理论。因此,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是和谐社会理论形成的一个重要探索阶段。
  
  二、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以统筹社会发展为基础的全局发展观刚建国不久,在经济落后的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国家的财力和资源有限,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同时毛泽东还特别重视综合平衡和按比例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综合平衡,不仅要搞好农业内部的平衡、工业内部的平衡、工业和农业的平衡,而且要在这个基础上搞好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2)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本观。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就是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毛泽东在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马克思开创的造就全面发展新人的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毛泽东一向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1953年6月毛泽东对青年提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要求。1957年2月毛泽东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这既是对青年一代的热切希望,也是对社会主义新人的一种设计和追求,即德、智、体全面发展,无庸讳言,毛泽东晚年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仍然没有能超出时代的局限性,没有能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但总体来说,他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和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贯彻“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 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都体现了人民利益是我党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3)以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为动力的协调发展观。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时,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他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4]社会主义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推动其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加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既适应又不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先进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对经济基础起着积极的反作用。从这一点来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6]。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地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以解决这些矛盾。“在解决这些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7]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同时,毛泽东还提出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针对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敌我矛盾采取专政的方法,而人民内部矛盾则采取民主的方法。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人民内部矛盾是主要方面,“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8]。由上可见,毛泽东社会发展观的内容和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有着本质上的相同,都是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发展为核心的。尽管毛泽东社会发展观没有提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我们不能以此而湮没其伟大的理论探索成果。由“温饱型”――“小康型”――“环境富裕型”,这一跨越式的发展模式是从建国到今天我们党的领导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当前,温饱已经解决,小康环境富裕型正在进行中。物质文明富裕,精神文明健康,环境优美和谐,这正是我们今天努力奋斗的目标,也说明和谐社会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这不但符合了时代的主旋律――发展,也印证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不断满足和实现人们的根本利益,必须创造性的发展,只有发展,和谐社会才能实现。因此,毛泽东社会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通过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要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为此,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制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使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是否兴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要不断满足和实现人们的根本利益,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发展,和谐社会才能实现。因此,毛泽东社会发展观是构律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毛泽东的社会发展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二者都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
  
  发展是一个国家乃至社会前进的动力,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只有发展才能求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谋发展,因此发展是前进的不竭源泉。“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9]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开始了艰辛的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从工业领域开始,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日常生活及社会建设各方面的问题。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这主要是:“在人民内部日常政治生活中,实行‘团结――批评一团结’的方针,在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的关系上,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国家经济生活特别是分配领域,实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民族关系上,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同时应克服地方民族主义;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0]和谐协调地处理好各种关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已迈出了重要一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随着小康目标的迈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在“小康社会”奋进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明确了这一指导思想,以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上述表明,毛泽东为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做出了重要的理论探索,若没有毛泽东统筹社会的发展观,就没有今天和谐理论的形成。二者本质上一脉相承,都体现了执政为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执政理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再次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诞生了科学发展观和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理论,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必将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相关论文

毛泽毛泽东发展观社会发展
浅谈铁路交通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纺织印染行业现状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研讨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拼多多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