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社会心理矫正路径探析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利益格局高度分化,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各种群体性社会事件的不断发生,已经向我们透露出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而社会心理作为社会和谐与否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它又折射出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我们要善于从中把握社情民意,了解社会热点,探究社会心理的内在动因,寻求社会心理的疏导模式,发现并及时矫正不良的社会心理,优化和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也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提供重要的国家软实力。
  一、社会心理问题之表现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特殊历史阶段,各种社会问题频繁发生,影响社会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明显增多,各种社会心理问题日益涌现。其表现主要有:
  1.片面型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但也出现了诸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总的来讲,主要表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出现新的不协调现象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新的不平衡,由此造成了人们对社会认知的片面性,从而产生了简单化、片面化、极端化的思维方式。他们看待社会现象不是从全面具体的分析中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而是喜欢凭狭隘的个人经验和心理去认知和看待,有时甚至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比如有相当一部分人片面地认为凡官必贪,凡富必奢,从而产生了仇富仇官的心理。在有些人眼里,影视圈一团糟,富二代没好人。一讲发展就是抓经济建设,不要统筹兼顾。一讲公民权利就只讲权利,不讲义务。讲成绩肯定是自我吹嘘,讲检查就是形式主义。在用人上,年轻干部被提拔肯定有背景,妇女干部被提拔肯定有交易。官方与民间有矛盾肯定是官方不好,官员与百姓有矛盾肯定是官员不好,富人与穷人有矛盾肯定是富人不好。甚至认为外国什么都比中国好,外国有民主,外国没穷人。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以致盲目地崇洋媚外等等。
  2.逐利型心理
  市场经济发展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也日益盛行。致使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不是诚实守信待人,公道正派办事,而是唯利是图,私欲膨胀,片面地认为“不捞白不捞”,“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不管白道黑道,捞到钱才是正道”。把市场经济逐利和等价交换的法则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千方百计地以权谋私、捞取个人利益。什么项目立项、计划审批、资金分配;什么工程招标、物品采购、公务接待;什么职务升迁、工作调动、劳动就业;什么生病就医、孩子入学甚至法律诉讼等等,都不失时机地贪污受贿,大捞特捞个人利益。有的甚至为了个人私利,竟然不惜伤天害理,违法犯法,制售各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致使毒奶粉、毒馍头、地沟油、添加剂等事件层出不穷。
  3.受害型心理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深刻变化,使许多社会成员内心产生较强的失落感、相对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这种心理失衡现象长期积累并且没有得到及时矫正,已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比如社会制度的演进中存在制度正义的缺失,经济模式的转变中存在利益分配的失当,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出现价值观念的变异,这一切都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处在某种相对失衡的状态,使得在社会人群中人人都感到自己是改革、发展和转型的受害者。客观地说,我们不可否认,这其中有人是因为实际利益受损而有受害心理,如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有人是因为遭遇公众和舆论敌视而感到受害,如富人和官员。但更多的人则是因为认为社会缺乏公平正义致使自身利益受损而成为受害者。结果导致人人都没有安全感,个个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整个社会没有赢家。大家带着一种对立情绪而相互讨伐,人人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发动攻击,从而使得冲突越来越激烈,侵害也越来越深入。
  4.闹事型心理
  毫无疑问,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中的矛盾爆发期。在这些社会矛盾中,既有传统的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方面的矛盾,更有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贪污腐败、征地拆迁以及就医入学等方面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社会矛盾。其中相当一部分矛盾主体具有合理的利益诉求,他们的行为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合法行为。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也有不少矛盾主体特别是在面对强势对立面的时候,往往存在着明显的闹事心理。由于当前我国还存在不少法规和监管上的漏洞,在社会管理、政府职能行使等方面也存在着法律缺失或界定不明的问题,加之有时政府有关部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于是部分群众遇到矛盾不是采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身或自身所在群体的利益,而是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闹”字当头,千方百计地把事情闹大。在他们认为,影响的范围越大越好,对抗的程度越强越好,惊动的层次越高越好。有的竟然采取打砸抢烧堵等极端性手段,有的则行凶杀人或以自焚自杀来对抗。有时由于其他社会成员的参与或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一件简单的小事即可酿成恶性的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负面的社会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围观者、参与者,他们本身在有关事件当中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他们之所以参与闹事,主要是想借机宣泄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结果也对事态的扩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困惑型心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急剧的社会转型对各阶层群体的心理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概括而言,一是对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只讲个人私利甚至以权谋私、腐败盛行的现实而产生的心理困惑。二是对坚持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而产生的心理困惑。三是公民意识觉醒、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愿望空前强烈与政治权利缺失、主人翁地位失落而产生的心理困惑。四是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而产生的心理困惑。五是社会管理缺失,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特别是激烈对抗的群体性事件一再发生并未能及时有效化解而引起的对国家前途、社会现状产生的心理困惑。六是社会变化快,工作压力大,职位要求高与自身能力不足以及感到工作生活不稳定,前途渺茫、无所适从而产生的心理困惑等等。
  二、社会心理问题产生之原因
  1.价值取向扭曲,道德严重滑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也相继传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开始盛行。一些人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扭曲,责任感、正义感、道德感越来越淡化。大公无私、甘于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逐渐丧失存在的社会基础。近年来,不断发生老人跌倒无人扶的现象以及毒奶粉、地沟油等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民的道德严重滑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乏力,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出现空档,也从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的社会基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紊乱,更使得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陷入一种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的混乱状态。致使诸如陈冠希和“兽兽”等人因艳照门事件获得更多粉丝,忸怩作态的芙蓉姐姐、丑貌雷语的“凤姐”网络走红,乞讨竟然成名的犀利哥等颠覆传统审美观、价值观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由此可见,价值取向扭曲,道德严重滑坡是社会心理问题产生之根源。
  2.利益格局分化,心理失衡增强
  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人们的心理感受却严重失衡。究其原因,在改革的初期和中期,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公众的心理满意程度也相应上升。但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分化日益明显,个人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也随之呈现出扩大的趋势。200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逼近社会容忍度的临界点。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出现了心理失衡,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他们认为,那些非法致富的官倒、私倒占有了本不应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从而使得其他群体利益受损,并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仇富心理、怨恨心理、攻击心理乃至破坏心理。由此看来,利益格局的高度分化,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是产生社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制度设计缺失,行政管理滞后
  我国现阶段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已难以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需要。整体而言,政府职能转变缺乏系统设计,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社会改革相互关系不够明晰。改革缺乏前瞻性,后续措施跟进不足,导致行政管理职能不能到位、定位。职能转变中的各项改革措施衔接不及时,配套政策滞后,应该管的没有管好,在一些领域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乏力甚至真空的状态。教育、住房、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公众的期盼相距甚远。不该管的没有退出,行政审批过多过滥,妨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也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温床。监督与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导致政府职能行使存在不作为与乱作为等现象。因此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缺位、不定位也是引发当前社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心理矫正之路径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键举措,也是社会心理矫正的根本途径。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包容又相互激荡。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进一步凝聚民心、壮大国际竞争软实力,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意义非同小可。为此,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形成全社会统一的价值体系,达到个人利益、群体利益与社会目标相统一。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以富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当今的社会心理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2.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
  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会存在民众利益诉求的问题。利益诉求不畅容易恶化社会心理。不良社会情绪需要有“出气口”和“减压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复杂多样的社会矛盾往往通过舆论、社会情绪等层面影响整个社会心理。因此必须全方位拓展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创新化解社会矛盾和不良社会心理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出台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之前,要进行影响稳定的风险评估,更多地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坚持“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办”,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以切实保证政策法令的公信力、美誉度和权威性,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二是要拓宽民意表达途径。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建立理性、合法、有序的信访秩序,维护信访者的合法权益。敞开信访渠道,向社会公布信访机构和有权处理问题的行政机关的通信地址、联系方式、工作程序和标准等相关事项。把接访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尊重和保护宪法赋予人民群众的检举、申诉、控告等权利。三是要建立多渠道分流的化解机制。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不宜只通过或滞留在一个渠道,而应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多渠道化解矛盾。四是要建立社会预警体系。加强调查研究,到群众中去,真正了解不同群体的心理诉求,从中把握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不良社会心理更要加强分析和研究,及时做好不良社会心理的疏导工作。
  3.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舆论氛围对社会心理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因此,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首要的是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事实予以报道,并善于把握信息,对体现时代价值的行为要大力宣传并予以引导,弘扬主旋律,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服务。其次,文化传媒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第三,要积极主动搭建社会心理传播与沟通平台,通过多种手段,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引导群众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社会变革,正确看待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得失,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平和稳定的社会心理。
  4.健全利益分配机制
  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不仅是公平公正的重要体现,也是矫正社会不良心理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部分富裕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现在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分配机制,调整利益格局,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此,要着力建立健全利益平衡调整机制,加大利益关系调节力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着力解决好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问题;强化第二次分配的调节职能,“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1]要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积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努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在各种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必须充分考虑所涉及的群众的利益,对那些无生产能力和就业能力差的弱势群体,应积极探索使其进入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和方法,并以法制作保障。
  5.加强政府社会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政府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创新管理内容,厘清管理领域,强化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维护各个阶层各类群体的正当权益。?ひ皇且?正确处理政府与各级社会组织以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强调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中心位置,加强政府在国家发展方向、重大国计民生方面的“屋顶设计”和宏观调控方面的统筹力、协调力,同时要健全和完善社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阶层、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上的主体性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的监督制约作用。要真正做到该管的坚决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开,以切实解决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问题。二是要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尊重和保障各阶层、各级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加强社会服务体制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消除社会排斥,推动社会融合。三是加强民生制度建设,确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民生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改善和保障民生不仅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须优先实现的基本职能。政府既要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信息和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其参与解决民生问题。四是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并形成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处理社会公共危机事件的社会稳定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等危机处理中,要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控”,以贴近的感情疏导民情,化解危机,尽量避免机械、简单地运用“物质满足”或者“物质诱导”的方式。在切实保证政府社会管理执行力的同时,要注重政府亲和力的发挥。五是要加强对政府自身工作人员从政道德教育。制定从政人员道德规范,加强宗旨教育,宣传和推广新时期“人民公仆”典型,扬正气,惩邪恶,引导政府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廉洁从政、执政为民的理念,努力使政府行为合民意、安民心、顺民气,最终把政府塑造成人民作主的政府,人民满意的政府,经得起人民问责的政府。
  6、建设成熟的国民心理素质
  使全体社会成员养成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矫正不良社会心理的重要条件。为此,国民自身要注重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要确立起科学全面、和谐协调的思维方式。要学会全面客观地接收社会信息,冷静理性地分析社会现象,科学合理地处理社会问题,从而建立一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科学理性的认知模式。二是要大力增强自身的情绪发泄和情绪管控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复杂多变,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扰和矛盾,对情绪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引起情绪上的激烈反应。对此,要善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态。不埋怨现实,不怨天尤人,正确看待各种困难和挫折,积极摆脱不良心理的困扰,创造有利于自身心理调节的条件。三是要自觉主动地进行心理锻炼。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局限,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群体乃至一个人,都难免有其心理素质的局限性。要准确地发现自身社会心理素质的不足和缺陷,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素质的锻炼。
  总之,我们要多措并举,着力构建一个强有力、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心理矫正体系,努力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架构,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的国民心理保证。??
  

相关论文

社会心理路径心理社会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路径探讨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浅谈大数据时代房地产企业新型营销路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