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0)05―0073―04
  
  在2002年我国颁布的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引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几所一流大学走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前列,是21世纪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先锋队。现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思路归纳并总结,希望对别的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我国近几年有关体育课程改革和国内几所一流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方面的资料,全面了解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现状。
  2.对比分析法。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及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二、国内一流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特色与创新
  
  (一)北京大学体育课的特色
  北京大学历来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新的变革中,北大体育课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指导性文件,与时俱进,以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改革体育课程模式。在此背景下,北大体育教育率先提出了“完全开放式”的课程模式。
  1.价值取向的个性化。
  北大提出的“完全开放式”模式,给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自觉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设置内容、专业特点、个人爱好、个人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学生的价值观有了良好的体现。课程时间设置也是开放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去安排体育课的时间。
  2.目标达成的全面性。
  共性原本存在于个性之中。北大体育课程总体体现高等学校体育所要求的五个领域目标,这种共性目标的实施并不影响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特定目标。其目标实现通过开展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体育节、体育运动竞赛、大型体育活动、体育协会等)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得到全面发展。
  3.开设小型化、课题化课程。
  小型化和课题化课程是专门以某一个专题来解决特点、以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北大开设了全校任选课,基本上是以小型化、课题化课程开设的,比如足球比赛指导与欣赏、网球运动与欣赏、体育综合素质训练等。小型化、课题化课程的开发,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更能适合学生的发展和需求,更能体现学生的价值取向,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
  4.体育协会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体育协会是北大体育课程开放特征的重要体现,它完全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自觉参加,没有任何强制性。它不仅满足学生对运动的需要,更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对学生终身体育有着关键的作用。
  
  (二)清华大学体育课改的创新
  清华大学的体育课以必修的形式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并逐步完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三自主分层教学”的体育课程模式构建。新课程模式构建的理念应从以下方面得到体现。
  1.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清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点是在坚持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力求发展。一方面坚持取消陈旧过时、脱离实际(学生不喜欢、不认同、健身效益差和有悖于终身体育观)的课程和内容。设置那些内容新颖、符合实际、学生欢迎、又利于终身体育观确立的课程,同时能够展现清华大学师资优势、场地器材优势、教育理念的优势和体育传统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吸取传统教学中的成功部分,特别是要弘扬教师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和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为师之道。
  2.处理好学生基础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尚处在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即使是清华大学,学生入学时的体育水平也相差很大,一部分同学的体育基础打得并不扎实,更需要对这部分同学加强体育的基础性发展。为此,清华大学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了A、B、C三种类型的基础课。在实现个性化需求方面,清华大学在体育课程中广泛地开设了40多个项目,活动内容也出现多样化、分层化。从体育模式构建来看,仍需要把基础发展和个性发展两者密切地结合起来。
  3.处理好竞技和亚竞技的关系。
  亚竞技是清华大学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它在开展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育课程中,降低竞技技术的难度,降低运动负荷的难度,并进一步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愉悦身心,促进身体锻炼意识的形成,达到健身的目的。在体育课程中,包括“正规竞技”和“亚竞技”两大系列,让学生根据需要进行自主选择。
  4.处理好运动实践与保健体育理论之间的关系。
  清华大学的保健理论课分为两个阶段:一二年级共开设16课时,列入必修的范围;三四年级开设单列的保健选修,供学生选择。但是在处理好运动实践和保健理论教学两者关系的前提下,大学体育课程仍然是以身体练习作为主要特征,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来实现课程的预定目标。
  
  三、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教学目标不清,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增强学生体质,一直作为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但这一目标一直未能有效地指导其他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立;实现这一目标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手段也不具体,很多时候体育教学只是让学生活动活动而已,过分强调体育课内教学的作用。但实践证明,只通过每周一次课的体育教学来增强体质是不现实的,提高运动技术已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但目标的达成度并不清晰。
  
  (二)教学内容安排的无序性,影响课程的整体优化
  对大学体育课程总体来讲,缺乏递进性和发展性,但对于大学体育课程中的某一单项来讲,却具有很强的阶梯性。目前,多数学校还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有的学校还按行政班方式授课,即使少数学校已采用了体育俱乐部形式授课,但在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中,未能将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序化、阶梯化,来引导鼓励学生在自己特长项目中得到递进和发展,使学生大学期间在1―2个运动项目中较系统地学习。最后两年下来,学的还是体育的初级技术,既满足不了学生对丰富运动文化的追求,也降低了大学体育课程的地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需要和技术的发展,影响了课程的整体优化。
  
  (三)“课内外一体化”的管理体制过于形式化,影响了锻炼的效果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探索和研究“课内外一体化”这一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多数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还没有得到实践的检验。据调查访问得知,有些学校已进行了一些实 验和尝试,但管理体制过于形式化,片面追求在教师辅导下的课外锻炼,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学生自主锻炼的实施办法;场地条件制约了课外活动的开展,还没有找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管理办法;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还只是限于几个项目和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形成“课内外一体化”,还没有建立统一的、规范的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影响了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
  
  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策略
  
  (一)尽快克服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长期以来,思想观念、师资、体育经费、场地、器材、教学质量不高等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那么,谈体育课程改革是件很不现实的事情。因此,各级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应努力尽快克服制约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不利因素,创造积极因素,促进我国学校体育跟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步伐,使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二)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改革指导思想
  从国家到地方、从教育到体育,对学生健康的高度关注,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三)优化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课堂是主阵地。狠抓教学各个环节的优化,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课程的整合,构建具有地区、学校和教师特色的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找到体育课程发展的不同定位,顺应我国国情和学校与师生发展的需要。
  
  (四)整体设计体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体系
  只有从整体上设计体育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处理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衔接问题,避免大、中、小学教学内容重复,才能符合各个学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实现体育课程教育的整体连贯。
  
  (五)开发体育校本文化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国家对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一些条件具备的学校纷纷着手编写符合本校特点的教材。体育课程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应用,是搞好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教材内容应具有基础性、健身性、人文性、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
  
  (六)转变教师职能,提高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要从单一的课程实施者逐渐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学的中心将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应采用研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法教育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创设一种轻松、融洽、信任的氛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与帮助,成为教学研究型的育人家,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有效达成体育课程目标。
  
  (七)体育课程资源的共享
  各级学校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利用校内、校外和信息化三类资源,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同时加大校际之间、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使体育课程形式更加多样,努力实现体育课程资源的共享。
  
  (八)制定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科学评价体系
  评价,既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又是一个难点。对体育课程评价应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建设等多种维度实施综合评价,内容形式多样,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领导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实现评价内容的整体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结果的发展化,构建激励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五、结论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以一流大学的体育课程改革为鉴,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在教材建设、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深入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
  

相关论文

课程理念改革高校体育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