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地方政府》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

  
  《地方政府》课程是大学本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一般于大二下半学期至大三阶段开设。按目前各高校教学周来计算,大多为2至3学分,共计36至48课时。本文试图探讨和分析《地方政府》课程内容改革与优化的基本动因、主要依据与思路选择,通过分解课程知识体系模块推进课程内容的改革与优化。
  一、改革与优化的主要动因
  从现实来看,目前各高校所设置的《地方政府》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优化。这主要源于如下三方面的动因:
  首先,源于地方政府领域丰硕理论成果与多样化改革实践的必然要求。
  学科生存的重要条件在于充分地接近社会现实。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地方政府改革的多样化实践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理论诠释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学界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也相继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教材和专著,各类教材与著作可谓卷帙浩繁、各有其长。这种理论成果的逐步丰硕与改革实践多样化并存的局面,必然要求课程体系与内容随之进行全面的改革与优化。
  其次,源于《地方政府》课程所依托的专业及知识体系的差异较大。
  在学科坐标上,《地方政府》课程的内容横跨政治学、公共管理、法律、经济几大学科,很多社会科学类的课程都或多或少地涉足这一领域,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自然颇有不同。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国内许多高校的政治学、公共管理、经济学等专业均设置了与地方政府相关的课程,课程内容和体系可谓千差万别。难怪有的研究者坦言:“目前很多社会科学的课程都没有各方认可的统一的教学体系。关于地方政府这门课程的教材也不多,还没有公认的框架体系。”
  单就政治学与行政学领域而言,根据网络的搜索引擎可检索到国内十余所著名高校所开设的地方政府类课程。在设置这类课程的高校中,有的设置在政治学专业中,有的设置在行政管理专业中;有的从政治学角度出发,主要讲授地方选举、地方派系、地方政治权力结构;有的则从行政学角度出发,讲授地方公共服务、区域公共管理、城市管理;还有的从经济学角度讲授地方财政、地方政府的合作与竞争。而他们的课程名称也有很大区别,有代表性的包括: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学、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治理、地方治理、地方政府研究、地方政府与政治等等。
  这些差异表明任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切入视角的不同,由此所选择的地方政府的授课内容也彼此不同。当然,这种情况并非本课程所独有,很多社会科学类课程都是如此;也不能仅归咎于任课老师及教材编写者,而首先源于地方政府这一研究领域的包罗万象。
  再次,源于《地方政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选择的现实问题。
  现有《地方政府》的各种教材是不同学科研究者们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从目前出版的相关教材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 以教材定位:通过网络能够检索到的教材很多,若依据内容体系、著者、出版社、教材定位、出版时间等变量进行筛选大约有十余本比较有代表性,其中包括徐勇主编的《地方政府学》、李景平主编的《地方政府管理》、沈荣华主编的《中国地方政府学》、吴爱民主编的《地方政府学》等。总体来看,这类教材由于强调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和严密性,体系和结构普遍较为整齐规范,不足之处是带有模式化、脸谱化的特点。2. 以专著形式出版,但某些部分带有教材的特点:例如谢庆奎主编的《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刁田丁撰写的《中国地方国家机构概要》等,这类著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了研究性和方法论,但彼此之间切入点、侧重点、内容和体系都差别很大。
  通过广泛翻阅这些不同作者编著的教材可以发现,编著者们或浓缩或补充不断优化着课程内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有的教学体系稍显凌乱欠周严,例如对地方政府的概念、分类及相关解释的不同理解;地方政府组织与层级条块结构两个部分存在相交叉;未能涵盖包括方法论和理论视角等重要知识点等。还有的教材内容陈旧枯燥,缺乏生气,整体滞后于改革实践,未能适当展示在地方政府改革与发展中那些生动的、富有创造气息的行动过程。再有的教材内容欠深入,未能有机地吸收和融合理论发展与前沿内容。
  二、改革与优化的主要依据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是各方的基本共识,但是应当怎样改革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改革与优化地方政府的课程内容,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依据什么?如何改革?
  (一)依据专业模块进行定性与定位
  就课程性质而言,《地方政府》是一门高年级选修课,是专业必修课的补充和延伸,从属于二级学科中的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应当立足于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深化知识存量、扩展知识增量,进一步夯实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素养。鉴于这种课程性质,《地方政府》课程改革的基本定位是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进一步强调选择性,并在“选”和“修”两方面下工夫。所谓“选”即有所选择,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充实或删减;而“修”则可理解为“研修、修习”,即针对高年级同学适当增加研究模块的内容。
  (二)依据学时多少进行浓缩与扩张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整体教学周数和课时均已逐步缩短,这使得教学内容与学时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因而需要考虑课程内容选择的理想状态与现实可能性的尺度。目前《地方政府》课程较有代表性的教材普遍设置7―14章内容不等,普遍超出了课时的正常负荷,应尽可能把握具体章节实际的进度和节奏,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下优化组合,尽量避免重复,做到严谨和精炼。
  (三)依据学界研究进行深入与细化
  随着学界对地方政府研究的不断深入,每个领域涉及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细化,理论体系和构架亦逐步走向规范化、社会化和科学化。近些年来国内关于地方政府的研究文献也大量出现,相关的专题研究成果包括地方政府体制与机构改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地方治理、地方政府竞争、地方政府创新、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政府间关系研究等等。作为教师,当然有必要跟踪当代国外地方政府管理的新趋势、新变化,在夯实课程基础的前提下建构反映国内外地方政府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现阶段我国对地方政府领域很多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有的领域还没有超越概念、理论的介绍和引进阶段。就本科阶段的教学而言,首要的工作是梳理和总结这些研究,将基础性的讲解工作做到家。
  三、改革与优化的基本思路
  有鉴于上述动因与依据,《地方政府》课程内容应当结合知识体系、专业要求、课程特点、学时要求等变量,对课程的内容体系予以合理的取舍、调整和补充。总体来看,现阶段若干有代表性教材的内容总体可大致分为四大模块,即基础模块、核心模块、研究模块和实践模块(参见下表)。    关系模块 中央与地方关系、
  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研究模块 地方政府的民主法制建设、地方政府与民众、地方选举、竞争与协调、改革与发展、地方治理
  实践模块 各类政府的实际运行与管理
  (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城市、县乡等)
  
  根据这一划分,《地方政府》课程内容改革与优化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分明,组成便于灵活机动安排的四大模块;另一方面尽可能做到课程内容紧凑,以基础和核心模块两个部分为基础,适当强化研究和实践模块,各部分内容前后搭接自然。
  1. 适当减少基础模块
  如前所述,在知识体系上,政治学、行政学模块的专业课程或多或多都会涉及一些地方政府方面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下,对有可能与其他课程交叉的部分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原则、特征、基本的体制与职能等内容)适当删减课时,原有占用课时较多的内容可适时进行缩减。
  2. 大力充实核心模块
  基础与核心模块为绝大多数地方政府的教材所共有,这代表了相关领域研究者们的共识。结合教学实践的要求和具体情况,应当大力充实核心模块的三个子模块。其中体制模块与职责模块侧重于国内外的比较,关系模块侧重于国内的描述与分析。同时针对高年级的学生特点,适度强化核心模块的基础理论梳理,力争涵盖更多的研究主题。
  3. 适度强化研究模块
  强化研究模块的前提是对研究现状进行合理地切块与梳理,大致包括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式。所谓横向,既涉及研究领域和主题进一步总结和细分,又涉及研究视角的概括和归纳。所谓纵向,则涉及研究阶段和重点的选择。近年来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诸领域,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地方政府领域的课题发生了深厚的兴趣,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示的理论阐释。这些分析框架包括地方主义分析模式、地方法团主义分析模式、政府制度创新角色分析模式、政府间竞争分析模式、政治激励分析模式、政府间委托―代理分析模式等。要将这些庞杂的理论和分析工具讲授清楚,基础性的工作不可逾越。认真梳理以“地方”为中心的理论演进和研究主题,是返本开新的重要一步。
  有鉴于此,在研究模块的章节中,应当注重系统地梳理国内外地方政府职能、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分析视角,力求讲实讲清。根据学界研究的成熟度、能否讲授清楚等变量,逐步增加专章的研究主题。
  4. 逐步增加实践模块
  《地方政府》课程仅靠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把纸面研究和实践轨迹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考虑通过讲座或实地考察与参观的形式弥补实践模块的不足。
  

相关论文

教学内容地方政府优化课程改革地方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浅谈企业优化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有效
新时代优化行政管理的成效思考
国有企业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优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