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日本平安时代的国风文化与教育演变

  
   一.平安时代的日本社会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从旧都奈良移到新都平安京,平安时代开始。到公元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平安时代结束。
   迁都平安京之后,桓武天皇加强中央行政,刷新地方政治,以力图排除权势贵族和僧侣势力的影响。因此,平安时代初期,天皇制中央集权得以保持。班田收授制度是早期封建国家掠夺农民土地的制度,平安时代初期在实施上遇到一系列问题,尽管做出了改革,但班田制在众多地方仍难以推行。[1]与此同时,最早产生于奈良时代的庄园制度规定土地不为私人所有,国家每年从庄民的年贡中强行拿出一部分,作为田租。至平安初期庄园仍是公有性质,然而随着贵族庄园主的势力增强,他们开始争取自己的庄园不输租,之后庄园主进一步开始争取庄园的“不入”,即不承认中央政府在庄园里拥有司法权和警察权。[2]经过庄园主的不懈努力,公地公民制逐步瓦解。随着班田收授制度和公民公地制的逐渐瓦解,贵族阶层显著扩张了权势。
   以大化革新功臣自居的藤原氏,一直受到天皇政府的优厚赏赐。他们以各种赏赐名义获得大量土地、劳力和财富,势力恢复显著。除此之外,藤原氏还玩弄权术、打击对手,同皇室联姻取得外戚身份。9世纪下半叶,藤原氏达到了建立摄关政治、独揽朝政的目的。
   总之,平安时代的中后期,皇权衰落、氏族复兴,包括农业、商业在内的封建经济得到顺利发展。平安时代的文化,也就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中孕育而生。
   二.平安时代的国风文化
   奈良时代,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等等入唐学习,回国后积极传播唐代文化。9世纪后期,时至中晚唐时期,加之日本贵族势力日趋专横,对文化交流持有消极态度,公元894年,天皇停派遣唐使。平安时代的后300年,日本在奈良时代传入的唐代文化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培养了独特的文化理念,同时政治、经济重心下移,也大大加速了日本本土文化的复活,从而形成了“国风文化”,或称“和风文化”,这里的“国风”意在突出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创造力和强烈的民族独立意识。
   平安时代国风文化的辉煌成就体现在丰富的文化成果上:
   佛教文化方面:在唐代佛教文化的基础上,神道加入了民众对佛教的信仰,出现了佛神合一的趋向。平安后期,主张逃脱今世苦难、最终进入极乐净土的净土宗风行日本。之后,还出现了《往生要集》、《日本往生极乐记》等宣扬净土宗的书籍。[3]日本佛教国家主义色彩极为浓厚,这种浓厚的镇护国家思想是日本佛教的特色之一。
   文学历史方面:平安时期以前,日本民族并无自己的文字,汉字一直作为交流的载体。在汉字影响下出现了假名,假名的诞生是日本社会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随着假名的出现和推广,日本也开始了本民族文学的创作。9世纪中叶后,日本文坛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和歌作家,吟咏和歌成为日本社会的风尚。905年,《古今和歌集》的问世标志着和歌进入一个全盛时期。[4]更加引人注目的是物语小说的出现,《伊势物语》、《竹取物语》、《源氏物语》相继问世,他们以小说的形式将日本社会的贵族生活、政治纠葛凝固成一幅幅历史画卷,对日本今后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平安时代在史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共编修了5部正史。
   艺术方面:艺术的成就体现在书法、绘画、雕刻、服饰、建筑等多个领域。如平安初期,出现以空海、桔逸势、嵯峨天皇为代表的“三笔”,平安中期,出现以小野道风、藤原传理和藤原行成为代表“三迹”,标志着日本和风书法的开创和勃兴。又如,平安中期出现了大和绘,它脱离宗教束缚,以四季景致、名胜风景为绘画题材,与物语、和歌结合,著名的《源氏物语绘画》、《信贵山缘起绘卷》均是其中优秀作品;[5]再如,平安后期出现的“和式”雕刻、和服文化、“寝殿式”建筑式样等等。
   如今,这些文化成果仍是闻名遐迩的日本民族文化的代表,这便足以说明国风文化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然而,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依靠教育,因此,平安时代的教育演变也无一例外的体现出时代特色。
   三.平安时代国风文化下的教育演变
   1.官学的衰落
   在古代日本,主要的教育形式为朝廷设立的官学,分为大学和国学,在中央是大学,在地方是国学。其经济来源是朝廷拨给大学的劝学田,其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大学为朝廷培养重要的官吏,因此,朝廷十分重视官学的发展。教育内容方面,主要教授儒家经学。这样的官学是一个依附于朝廷供给、并终要效忠于朝廷的教育机构。因此,朝廷的状况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教育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大宝律令》中规定一些官吏的子孙可享受袭官职的特权,因此,不得世袭官职的贵族子弟群体入学积极性降低,导致官学教育对象的大大减少;藤原氏外戚氏族用金钱买卖官位,导致即便顺利从官学毕业的学生们也没有职位可寻,这样也使官学培养官吏的职能变得有名而无实;由于公地公民制的逐步瓦解,朝廷所能掌控的土地越来越有限,劝学田得不到保障。因此,官学渐渐变为空壳,名存实亡。
   2.私学的兴起
   在官学逐渐衰落的同时,私学作为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逐渐兴盛起来。起初,一些有权有势的贵族为了方便本族子弟来京都大学求学,建立寄住宿舍。早在公元8世纪初,便有贵族将寄住宿舍改为本族私立学舍。之后,为了使本族子弟接受必要的教育,贵族之间竞相设立私学。显而易见,其办私学的目的,是让本族子弟学习生存之道,能够管理本族财产、壮大本族力量、巩固本族地位。平安时代,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贵族势力的壮大,都大大促进了私学的兴盛。私人讲学之风兴起后,有的大学教官也到处进行讲学。值得一提的是,由空海和尚创立的综艺种智院,是不同于以上贵族教育的私学,它广开门户,面向庶民。这种想法存在于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实属不易,从日本教育整体发展来看,它为日本庶民教育开辟了道路。
   3.僧侣教育的加强
   自佛教传入日本,便融入日本文化的主流,朝廷大兴寺院,因此,寺院是社会文化教育的中心。以寺院为教育场所的僧侣教育,也是推广、普及佛教文化的重要形式。在平安时代,寺院和僧侣教育在文化教育的中心地位得到加强。一些著名的寺院,有完备的文化设施,除了图书馆、博物馆,还有音乐堂、运动场等等,同时,寺院也承担着向民众实施社会教化的重要职能。
   4.教学内容的变化
   平安时代,日本独创设立文章道,这是能够培养官吏书写技能的教学内容,相比之前奈良时代的儒经博士更具实用性。此后,随着平安时代民族文学的兴盛,志愿学习文章道的学生越来越多,以至于要经过明经道训练的学生,才能接受入文章道的升学考试。因此,只有贵族出身和受过高教育的人,才能学习文章道。此外,贵族们逐渐养成一些特有的文化风俗,主动要接受一些培养审美意识、丰富社会生活、陶冶情操的教育。因此,教育内容也丰富起来,赋诗、和歌、音乐等等都成为了贵族所追求的高雅品味,这些也便成了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历史评价
   1.民族,文化,教育
   解读一个国家的教育,不能抛弃对其文化的关注,文化的底蕴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而文化的创造和延续,需要教育作为载体和渠道。日本平安时代的国风文化,虽然仍是在吸收、消化唐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结果,但对于一个拥有独立意识的民族来说,国风文化恰是民族之魂的象征。有了独立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作为支撑,日本成为教育强国也便有了其坚强的理由。
   2.平安时代为日本文化和教育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政治方面,平安时代前期,经过历代天皇的励精图治改革,曾达到过日本天皇集权统治的顶点;也是在平安时代,由于公民公地制的瓦解,出现了贵族摄关政治。文化方面,平安时代前期,日本仍同唐朝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全面吸收唐朝文化;也是在平安时代,出现了日本民族的文字,古代文学发展到顶峰,产生了多种形式的民族艺术,形成了日本独自的国风文化。教育方面,官学由兴转衰,私学迅速发展,开始出现正规的庶民教育。可以说,平安时代的日本,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独立发展意识强烈的社会,它既重视从别国吸收好的经验,又重视自己民族的创造和发展。这正是日本的文化和教育在今后更长的时间内一贯保持的风格,这也是成为教育强国的关键。
  

相关论文

平安日本国风时代文化教育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策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