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社会服务新格局下的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服务作为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已经日益为高校所重视。其服务的领域也不断扩展,其中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逐渐成为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载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曾对发展“继续教育”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即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和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高校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主导者,应该积极发挥主动的作用,参与到发展继续教育的全过程中。近年来,随着继续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深化,出现了方方面面的新问题、新情况,国内高校顺应形势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高校社会服务和继续教育工作的新趋势,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兴办继续教育的理念,对高校,特别是浙江大学为例的创新型、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变革的趋势作有益的理论探讨。
  
  一、近年来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新趋势
  (一)服务社会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大学有三项主要职能:传播高深学问、扩大学问领域、运用其成果为公众服务”。其中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校在发挥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基础上,利用高校本身所具有的智力优势和知识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大学自身所处的层次和特点,直接参与服务社会的活动。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6年11月,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召开全国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以来,我国高校社会服务工作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全国各高校的共识之一,并为之持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二)社会服务工作领域不断扩大
  近年来,高校的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高校、政府和产业一起形成紧密的三螺旋稳定结构,不断推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建立起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当前,在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下,高校社会的社会服务工作领域已经逐步涉及到人才培养、继续教育、干部交流、科技合作、文化建设、医疗服务、政策咨询、规划设计等众多领域,并在合作中优势互补、携手共进,共同形成共利互赢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国内外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研究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继续教育工作进展
  与中国大多数研究型大学不同,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继续教育是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沿,十分支持和重视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美国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举办赢利性质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日本已经建立起以较为完备的继续教育法律体系,包含宪法、教育基本法、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等基本法律。
  顺应国家发展要求,1871年,哈佛大学创办暑期学校,开继续教育之先河,1910年,创办哈佛扩展学院,举办学历性质的成人高等教育,1977年,创办哈佛退休人员学校,举办老年社会教育,对社会倾注了哈佛大学报效和服务之心。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根据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社会的要求,在继续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方面,勇于开拓,持续创新,致力走在国际继续教育发展的前沿,不仅连续多年荣获全港最佳继续教育机构,而且在香港大学内部,也深受到香港大学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二)我国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正迈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数据统计,2006-2008年,全国参加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已超过8000万人次。我国继续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继续教育活动纷纷开展起来。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时代赋予现代大学的新使命。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继续教育也面临诸多问题,如:
  1、认识不足,投入欠缺
  长期以来,受传统办学思想的束缚,很多高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并不到位。重普通教育,轻继续教育;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常常被看作学校的“副业”和“创收项目”,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认识的不足就会导致投入的不到位。一些普通高校把开展继续教育定位于利用学校富余资源层面,对其没有专项事业经费投入,办班收人中留成的有限经费成了其拓展新业务所需经费的唯一来源。
  2、形式单一,课程老化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在办学形式上仍以全日制、夜大、函授、自学考试等学历教育为主,单一的培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多样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训趋势。一些院校仍在走传统成人高等教育的老路,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只是简单的把大学课程进行简化作为培养计划,没有考虑到学员和社会实际需要,重理论轻实践。
  3、意识淡薄,机制落后
  目前,高校继续教育虽然有着自己的品牌和资源优势,但由于缺乏灵活的市场机制,受到体制的约束,市场占领份额不大,没有充分的发挥资源优势和潜力。很少有高校对社会需求进行必要的调研,更谈不上对企业和社会需求变动的把握,造成办学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三、浙江大学发展继续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始于1956年,为了更好地强化高校的继续服务能力,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制度化,浙江大学专门成立了继续教育管理处,拓展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作职能,在努力开创社会服务新格局的同时,为探索继续教育新思路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
  (一)管办分离,探索工作新机制
  浙江大学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发生,加大管理与办学模式改革创新,采用“管(理)与教(学)分离”的方式,为进一步提升和打造创新型高端继续教育品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管理层面上,继续教育管理处除了加大对项目本身的筛选、评审、跟踪的力度外,还建立了相应的反馈机制。在进一步提升对项目筛选与评审要求的基础上,将有意向的项目建立档案储备库、对已经确立实施的项目进行跟踪调查。在教学层面上,继续教育学院和各专业学院继教中心从培养方式、课程内容上进行创新,整合各方面优质资源,实行差异化发展思路,研究并探索出了适合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并各具特色的继续教育发展课程体系。
  (二)锐意创新,打造高端大品牌
  高层次、专业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近年来,继续教育学院协同地方合作处,逐步开展了以品牌化建设为核心的高端培训发展计划。该计划紧紧围绕“创新能力”的培训主题,以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企业中高层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为培养主体,依托学校雄厚的教学、科研、师资优势,逐步形成学科交叉、校企融汇、中外会通、东西互动、产学结合、定制培养的培训模式。打造形成了类如中组部干部教育基地、西部MPA班等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教育合作载体,系统性、前沿性、创新型的特色与优势,为学校继续教育工作品牌化作出了积极探索。
  (三)有效整合,构筑协作大网络
  浙江大学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全方位构建继续教育网络体系,为全面实现“泛浙大”力量的有效整合进行探索。一方面,继续教育部门协同学校地方合作、校友工作等相关部门,发挥继续教育培训学员的力量,协同作战,联动发展,推动校内学生就业创业、地方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整合社会办学资源,就推动品牌课程建设、优秀师资募集等方面也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实践。
  
  四、对高校发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建议
  在新的发展时期,笔者就国内高校如何进一步探索更为完善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探索协同化机制
  紧紧依托高校母体优势和社会服务战略布局,通过继续教育的平台,整合科技、人才等各类合作资源,建立起长期战略关系,协同挖掘其他项目合作潜力,既服务于学校自身地方合作工作需要,又为拓展地方合作途径提供支持。
  (二)加强国际化合作
  通过国际化合作,拓宽继续教育办学思路,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科研水平等方面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还可以将国际的优质品牌引入国内高校,达到“强强联合,互利共赢”的目的。
  (三)打造个性化服务
  要根据工作实际,建设和完善一批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库,结合培训对象需求,及时调整和实施独具个性化又契合工作实际的教学计划。同时,积极采用网络教学、现场考察、洽谈对接等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手段,丰富和充实学习组织方式,让培训对象全面受益。
  

相关论文

社会服务格局趋势高校社会研究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