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走出外语教学法研究和实践的误区

  
  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我们的外语教学法研究和实践。就不可避免地要陷人几个误区。
  第一,忽视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同一语言,作为母语来教与作为外语来教是根本不同的。这个“不同”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环境不同。在母语的环境中,人们总是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来“习得”语言的。作为中国人,我们学习汉语的过程就是这样。而外语学习,就是不可能具有母语学习环境。无论我们如何去创造语境,也和“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正是母语和外语学习的这种语境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外语教学具有不可否认的特殊性。
  (二)学习主体不同。在语言学习的起始阶段,母语学习的主体是婴幼儿,依靠模仿和机械的重复去学习语言,也主要是依靠反复刺激和潜移默化,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外语学习的主体则主要是少年儿童乃至成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母语能力,因而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前结构”的条件下去学习另一种语言即外语的.要求他们用学习母语的方式去学外语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他们势必要在母语基础上去进.一步学习外语。
  (三)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一个民族总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积累。这些往往对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外语教学中不能不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认真地加以探讨。例如,在表达一个复杂的意思时,说英语的人似乎总是先说出主要的东西,然后再对细节加以补充,使之逐步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就是在英语中定语从句、后置定语、同位语等使用较多的原因。
  第二、忽视外语教学目的的多元性。
  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为交际而使用外语的能力,就能力而言,有各种不同的层次,有各个不同的方所不同的方面;就交际而言,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书面的、口头的等)、有各种不同的场合、有各种不同领域(如政治、经济、科技、生活等)、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在研究外语教学时,往往只注意了掌握语言这一单一的目的,而忽视了外语教学目的的多元性。我们只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而忽视了教育学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意志品质、心理承受力等看起来与语言学似乎毫不相干的非智力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法忽视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自然不能有效地指导外语教学。
  第三.忽视外语教学的阶段性。
  外语学习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而且不同年龄段学习者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一般说来,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听说法的确能帮助人们有效地学习外语,使他们打好语音基础,掌握基本的常用词汇,特别是当学习者年龄较小的青少年时,听说的语言实践活动很适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如果把听说法应用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则未必恰当。因为随着学习过程向纵深发展,学习者就必须实现在感知上由以听觉为主到以视觉为主的转变,在记忆上由以机构记忆为主到以理解记忆为主的转变,在思维方式上因由形象思维为主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转变。否则,就不能掌握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语言,否则就不能掌握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语言,而不是仅仅作为日常口头交际工具的语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他们就会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去能动地掌握一门新的语言。这就要求对语言的深层结构和规律有所把握,从而使得语言学习更为有效。忽视外语学习阶段性的结果,导致我们往往把一种教学法推向极端。使得本来在一定阶段或者在某一范围内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其他学习阶段变成丁深入学习的障碍。
  外语教学法在摆脱以上误区的同时,必须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
  一、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至高无上的观点,必然把我们引入误区,而且,任何理论都有其产生的时间、空间等条件。在一定条件下正确的东西,在别的条件下就可能成为谬误。我们面对不少外国的教学理论.固然可以买行“拿来主义”,但必须根据“为我所用”的原则加以改造和取舍,不应该“照搬”,因为该理论产生的条件和我们的现实条件不尽相同,甚至可能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往往不仅体现在一般意义上的时间、空间上。甚至体现在历史、文化背景上。机械地照搬外国理论,只能损害我们的教学。
  二、各教学法流派之间的关系
  一是从语言知识人手,强调理解;一是从语言应用人手,强调表达。从纵向看,这两大“阵营”中各流派是继承发展和不断改进的关系;从横向看,同时又是在这里全面而准确地(而不是一知半解地)了解和研究每一流派,是正确对待它的前提。此外,教学法流派的比较实验表明:某一教学法在培养学习者某方面的能力上总占有一定优势,如语法翻译法在读写方面优于听说法,而听说法在听说方面又优于语法翻译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运用教学法的时候,似乎还应该考虑到对学习对象的特殊培养目标。
  三、语言和语法的关系
  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要掌握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而不是语法。然而,我们不应该忽视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语法这一特殊工具的作用。因为语法揭示了语言的内在规律,对于外语学习来说,语法则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捷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记住:它是到达目的的“捷径”,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它本身并不是目的。这样,我们就能把语法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不至于为语法而语法,而是为语言而语法,从而在教学中充分地体现语法的实践性。而这是可以由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去灵活处理的。总之,我们既不要谈语法而“色变”,也不要脱离语言实践而津津乐道于语法。
  四、听说读写的关系
  在语言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目的,又是方法和手段,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这四个方面。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可以相互转化。这四种语言能力各具有柑对的独立性。听读属于理解,说、写属于表达;听说是口头交际能力,读写是书面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从培养对象未来的需要出发,
  在处理以上关系时,把握好一个“度”字是至关重要的。各级关系中的诸因素,都同处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过份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面,都于教学不利。所以。必须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研究外语教学法,实践外语教学法。这样,才可能在走出误区的同时,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努力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相关论文

教学法实践外语教学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