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龚朝花(1984―),女,重庆人。主要从事基础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E-mail:gongchhua@126.com。
  一、引 言
   今天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他们具有擅长多任务并行处理、快捷的网上互动与反馈等基本特征,被我们形象地称为“数字土著”。[1]传统的教育者坚持认为他们的学生在上网或者听音乐的同时不能成功地学习,而信息技术正在持续地改变着“数字土著”们的思维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式。[2]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数字土著”的大脑正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喜欢也擅长同时处理多种任务,他们敏锐地快速地接收着各类信息,对于知识的学习习惯于“随机进入”,喜欢游戏而非“严肃”的有条理的工作,重要的是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3]传统的学习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教育部早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指出要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也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4]
   因此,基于“数字土著”的学习特点,教育者们不仅关照诸多教育情境中具有的共同性与一致性要素,而且更专注于把握教育情境中知识本质变化的复杂性与规律性,关注在特定情境与条件下知识变化与发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因而多样化和人本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和课程设计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其中,作为重要认知工具的教材自然备受关注,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渐显著,传统纸质教材在走向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它所固有的稳定性、封闭性和静态性与现代教育情境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动态性之间存在的必然冲突和矛盾也日益显著。因此,为顺应“数字土著”们对新型学习方式的需求,电子教材(e-Textbook)作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被提上教材改革的日程。
   其实,电子教材早在几年前就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和探索,他们从不同方面谈到了对电子教材的理解,[5]但已经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电子教材,新时期的电子教材不能仅是传统印刷教材的简单电子翻版。[6]一般来说,我们理解的电子教材是指一种符合特定内容标准(课程标准)的电子文档,其内容需要在符合特殊要求的电子阅读软件与终端阅读设备上浏览,且文档内容不能被任意修改的一类功能特殊的电子书。从实践的角度来说,电子教材的主体构成应该包括课文、注释、插图(静态和动态)、实验、习题等,并整合字典、计算器、笔记本、参考书等辅助学习工具和多媒体学习材料。
   由于电子教材具有动态更新、节省纸张、减轻书包重量等优势,目前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引起高度关注,如:在新加坡,早在1999年就开发了集存储、记载和阅读信息资料的电子课本,这种课本设有若干电子卡插槽,可以插入课本卡、作业卡和字典卡,并能收发电子邮件;[7]在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从2007年就已开始推行电子教材的试点研究,计划2011年完成25本电子教材的开发并在100所学校进行试点,预计到2013年推广电子教材;[8]美国前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施瓦辛格2009年宣布自该年秋季新学年起,首先在高中数学与科学两个学科中使用电子教材,以取代纸质教材;[9]日本教育部2010年投入10亿日元用于10所小学开展电子教材试验研究。当前,为应对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挑战,电子教材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也已被写入“十二五”教育信息化规划纲要中。
   但电子教材毕竟属于新生事物,无论在国内或国外,目前仍缺乏系统、细致的研究。面对电子教材的发展趋势,探索我国中小学对于电子教材的使用需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全方位地了解我国中小学电子教材应用的可行性,摸清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使用电子教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论文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研,并重点关注如下问题:
   1. 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对纸质教材在支持信息时代教学活动方面有哪些看法?
   2. 相关用户群体(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教育主管部门、教材出版社)对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态度如何?
   3. 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对电子教材的功能特征方面有哪些看法?
   4. 与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哪些优势?
   5. 电子教材在基础教育中应用面临的挑战?
  二、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调查
   本研究的调研,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探索我国中小学对于电子教材的使用需求,论证电子教材在我国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
   (一)访谈过程
   为获取相关用户对电子教材的使用需求,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9个单位(或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涵盖教育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家长、软硬件产品厂商、内容提供服务商、新闻出版部门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等60余人。访谈提纲的编制借鉴了陈颖青、[10]魏丹荑和尤建忠、[11]Piret Luik和Jaan Mikk[12]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教师的教学现状、教材的使用方式、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实践、学生学习现状(作业、听课笔记、学习时间、学习需求)、对电子教材的使用需求,对电子教材的功能期望,对使用电子教材的负面影响、购买电子教材的意向,电子教材的可行性(学科、年级)、电子教材的潜在优势、阅读终端设备的功能要求等。整个访谈时间跨度为2010年10月到2011年5月之间。
   (二)问卷调查
   为能够获取更多目标用户对电子教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态度,论证电子教材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根据访谈结果和借鉴陈良基、[13]胡六金[14]等人的研究成果,笔者编制了《基础教育电子教材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问卷,并且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检查。在效度方面,使用“内容效度比”(CVR)检查,邀请5名专家(优秀教师和学科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打分,将专家的意见统一起来后,剔除一些不符合的题项,保留了最后整体效度比值在0.6以上的题项。在信度方面,选取了10名调查对象在间隔一周后进行重复填写,得到相关系数范围为0891~0.995。因此,本次调查发放的问卷很好地反映了调查对象的主要范畴。本研究以中小学教师、家长和学生为对象发放问卷685份(其中:中小学教师144份,中小学家长25份,中小学学生516份),在学生问卷调查方面,我们抽样选取了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初中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和浙江省台州市某普通中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调研,其中男生256人,女生260 人。整个问卷调查历时1个月。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论文在对前述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整理了调查研究的数据,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如下的相关结果。
   1.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对纸质教材在支持信息时代教学活动方面的认识
   笔者认为,教师使用教材的应用情境主要包含课前备课环节,课堂上课环节,课后作业和反思环节;学生使用教材的应用情境主要包含课前预习环节、课堂上课环节和课后复习与家庭作业环节。笔者就该方面的问题与中小学师生进行访谈,发现师生们对纸质教材在支持信息时代教学活动方面感受到明显不足,他们认为纸质教材在支持当前的教学应用情境方面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
   (1)知识内容具有滞后性。处于知识爆炸的世界,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知识更新的速度,而纸质教材却不能将这些知识内容随时编入,致使教材的知识内容出现陈旧不适用的情况。
   (2)呈现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多样性。纸质教材大都是以中等学生的水平编写的,不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多样性。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中下水平的学生赶不上进度,学习困难;中上能力的学生则觉得太浅,感到无聊厌烦”。
   (3)页码范围有限制。在篇幅受限情况下,可容纳的知识内容非常有限。
   (4)媒体呈现方式主要是静态的图文方式,无法整合视频、音频等动态媒体的呈现,即使随书有配套的光盘和磁带等辅助资源,也因缺乏整体连贯性而效果甚微。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访谈的教师们指出,尽管利用出版社提供的配套学习网站、指导手册、光盘等助教资源,但是实际上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普遍偏低,这也增加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访谈结果与黄显华等人[15]的研究结果趋于一致。
   2.相关用户群体对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态度
   在访谈中,笔者发现不同用户群体对电子教材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关注的方面也各不相同。我们对与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关系密切的用户群体的访谈结果进行整理,结果见表1所示。
   数据显示,不同用户群体对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基本上都持肯定态度,认为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是一种趋势;但是不同群体关注的侧重点明显不同,教师最关注如何结合当前的教学习惯考虑电子教材的教学方式和活动的设计;学生最关注通过电子教材来减负;家长最关注电子教材对孩子身心健康和认知发展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教育主管部门最关注构建使用电子教材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电子教材变革学与教的方式;出版社最关注与电子教材出版相关的政策。
   同时,为充分论证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回收的627份有效问卷(教师(N=145)、学生(N=461)、家长(N=21))进行整理,统计结果见图1所示。大多数教师(88%)、学生(97%)与家长(100%)都认为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是可行的。但是针对电子教材推进的速度,多数家长(57%)和教师(36%)认为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步进行。调查问卷的结果与访谈的结果有着一致性。
   为进一步了解电子教材的购买主体、使用方式、在哪些年级、科目以何种方式、何种进程进入中小学?笔者通过整理问卷,发现一些数据提供了有效支持,分别见图2、图3、图4、图5。以上数据显示:在电子教材的购买主体方面,大部分教师、学生与家长认为应该统一由国家政府采购;在电子教材使用方式方面,受调查者普遍期望电子教材与纸质教材并存;关于优先尝试使用电子教材的年级,大多数受调查者认为从初中一年级(70.02%)开始电子教材试点研究较为妥当;关于优先尝试使用电子教材的科目,通过对投票进行统计,发现排在前四的顺序依次为:美术和音乐(66.8%)、计算机(65.2%)、英语(42.1%)、语文(40.4%)。
   可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必然是一种相互融合,共生并存的状态。
   3.中小学教师、学生与家长对电子教材的功能特征需求
   关于电子教材的功能特征是未来电子教材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在笔者设计的调查问卷中,重点把教师和学生对电子教材的功能特征方面的需求进行了调查,得到的数据如表2所示。通过对数据进行提炼发现,关于电子教材阅读设备方面,强调设备响应时间和数据同步;关于电子教材内容方面,体现在呈现格式、随文笔记支持、多媒体、内容安全性与更新速度、作业管理和自动反馈等方面;关于网络访问方面,着重网络安全和带宽支持。
   此外,关于电子教材阅读设备显示尺寸,受调查者(44%)普遍认为6~10寸的显示屏将成为支持电子教材阅读的主流显示屏;关于电子教材阅读设备重量,受调查者(79%)期望重量在1000克以内;关于电子教材阅读设备的电池续航能力,受调查者(48%)期望至少能够维持7小时以上。
   4.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具有的前瞻优势
   笔者针对电子教材在中小学的使用优势方面的考察共设置了7个方面的题目,调查对象主要为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根据描述在很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很不符合五个水平进行选择,统计结果见表3所示。数据显示,中小学使用电子教材的前瞻优势,在家校互动方面有积极作用;在学生发展方面,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减轻书包重量、培养信息素养和自学能力;在内容方面,有利于资源的共享、推送和快速更新。
  
   5.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面临的挑战
   电子教材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也还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其潜在的负面作用,笔者为此对11个方面进行考察,调查对象主要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根据描述在很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很不符合五个水平进行选择,统计结果见表4所示。数据显示,使用电子教材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在对学生认知能力(写字能力、注意力保持、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身心健康成长(视力、脊椎、设备依赖性、网瘾倾向)、教材阅读体验、课堂管理、设备的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
  三、讨论与建议
   笔者进行调研的最终目的是考察电子教材在中小学教学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根据专家访谈及相关文献综述,笔者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分为六个方面,整理所有受调查(教师、学生与家长)对不同方面进行多项投票的结果,发现“督促选择电子教材阅读设备,保护学生的视力(占比:70.08%)”是当前电子教材推广应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毕竟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当教材能够进入课堂后,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在电子教材环境下健康成长是需要紧急解决的问题。其次,“降低电子教材价格(占比:62.40%)”是电子教材进入中小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紧接着,“监督厂商考虑电子教材阅读设备的实用性与售后服务(占比:59.50%)”,“积极探索基于电子教材的教学模式(占比:52.80%)”,“针对教师举办电子教材相关知识技能的系列培训(占比:51.40%)”,“建设数字校园和购买支持电子教材的相关设备(占比:50.60%)”,这几方面都是电子教材在中小学推广应用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见,电子教材在教育教学中推进,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前进。笔者在对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调研中进行了思考,认为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推广需要考虑如下的问题:[16]
   (一)慎重考虑我国基础教育电子教材的发展路径,并制定适合的实施方案
   如何在我国开展电子教材应用研究需要深入调研,综合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基于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学科特征、学生信息素养和认知特征,选择恰当的学校、学生、年级和科目进行试点,规划出适合我国的电子教材发展路径,并制定适合的实施方案。
   (二)规范电子教材开发的相关标准,建立切实可行的准入机制
   由于我国的教育和教材都是分省而定,如何分区试行和整合相关资源并在各环节之间达成共识是非常不易的事情。为此我国在电子教材开发方面,需要建立一整套的电子教材相关标准,如电子教材的内容呈现结构标准、电子教材阅读软件的元数据规范、电子教材学习支持平台的元数据规范等,确保进入电子教材领域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准入机制。以电子教材内容为核心,规范电子教材开发的相关标准可统一整个电子教材硬件设备、软件开发、内容建设等方面的一致性,实现跨平台、跨媒体的互操作。
   (三)加大适用性实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证明基础教育电子教材的可行性
   要在我国试行电子教材,需要加大适用性实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电子教材的可行性从学生视角(认知、习惯、情感等)、相互关联因素(教师、家长、学生等)和生产开发视角(设备厂商、软件厂商、出版社)等方面给予回答,用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基础教育可不可试行电子教材,电子教材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如要把电子阅读设备作为一种常规化的学习设备,关于电子教材阅读终端的尺寸大小、字体大小、电池续航、售后维修、屏幕分辨率等都是必须研究的内容。
   (四)建立电子教材运行机制,组建高效的运维服务团队
   我国对电子教材可行性研究方面需要考虑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建立一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协调各部门积极开展工作。由于电子教材研究涉及到出版社、硬件设备厂商、教师、学生、家长等多类群体,我们需要组建高效的运维服务团队,或成立呼叫中心,帮助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正常使用电子教材。
   总之,在中小学开展电子教材研究是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整体信息化发展战略,是信息时代教材建设的必然趋向。电子教材的推广应用将更符合“数字一代”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促进学与教方式变革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但是,我们在推广电子教材之前,有必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探索适合我国的电子教材实施方案。

相关论文

调查研究可行性中小学教材调查
变教材逻辑为教学逻辑
基于区块链的隐私安全保护可行性分析
潍坊市大棚西瓜主产区根结线虫病害调
完善中小学语文阅读体系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率管理的思路与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谈从音乐教材数字化探索融合出版新
中小学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
浅析法理学教材中的合法性问题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