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拨动学生灵根:让品德与社会教学更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3-0110-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可见,“回归生活”、“以人为本”是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本位出发,拨动学生本始的灵根,激活课堂生命,飞扬学生个性,赋予教学以生命的色彩,让教学变得更加勃发、有效。
  一、大珠小珠落玉盘――教学目标需灵性
  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新设置的综合课程,编者试图通过课程的综合,为小学生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灵性就体现在它的多元化上,因为品德与社会采用“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思路,融合多学科知识,在学习内容上是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和历史文化教育,地理环境教育等的有机融合;而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也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所以,教师要将各个学习领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达到认知、情感、行为和能力的统一发展。教师要准确读教材,在理解教材内容构建的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多重教育价值。如《我们的地球》一课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圆的;初步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表面有四大洋和七大洲;感受地球的美,激发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再比如,《农产品的家园》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了解农产品的家园在农村,农业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生产发展的进程;通过调查、实践使学生懂得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培养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逐步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样,就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学导入需灵巧
  赞可夫说过:“不管你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能否在一开课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在一开课就激活学生的思维,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未成曲调先有情是至关重要的。此时,教师就要努力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课文。
  1.“芝麻开门”等电视节目式导入。如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时,笔者要求学生在一分钟时间内,用一句话介绍一位世界级名人,必须说出他是哪国人、姓名及主要成就,如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孩子们的思维之灯被点燃了,有的学生甚至一口气说出了五位不同国籍的世界级名人。然后,教师导入新课:“虽然我们与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而且生活的年代也不同,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地球……”
  2.“挑战高手”等比赛节目式导入。如在《科技造福人类》第二课时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根据描述猜一猜这是哪项科技发明,比如,“孙悟空化成一只小蜜蜂钻入铁扇公主的肚子里,现实中有‘蚂蚁’战士、‘苍蝇’飞机、‘蚊子’导弹这些虽然体积很小但威力很大的武器,这些武器的发明借助的是什么技术?”接着孩子们纷纷猜出了塑料、人造卫星、克隆等一项项科技发明,然后笔者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技发明,说说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3.“魔盒寻宝”等游戏节目式导入。如《我长大了》的课堂导入:“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魔盒,里面藏着我们小时候的许多秘密,谁愿意来魔盒寻宝?”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寻宝(魔盒里藏着孩子们小时候穿的衣服,戴的帽子,用的奶瓶等)。这样的开课能在教材和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通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
  教师声情并茂的故事简述、激情高昂的演讲、身临其境的多媒体课件等,都能给学生吹来一阵清新的风,带来一片迷人的景,送来一杯醇香的酒,在情感上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入情、入境,“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轻拢慢拈抹复挑――教学实例需灵活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教师在教育内容、教学实例的选择上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让德育融进社会生活中,要根据需要做到“轻拢慢拈抹复挑”。
  1.教学实例来自本土文化。《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30条》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可以根据需要选取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各种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比如,《寻访大师的童年》一课,教材中的大师为居里夫人、李时珍、爱因斯坦等,他们虽然曾为改变世界、改变人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毕竟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遥远。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各地教师要结合本土文化就地取材,如绍兴籍的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鲁迅先生,嵊州籍的世界级围棋名将马晓春,上虞籍著名教育学家、气象学家竺可桢,诸暨籍古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等。对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进行深度挖掘,孩子们必然会对“大师”多一份亲近,对“大师”的优秀品格有更近距离的比对和感知,从中发现大师与自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悟到大师也并非生来就是天才,他们和我们一样,但他们从小好奇、好学、好探索。
  2.教学实例结合时事新闻。不修行,不践行,不笃行,课堂若只是泛泛而谈,结果一切只会是空谈。学生在长大,社会在发展,教师何不采撷“新鲜出炉”的时事新闻作为教学实例,让学生阅读、分辩、明理,以此来指导他们的行动呢?在教学《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时,笔者选择了当前的世界焦点大事利比亚事件进行了专题讨论。果然,学生们兴致高涨,各抒己见。通过分析、思辨后,学生明白了只有各国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共处才有可能,只有共创和平,世界经济才能发展,从而在心中树立起了远离残酷的战争,共筑和平盛世的信念。
  3.教学实例贴近学生生活。“加强针对性、提高时效性”是品德教学的生命,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的教学实例必须触及学生的灵魂,必须关乎学生的成长。拿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来实话实说,学生的大实话、真实情最能促进他们的道德提升。笔者认为这就是智慧的教学选择,也许你上的这节课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一颗道德的种子,能在他的成长道路上发芽、开花、结果,这也是教育工作者最期待的。有这样一件事令笔者不能忘怀。适逢笔者值周,发现那周六1班拾金不昧的学生特别多,而且都是拾到人民币。后来,笔者才得知,这些学生因触犯班级行为规范被扣分了,班级公约中白纸黑字地写着,“如得到全校性表扬的话可以减免处罚”,于是他们便将自己口袋里的钱交公,说是自己在校园捡到的,以求免受处罚。这样,“拾金不昧趣事”就成了鲜活的教材。
  4.曲终收拨当心画――教学延伸需灵动。工作闲暇之时,笔者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到底是怎么掌握知识的?是我们老师教会的吗?我们不教,他们会怎么样呢?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空的脑袋来到课堂的,对于不少问题,课前他们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思考;课后,他们将怀着好奇的天性走进学校活动,走入家庭生活,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探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只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线。如何做到让学生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达到“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效果,是品德与社会这门综合性课程要探究的问题之一。在平时的教学结课时,笔者常常联系课堂教学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资料调查式、实践体验式、课题探究式、阅读感悟式、自我反思式、观看欣赏式的创新践行活动。仍以《寻访大师的童年》为例,在学生聚焦大师的童年后,笔者告知学生:“大师的传奇故事和智慧多彩的人生就藏在我们的图书馆、电脑网络、爸爸妈妈的脑子里……这需要我们去寻访,下节课我们将举行‘大师的童年故事会’。”从而激发学生从小立志,树立对自己的成长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经历了几年的课程改革,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核心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正迈着轻盈的步伐款款向学生的童年走来。在“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创设时时处处体现灵秀之性的教学活动,做到教法活,学生乐,那么,离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就不远了!
  

相关论文

品德有效教学社会学生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