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试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往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4-0014-03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对教育的定义作了精辟的论述:“所谓教育,不过是人与人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定义中,“人与人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道出了教育的实质――交往。教育交往的途径很多,包括了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方面的内容。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展开的主要渠道,对课堂教学中的交往进行探讨,可加深对教育实质的领悟,并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交往的意义
  1.知识的学习需要交往。从教育学中知识学习的视角来看,人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积累与增长,而是通过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构建独特的内在整体系统的过程。这一整体系统包括了客观知识体系、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与现实社会的实践、知识的情感成分、对知识的价值判断等内容。课堂教学要实现这一有意义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在交往活动中才能获得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2.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生命共在的时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认识世界、体验和参与共同的活动。师生的思想从不同的视角伸展、聚焦、融合在同一空间,实现着生命的相互摄养与创造。在这特定的时间里,师生的生命处于敞开的状态,教师和学生都是“敞开的存在者”,他们共同认识、经验和体验外部世界。而这种身心相互敞开、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的前提就是交往。
  3.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需要交往。从教学的现实来看,虽然教学改革不断,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机械的教学流程、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情景仍然充斥着课堂,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随处可见。其主要原因是教学活动中缺乏理解、缺乏生活化、缺乏交往。事实上,交往在增强师生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的同时可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使学生通过学习的实践获得愉悦的、真实的体验,可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到学校生活的幸福。总之,通过交往可使学校和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向往的、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地方。
  4.交往是塑造学生完整人格的需要。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往是教师的期望、意图、鼓励和人格精神与学生心灵相遇的过程。学生在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信任、理解和宽容,受到激励、鼓舞、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情感体验,并受到精神的教育;同时,学生可将这种在课堂交往中形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迁移到他们的社会交往中,与他人和社会进行积极的、融洽的交往。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完善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5.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需要交往。教师“闻道在先”,教师在知识、能力和经验等方面高于学生,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负着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课堂教学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彼此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展开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既是交往的参与者,又是交往的指导者,不但自己会交往,还要通过创设良好的交往情境,让学生学会交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需要交往,而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善于交往,具备交往的技能又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中交往价值的实现。
  二、交往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交往本质论的代表人物叶澜指出:“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共享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就没有交往,也就谈不上教学活动。”可见,交往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交往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交往的定位不正确。在许多时候,人们会将教学中的交往关系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关系。这样,交往就成了教学的工具,并为教学而服务,是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就是说,这种交往观将交往定位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课堂教学活动发生的背景,具有浅层次的内涵。
  2.交往内容单一。一切为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教学活动中交往内容单一的主要表现。这其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关系围绕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而形成。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权威。虽然,其间也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但师生作为精神的人的自觉的理解和沟通是不存在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或机械地模仿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缺乏交往的学习使学生养成的是一种被动和盲从的态度和性格。而且这种交往无法体现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养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这一教学基本规律。
  3.交往对象单一。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学文本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往。交往的方式也是局限于教师的问、学生的答,甚至有的课堂教学中就没有问答的存在,有的只是教师以独白的方式进行教授,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4.交往的手段单一。课堂交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从课堂教学的手段上来看,现实教学实践中的交往只关注教师、学生和教学文本之中有形有声的手段,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无声无形、潜移默化的交往手段却被忽略了。
  三、正确认识教学活动中的交往
  真正意义上的交往应具备如下特征:第一,要把交往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把交往作为教学固有的性质之一。因为,交往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即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会以灵活、互动、即兴等方式发生在具有个性差异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运用娴熟的交往技巧和高超的教学机智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冲突与理解,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学就应是交往,交往也应是教学活动本身。第二,交往的渠道应是一种畅通的交往渠道。这种交往渠道需要学校和教师关注交往教学的相关动态信息,将交往意识、交往教学策略和交往教学方法纳入教学实践之中,为学生提供交往教学的条件和机会。第三,交往的内容既包含了知识又包含了情感、人际交往态度与技能、完整健康的人格与精神世界的成分。因为,教学永远具有育人性,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也应体现出这一特征。也就是说,只有关注育人性特征基础上的交往才可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究的基础上展开的交往既包含了学习知识,也包含养成他们独立地、创造性地实现目标的态度、良好品德和态度。第四,交往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一系统应包括多种交往的方式: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与学生全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小组内的交往、学生个体间的交往、学生个体与学生全体的交往;教师与教学文本的交往;学生与教学文本的交往。教师与教学文本的交往主要是教师对教学文本进行钻研和处理,充分挖掘蕴涵在其中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和情感成分,并将这些成分与自身的经验和智慧相联系作为交往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文本的交往主要是指学生应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知识的个人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将教学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加工并赋予个人意义。具体做法是学生将教学文本材料与他们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忆、提炼、推断、发现。学生与文本的交往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水平,使他们实现健康、快乐、富有创造性的学习。
  四、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往
  1.改变现有的师生主客体关系的模式,形成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即主体“我”与主体“你”之间的平等和共生的交往关系。平等是交往教学展开的前提。在这种交往教学活动中,只有师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关系,才能产生民主、对话、交流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真实的交往。
  2.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主体,教师独白式的讲解与学生被动的听讲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交往格格不入的。但是,进行交往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进行交往材料的准备。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把最新的、与学生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具有建构和交往空间的材料引入课堂。学生也应该重视课外学习和各种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师生就可以在教学交往中与他人进行理解、分析、总结、评价、陈述、表达、体验,建构有效的教学交往。
  3.关注师生交往技能的养成。教学活动中的交往具有主体性、互动性、生成性、理解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教师和学生交往技能的具备是实现有效交往的前提和保证。师生在课堂上经常性的对话、辩论、合作与探究可以建构语言交际的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师生的交往技能,而这种交往技能又可通过熟练地驾驭教学行为,提高教学交往的质量。
  4.为学生创设交往的条件。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时间保证。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独白式的讲解的时间较多,留给学生自主交往的时间有限,无法为学生有效的交往提供充裕的时间保证。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控制自身课堂讲述的时间,留出充裕的课堂时间用于交往。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中的交往顺利而有效的展开;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交往的空间保证。在知识教学中,学生的座位安排主要是以“秧田型”的排列方式为主。这种座位安排模式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应根据教学活动中交往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因素灵活安排学生座位,为学生开展交往提供适宜的交往空间。
  

相关论文

课堂教学课堂交往教学活动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