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数学论文

求解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然流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4-0043-03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转向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突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探究性认知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然流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究。
  一、激发兴趣――探究性学习的动力基础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活跃、最为现实的心理因素。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自主地进入主动探索的境地。因此,激发并始终保持学生高昂的情绪,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动力基础。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各种方法激励他们,使其对学习内容由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识的关注,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样的,一般说来,较为有效的方式有: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应用丰富、生动的画面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制造悬念,故意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做游戏、听故事来激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联系生活,运用生动而富有情趣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猴、小兔、小熊要进行骑车比赛,它们所骑车的车轮分别是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三个小动物骑着各自的车从起点出发了,小兔和小熊骑的车在进行中起伏跌宕、下上颠簸,只有小猴的车平稳地行进着……这组生动的画面,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愉悦,而且引发了他们的思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
  二、提出问题――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条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的核心,问题的提出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条件。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但最好能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求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使其产生疑惑,进而提出所要探究的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制造冲突,引发学生争议来创设问题情境。开始上课了,教师把全班同学平均分成6人一组进行一分钟的口算比赛,哪组算的题目最多,哪组就获胜。第一轮比赛结束后,教师说:“我来加入刚才算对题目最少的一组,按原定规则再比赛一次。”这时,马上有同学提出了反对意见,生甲说:“不公平,老师的水平要高些。”生乙说:“其实我们做口算也不一定输给老师,关键是那个组多了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情境摆在了学生面前:怎样计算成绩才公平呢?这自然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进而提出了与平均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是怎样得来的?”“怎样求平均数?”使学生明确了所要探究的内容,为其指明了探究的目标。
  三、探索研究――探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
  探索环节既可以是个体的自主探索,又可以是小组成员的合作研究。自主探索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方式,有人认为:“它是在学习活动中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和自身的能力,自主选择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自我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研究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互助性的学习,能使合作伙伴在学习中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以上两方面,自主探索是基础,合作是建立在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之上的。实践证明,探索研究可以使学生在自我实践、自我思考、自我调节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还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猜测,大胆想象,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究问题。常用的探究方式有:在实验操作中探究、利用作图进行探究、通过演算进行探究、进行推理性的探究等。
  实验操作是探索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教师在引导学生操作时,要注意张扬学生个性,突出学生在操作中的自主性,使其充分按照自己的思维、意愿进行操作。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有的学生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的学生则是把一个梯形通过割补、移位、旋转等方法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不同的实验方法,映射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讨论交流――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手段
  讨论是“探讨研究,议论得失”。讨论交流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加强理解。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不一定正确,对此,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注意发挥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自学体会,并与其他同学相互启发,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认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讨论点”,使讨论既有必要,又有可行性。“讨论点”可以是事前教师预定的,也可能是课堂中学生临时提出的有争议或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师对于讨论时机的把握,也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气氛和质量,一般说来,当学生的思考出现问题、意见发生分歧、问题的解决方法不确定、知识需要拓展时,都需要安排讨论。
  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教师出示信息:挖一条隧道,甲队单独挖10天可以完成,乙队单独挖15天可以完成。请同学们估算一下,如果由甲、乙两队合挖要多少天完成?思索一会儿后,生甲说:“要12.5天完成。”生乙反驳:“不可能,这比甲用的时间还多了。”那么,合挖的天数到底接近哪一个时间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多数学生都是感到茫然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指导。
  五、总结成果――探究性学习的成功体验
  组织学生总结探究的成果,最终形成知识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学习水平的局限,尽管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讨论交流,但是他们可能对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和疑点的理解等还存在着一些偏差,没有把探究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也没有建立起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指导他们异中求同,同中存异,通过质疑、解惑、设问等方式,将其学习引向深入,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最终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和探究方法,帮助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如一年级教材“分类”一课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把货架上杂乱摆放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分类前后进行对比并总结:分类有什么好?可以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分类现象?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
  六、实际应用――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提升
  实际应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用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它是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练习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它还具有反馈调节功能,是教师有效调节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练习要能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倡导多角度、多渠道的解题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练习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生活实际,以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学生练习后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课末,教师要留给学生回味和思考的新问题,把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使探究性学习得到升华。
  如教学“工程问题”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一批零件,甲工人单独做60小时可以完成任务,乙工人单独做40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如果由甲、乙两个合做,能不能在25小时内完成任务?这一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多样的:①可以通过估算,确定合作时间在20~30小时之间,因而25小时可能完成任务。②可以通过计算,即用1÷()=24(小时),得出25小时能完成任务。③可以求出两个合作25小时所作的工作量为:()=24×25=,由于>l,所以25小时能完成任务。这样的练习,不但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末,教师还可以留给学生一个课后探究的问题:调查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决?
  总之,探究式教学,以人为本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能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有效塑造学生的创造品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但探究性学习是无止境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决非轻而易举,朝夕可成,我们前行的路还很长、很长。
  

相关论文

数学教学流程数学小学教学学习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