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论自媒体时代专业媒体的社会信任构建职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024-03
  
  
  一、引 言
  由于自媒体拥有方便快捷等优势,越来越成为网民传受信息的首选媒介,在提供多元化的信源、满足受众知情权等方面,弥补了专业媒体的不足。但是,由此带来的许多非理性质疑、流言扩散等负面效果,也加剧了社会个人与群体间的不信任心理,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巨大的隐忧,尤其许多的非理性质疑都是针对党政部门的,如果今后任由这种习惯性质疑的趋势发展下去,党政部门的公信力固然要遭受损失,专业媒体的话语权也会在这种非理性的质疑氛围中持续流失,有效的舆论引导将更加难以为继。因此,专业媒体有必要在自媒体勃兴并取得越来越多话语权的情况下,积极有所作为,主动弥合社会信任裂痕,赢得更大的发展优势。
  “自媒体”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普通市民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其主要形式包括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工具、博客、日志、播客与微博等。所谓专业媒体,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包括了全部的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中的一部分,即网络媒体中拥有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的这一部分。
  二、社会信任危机中的传媒因素
  (一)议程引导乏力带来的话语权旁落
  人们将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路线图勾勒为:“网络原发――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网络舆论反馈而进一步发酵――传统媒体再报道” [2]。自媒体时代,信息的第一发布人可以由无数个分散的普通网民组成,专业媒体的“把关”从绝对主导地位下降为相对主导地位,对信息进行第一道“把关”的权力部分落到了普通网民手中,媒体工作者的“把关”下降到传播过程的下一个关卡[3]。这种传播路径的变化,为专业媒体的议程设置与引导增添了难度,在许多热点新闻事件中,专业媒体工作者不能像以往那样,在信息发布这一环节就对信息进行筛选,在事件发生时的第一时间实现议程的设置与引导,而只能追随自媒体自发形成的质疑与言论趋向,被动发声。
  进入信息解读阶段,专业媒体的议程把握能力,一是与各个专业媒体自身的水准有关,二是离社会对专业媒体的要求与专业媒体自身的实力相比,还相去较远。尤其是一些网络专业媒体,其首页主打的评论信息与分析文章,仍然是一些博主评论与网友评论的汇集,或者传统媒体评论的转载,看上去兼容并蓄,实际上是削弱了解读阶段的议程引导。
  本来自媒体虽然发展迅速,但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在网民的印象中并没有下降,尤其是在新闻热点事件当中,各种信息蜂拥而至,网民迫切需要专业媒体的有力引导,以便去伪存真,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而这个时候专业媒体不能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未免可惜。可能也有人认为,传统媒体不是有自己专业的解读吗?是!但传统媒体覆盖的受众与网络媒体不一样,纵然传统媒体有足够的专业优势进行舆论引导,也会因为其主体受众并非网民而变得对自媒体形成的议程没有什么实质影响。
  也就是说,要主导网络议程,关键是网络专业媒体的努力,但网络专业媒体的一部分是商业媒体,以转载其他媒体的消息与评论为主,传统媒体网站虽然可以拥有自身的采编队伍,但无论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与母体相比,都不在一个级别上,许多还是母体新闻资源的一个发布窗口,新闻解读与舆论引导能力相当有限。
  (二)媒体本位导致的话语错位
  媒体本位就是媒体只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竭力追求新闻事件的轰动效应,以取得可能的利益最大化。秉持媒体本位,专业媒体的部分编辑,为了追求新异性与时效性,对于热点新闻事件中源于自媒体的内容,编辑时疏于考证,从而导致许多未经证实的网友推测经由专业媒体进行流传,以自身的权威渠道,为非理性言论推波助澜。
  更有的动辄给新闻事件加上“标签”,挑动社会已有的对立情绪,无端地制造非理性怀疑的舆论场,人为地制造恐慌气氛。有的热点新闻事件,起初是一个偶然的事件,网民的关注有限,但经过专业媒体的渲染之后,就成为了一个网络热点新闻,引发群体性的非理性质疑与评论。还有一种话语错位的情况,是由于媒体的越位所导致的。凡遇到和政府机关相关的公共事件,不管最终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一些媒体都有意无意地把问题导向部门失责与腐败,凸显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优越感。
  这类模式化的质疑,模糊了公众对具体事实的关注,转移了焦点,实质是损害了受众的知情权,同时还会带来受众的阅读期待疲劳并加深社会信任危机。这方面,媒体也不是没有反省的,温州“7•23”事件后,凤凰卫视采访总监闾丘露薇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很惭愧,我必须承认,在工作的时候,这些在突发事件中逝去的生命,人数的多少,或者是引发的公众关注度的多少,决定了我对他们的关注程度,我也可以确定的知道,和我一样的媒体人并不在少数:我们更关心新闻的爆炸力,传播广度,当然,我们有一个听上去很高尚的理由:希望能够透过报道能够带来改变”[4]。
  (三)对于自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需求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应对措施
  用户获取信息,有两个最基本的需求,一是认知需求,二是情感需求。现在这两个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认知来看,真相越来越远。情感维度来看,你不看心情还好,越看挫败感越强,因为你不知道应该相信谁。
  和以往传统媒体主导下的传播环境不同,自媒体造就的,是一个“信息超量”的传播环境,受众苦恼的不是没有一手的新闻资讯,而是多方信源提供的信息太多,反而无所适从,多方信源的介入,不是使事实的真相越来越清楚,反而可能让事实真相离它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给人们对社会的归类认知造成很大的困扰。
  时代在变化,如果我们仍然固执地认为,受众需要爆炸性的新闻,需要能够带来强烈冲击的新闻报料,那可能就落后于受众的信息需求!因为如果信息仅仅只是信息,其中没有真相,没有认知与情感满足,这种信息就是一种无用的信息,慢慢地,受众会厌倦这样的信息,抛弃我们的媒体。
  因此,虽然微博等自媒体在率先披露新闻信息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真相的追溯、深度阐释,都将继续依赖于专业媒体。专业媒体应当强化自身的“权威性”符号标识[5],形成良好的自媒体信息甄选与鉴别机制,向受众提供经过证实与选择的信息,才有可能真正地服务受众,推动社会问题的有序解决。
  三、专业媒体构建社会信任的主要措施与途径
  (一)促进专业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的融合
  2010年的“维基解密”事件,是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报道的典型事例。当时的维基解密网站拥有大量未经证实的美国军事外交机密文件,但维基解密本身,不具备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部真伪判断的能力与资源,因此,维基解密将这些材料,有选择性地透露给《纽约时报》等专业媒体,由这些专业媒体对这些资料进行评估后,有选择性地进行登载。
  由于自媒体的传播内容加入专业媒体的证伪评估,所以,维基解密事件后来的发展,虽然也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整体而言,还算比较理想的,将传播的风险控制在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美国是互联网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传统媒体一直将网络媒体的发展纳入自身发展的战略中,两者高度融合,由于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等方面有成熟的经验,因而目前在美国的网络新闻体系中影响力最大的仍然是传统主流媒体开设的网站,如CNN、美联社、《 纽约时报》等,专业媒体在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方面拥有很强的优势[6]。
  我国商业媒体的影响力很大,网络传播的主动权掌控在商业网站手中,而商业网站的制度瓶颈和人才结构缺陷使其在引导网络舆论方面难有大的作为,如商业网站没有明确的新闻采访权,只有通过与传统媒体签约,在得到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许可的前提下转载新闻,但在编辑的过程中,不得改变新闻的本意。这种新闻自主权的丧失,导致强势的商业网络媒体,难以在新闻事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强化舆论引导的效果。其他传统专业媒体开设的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等,虽有独立的采编优势,但覆盖的主要是公务员群体,影响力显然也不及商业媒体网站。
  (二)建立自媒体信息证实的有效机制与平台
  1.建立较为统一的新闻线索微博关注入口
  这个有点像新浪现有的“微博辟谣”与“不实信息举报”,有统一的标识,但不一定是统一的形式,可以是链接,也可以是微博形式的“关注”等。用户通过这个入口,可以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与素材,第一时间提供给自己认为信赖的媒体。媒体在得到这个信息与线索之后,迅速进行证实,决定报道的口径与形式。当然这种开发,需要与新浪、腾讯包括人人等商业网站配合,由他们提供接口程序,实现网民与专业媒体的渠道对接,使专业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线索与素材,抢占新闻发布与传播的先机。
  至于为什么是统一的报料平台,一是为了树立品牌,二是技术与成本因素,商业网站没有必要与众多的媒体一一去开发专业的报料接口,三是方便网友操作。网友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与素材,应该是有偿的,专业媒体事后必须视情况给予报酬,在网友当中逐步树立报料有奖,分享创造价值的理念。
  2.与主流商业媒体网站打通数据库,构筑信息证实的快速通道
  突发事件、热点新闻事件中涌现出的非理性质疑信息或流言,追溯起来难度就很大,专业媒体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对相关信息进行考证、核实,首先就必须确定某则自媒体信息的传播源头在哪里,帐户的拥有者大致是谁,然后找到当事人进行采访,这几乎只有相关自媒体平台的拥有者能够迅速提供。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网友发布的信息,显然可信度要高一些,媒体可以多关注当地用户的自媒体信息,这通过其访问的地址就可以获知,这也只有自媒体平台拥有者能够提供。
  另外,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帐号用于发布专业媒体的证实信息,并区别于现在的“微博辟谣”类帐号,因为“微博辟谣”等还有点大众化,权威性不够,这当然也需要获得新浪等商业媒体的协助。
  3.改变报道的方式,提高把关效果
  首先,应当把信息证实作为报道的重点。自媒体时代赋予网民发布质疑信息的手段与自由,许多时候,这种质疑的力度与深度,是专业媒体所不及的,但是面对这些质疑,进行梳理与解答,却往往是一般的非专业媒体工作者所能胜任的。专业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的主要任务,将来不是引导质疑,而是对质疑信息的梳理与证实,这会成为专业媒体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与使命。
  2011年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1+1”推出了题为“关于7.23事故谣言”的节目,总括了事故中流传甚广,负面影响较大的8个谣言,一一对其进行了辟谣[7]。人民网8月8日在首页“人民热线”以“铁道部回应‘29人失踪名单’称无瞒报”为题,对于网上的质疑帖文“以下部分失踪人员名单,请铁道部回答”进行了回应,可惜这样的报道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影响力远远不如那些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而《人民日报》今年1月27日推出的“求证”栏目[8],《钱江晚报》2010年底推出的“真相”栏目等,则是主动履行自媒体时代信息求证使命的有力举措。
  其次,要注意自媒体信息的呈现方式。有的网络专业媒体,如凤凰网,喜欢把一些意见领袖的博文放在首页的醒目的位置,提升点击率,个人认为是不恰当的,这样容易模糊自媒体与专业媒体的界限。一般来说,意见领袖们的博文,与媒体言论相比,往往比较尖锐,但理性的把握不足,将此类博文放在首页醒目位置,尤其是与网站要闻靠近的位置,受众会下意识地把它当成媒体的言论而接受。首页的呈现方式,不好像纸媒一样体现平衡性,受众能够接受的,往往是来自博文的一面提示,这从客观性来看,也略嫌不足,比较合理的呈现位置应该是网站言论栏目靠下的位置。
  最后,采用专业媒体与网络意见领袖合作报道的形式。2009年,深圳商报社着手策划“5•12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报道,为了有效应对网络中的习惯性质疑问题――只要是正面信息,不论是记者报道还是网友发帖,所传达的信息到达受众时,受众总会有一个疑虑――这到底是不是真的?报社邀请了一位网民代表,以“准记者”的身份和记者一起前往灾区采访,记者和网友均独立写稿,各自的报道都呈现给报网的受众。事后证明,这种方式,有效地破解了网友的习惯性质疑,得到了网友的认可[9]。
  4.加强专业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建设
  公信力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媒体在自媒体时代不被边缘化,并加快成长的不二法门。现在许多的党政部门与公众人物等都开设了自己的微博帐户,一手的信息,受众可以通过自媒体途径直接获取,因此,专业媒体作为信息生产者的地位有所减弱,但作为解读中介的地位,却在慢慢上升,无可替代。“负责的媒体”才是拥有最可靠的未来,专业媒体加强公信力建设,除了不传播虚假信息等基本要求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与时俱进,强化自身的信息整合、信息证实与信息解读能力,以权威性的解读,构筑自己核心的竞争优势,以此赢得用户的信赖与尊敬,为破解社会信任危机,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论文

媒体职能社会时代专业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新时代优化行政管理的成效思考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国有企业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优
浅谈大数据时代房地产企业新型营销路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