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人力资源论文

浅析高校志愿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长久以来,志愿精神作为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在震惊全世界的 “5. 12”特大地震的救灾过程中,它第一次成为整个中国的主流精神,不但被政府所认可,也被民众所接受。
  志愿服务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双向互动的有效途径,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掘、合理利用和人力资源的培养、发展的双赢。在高校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认知社会,反思自我。因此志愿服务一直是各高校十分重视的工作。
  二、高校志愿者团队中的现有问题
  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期发展,仅有同学们对志愿精神的接受和认同以及校方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建立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志愿资源管理运作机制,有效地推广和开展志愿服务才是教会大学生担负社会责任、传播和发扬志愿精神的关键所在。而对于志愿组织这类非营利性组织而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一切管理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以有效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因此,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又是高校志愿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国内各高校志愿组织工作的重点大多放在活动组织和策划上,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如何对志愿者工作进行有效激励和评价等等问题往往被志愿组织的管理者所忽视。与此同时,诸如活动的短时性和不确定性等志愿活动本身的诸多特性也给志愿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挑战。再者,目前国内高校志愿组织结构松散,各社团、学院、班级均有独立志愿服务活动,而校内却缺乏一个志愿服务规划、协调组织。学校缺乏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难以对志愿活动进行有效管理,这都制约了国内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期发展。由此看来,对于志愿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已经势在必行。在此,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历与研究,为高校志愿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希望对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三、对高校志愿者服务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1.组织结构独立化、扁平化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志愿者组织大多设立在团委等行政部门之下,这一组织构架不仅存在管理层级众多,上下难以统一的缺陷,而且也给志愿活动带来了功利性的负面影响。
  将志愿组织从学生会等行政组织中独立出来,建立总分组织结构将是新时期高校志愿组织改革的一种方向。建立校志愿者总队,使其发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管理职能,对各个学院的志愿者分队,以及各志愿服务性质的社团进行“扁平化”管理。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能够减少管理层级,扩大管理幅度,使志愿组织中上下级沟通渠道更加畅通,各项决策和方案能够及时传达。独立化后的志愿组织也能够去除众多功利因素,使志愿组织的核心文化更为纯粹。这一举措对于志愿工作的开展效率和组织文化的建设意义重大。
  2.建立长期招募、培训机制
  由于单次志愿活动存在短时性和不定期性,目前众多志愿组织采取一次性招募的方式招募志愿者。一旦该次志愿活动完成,志愿者队伍即可解散。这种方式虽给志愿组织的日常管理带来了方便,但大大增加了招募和培训的成本,遇到突发状况时志愿活动的实际效果更是难以保证,实在得不偿失。
  同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定期举行培训、交流,这一问题便得以迎刃而解。当地震等大灾难来临时,长期稳定的志愿者队伍的作用更是最大程度的显现出来。由于长期参与组织运行,志愿者们得以更深入的了解组织文化及组织日常运作模式。在危急时刻,志愿组织才得以在第一时间集结学校已有志愿资源,最快并且最大限度的发挥志愿资源的效用。
  3.完善特色鲜明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在目前的志愿组织中鲜有应用。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出现有利于组织目标的优势动机并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行动。有效利用激励措施能够确保组织行动更加有效。而需要是积极性的本源,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导行为。因此要使志愿组织中的激励更为有效,必须首先考虑志愿者们的需要。由于志愿服务活动属于无偿的自愿行为,对于志愿者而言,参与志愿活动更多地是为了帮助他人,同时实现自身价值,体现自身社会责任。因此,志愿组织中的激励应该主要依靠精神激励。根据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是根据适当的标准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成就需要强烈的人往往具有高度的内在工作激励,事业心特别强,这样的人对于企业和国家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这样的人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造就出来的。所以,鉴于志愿组织的自身特性,应该综合多种激励办法,激发志愿者的荣誉感,满足其成就感。
  4.强化目标管理
  由于志愿工作的特殊性,上下难以统一行动一直一来都是志愿组织管理中的一大难题。现阶段志愿者对志愿工作有较强烈的参与要求,但志愿者个人目标较为零散,无法良好与组织目标、集体目标一致。尤其在高校,志愿组织行政色彩较重,志愿者常忽视自身目标的定位,使志愿工作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主观难度。志愿者常以听从命令的方式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使校内志愿资源无法有目标性地统一,无形中造成人员浪费以及总体组织松散,效率较为低下。
  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引入目标设置理论和目标管理理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也是激励和评价人们工作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新时期高校志愿工作管理模式应①重视人的因素,鼓励学生参与管理,②建立相互支持和明确责任的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将组织的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自上而下进行目标分解,又自下而上形成责任承诺。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到志愿工作管理中,可提高高校志愿工作的社会效益,巩固志愿组织责任制,激励高校学子积极性,提高相关部门的管理效率。

相关论文

志愿服务志愿人力资源人力高校资源
浅谈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浅谈企业优化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有效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现状研讨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