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与中国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国际直接投资80%以上是通过并购方式完成的。2010年全球企业并购额达2.2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并购案例2 556起,交易额达到1 696.43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The Market Comprehensive Competition Advantages Theory,MCCAT),正是一个解释企业跨国并购动因的理论,来源于企业跨国并购实践,又以期在企业跨国并购实践中发挥一定指导作用,特别是以此为依据确立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发展战略。
   一、 市场经济与竞争优势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市场经济更是竞争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具有竞争优势,或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竞争优势,否则企业将被淘汰。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竞争由企业内在物质利益动力和外在竞争压力所决定。受市场经济竞争的不完全性、企业竞争战略动机和企业物质利益或利润最大化动机的影响,具有较少竞争优势的企业总是试图寻求并拥有更多竞争优势。
   二、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作用机理
   1.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市场综合竞争优势(MCCA),亦称市场综合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综合和扩展,但它并不是企业各竞争优势的简单加总,而是企业各项竞争优势的函数,包括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速度优势、共享优势、起飞优势以及其他优势等。这些具体的竞争优势是自变量,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是因变量。具体竞争优势既可以成为一国企业并购别国企业可利用的优势,也可以成为一国企业被并购从而可获取的优势。但从总体来说,一个企业通过并购或被并购实现优势相互融合,就会在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更大的竞争优势,即“企业整体扩展和升华优势”,这是并购后两企业间协同效应的结果,进而使并购整合后的新企业变成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巨大的“航空母舰”。
   MCCA=f(O,L,I,E,S,F,An)
   O――所有权优势;
   L――区位优势;
   I――内部化优势;
   E――共享优势;
   S――速度优势;
   F――起飞优势或强化优势;
   An――其他优势。
   (1)企业所有权优势O(Ownership)。指企业特定优势,它不仅难以创造,而且容易以低成本转移到新的地区,约翰?邓宁称之为“所有权特定优势”。正是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一些跨国公司才获得特定优势。这些特定优势带有垄断因素,最主要的是以技术和知识为主的无形资产。利用和获取所有权优势是企业跨国并购的重要动因。企业所有权优势的构成相当复杂,但归纳起来大体上由静态动态协同优势、市场力量所有权优势、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和服务业所有权优势等五部分组成。
   (2)企业区位优势L(Localization)。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市场广大、人口众多等;二是指可移动的区位优势,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优惠而形成的有利条件等。区位因素直接影响着跨国公司在哪里并购及整个国际化生产体系的布局。区位优势是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活动的关键因素,而被并购资产及其所处的经营环境对并购企业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的提升程度,成为最关键的区位决定因素。
   (3)企业内部化优势I(Internalization)。指企业试图通过跨国并购将外在过多的市场交易成本内部化组成新的企业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它主要是针对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认为只有选择把无形资产的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将其内部化,才能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产,因为无形资产是很难通过市场定价的。
   (4)企业共享优势E(Enjoying Together)。指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导致显著的成本优势。如果一项价值活动涉及营运成本或资产的很显著的一部分,而且共享能降低完成这一活动的成本,则共享会导致显著的成本优势。共享内容包括资源、技术、信息、商誉、品牌等。通过跨国并购两个企业合而为一,不仅实现内部化而具有内部化竞争优势,而且也实现两个业务单元间的资源共享,从而使得共享规模敏感或学习敏感的某一企业可以抵消仅在一个业务领域中具有高市场份额另一企业的成本优势。
   (5)企业速度优势S(Speed)。跨国并购投资比新建投资具有速度优势,特别是对那些后来者或高新技术公司,跨国并购提供了一种迅速赶超的模式。兼并提供了迅速增长的方式,而跨国并购又为这一迅速增长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跨国并购代表了获得意愿目标的最优方式。
   (6)企业起飞优势F(Flying)。跨国并购能够获得比跨国创建更大的加速能量,使企业跨国并购获得起飞时的助跑加速度,从而具有起飞优势或强化优势。这项优势是促使市场综合竞争优势形成的加速条件,其结果将导致各具体竞争优势组合后产生新的合力,使原来各个体竞争优势在协同的基础上得到扩展和升华,从而使并购重组后的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大“航空母舰”。
   (7)企业其他优势An(Another)。主要有:有形关联竞争优势,即一个企业具有潜在可能与企业内的其它组织共同参与任何价值活动,包括基础性和辅助性的活动;无形关联竞争优势,即通过独立价值链间的技术转让导致竞争优势。技术转让可以任何方向进行,转让技术往往改变技术接受方的竞争方式,并增强它的竞争优势;互补产品产生的竞争优势,即大多数产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互补产品的影响,一种产品的销售会促进另一互补产品的销售;产品差异产生的竞争优势,即基于该竞争优势而导致的并购,往往表现为由于一国国内市场小,已有良好声誉产品的公司,可能会面临外国竞争者对本国市场的进入问题。
   2.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作用机理――企业竞争优势双向转移。企业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形成是通过企业间竞争优势的相互转移或双向转移来实现的。
   (1)企业客观存在比较优势是企业实现竞争优势相互转移的动因。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小岛清教授在其代表作《对外直接投资》一书中从国际分工原则出发,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小岛清认为,日本对外投资活动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日本对外投资企业能利用国际分工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或说比较优势。它们将生产基地迁移到国外的企业,一般都是在日本国内生产已失去比较优势的部门,为了继续维持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就需要到比较优势更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以建立新的出口工业基地。而在日本国内可以集中发展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使国内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因此,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通过获得国外企业竞争优势进而补充日本企业比较优势的一种手段。小岛清否定了海默垄断优势因素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从企业比较优势的变迁来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由此可见:第一,企业跨国竞争的优势具有相对性,而非绝对化。企业的竞争优势由多方面因素构成,并且总是相对于同一市场中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而言的。在世界范围内,从不同国家的总体企业实力对比看,发达国家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如果深入到具体行业看,不同国家的企业则可能各有所长,从而各自具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因此,不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绝对垄断或寡头垄断市场,而在于比较优势,这就肯定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可能性。第二,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动态性,原来优势有可能丧失,新的优势也有可能产生,即企业不可能永远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它必须不断创造、吸收、寻求新的竞争优势,而跨国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使企业获得和增加新的竞争优势的过程。大凡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总是有可能获得原先在国内所无法取得的某种有利的经营条件等等。这些只有通过直接投资才能取得的经营条件,实际上增加了跨国企业相对于国内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第三,对外投资企业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接近越好。这样容易在海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找到立足点并占领当地市场。第四,尽管规模大的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具有更大优势(这是一般规律),但不否认中小企业在某些行业投资比大企业更占优势,因为中小企业转移到东道国的技术更适合当地的新要素结构,为东道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中小企业能够小批量生产,经营灵活,适应性强,很受东道国欢迎。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可能性,或称“蛇吞象”现象。
   (2)企业竞争优势双向转移的一般描述。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企业并购的动机是为了实现竞争优势在企业间的转移。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企业并购,可发现并购可以迅速实现竞争优势的双向转移:一方面,并购企业的竞争优势向目标企业转移;另一方面,目标企业的竞争优势向并购企业转移。并购的目的即在于推动和促进这种竞争优势在两个企业间的相互转移――或者以发挥并购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为目的;或者以获取目标企业的竞争优势为目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由此可见,企业并购的动机在于将自身的竞争优势“送出去”,或者将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拿进来”,两方面都以巩固和提高并购企业的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竞争优势的双向转移可以解释相当多的企业并购行为的内在动机。例如,以进入新行业或新市场为目的的并购,实际上是为获取目标企业在该行业或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以买壳为目的的并购,实际上是为获取目标企业的上市公司资格及相应的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融资的能力这一竞争优势;以筹资为目的的并购,则是为运用企业在资金方面的竞争优势。
   企业并购的动机除了在于推动竞争优势在两个企业间相互转移之外,还在于通过两个企业的合并产生新的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是对市场竞争优势双向转移的扩展和延伸――实质上形成了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优势。合并后新的竞争优势产生于两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某些并购行为的动机,如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验共享与互补、获得稳定的供销渠道、提高市场份额以及多角化经营等是不能单靠竞争优势双向转移来解释的,还必须对竞争优势双向转移后产生的新优势加以明确,这实际上体现了并购企业为谋求新的更大竞争优势所做的努力。谋求新的更大竞争优势的并购动机使基于竞争优势对并购动机所作的解释更加完整。
   (3)企业竞争优势双向转移的图解描述。在市场经济中,任何国家的任何企业都客观存在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对并购国企业而言,它看重目标国企业的真正优势或“正优势”,也注意到目标国企业的劣势,但劣势会成为并购国实施跨国并购目标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不过,一旦并购成功,又会给并购方留下整合以及再发展的比较大的难度,如果整合不畅,文化融合度不高,还有可能倒致并购最终失败。即使如此,目标国企业的劣势由于成为并购国企业并购成功的有利因素而变成并购国企业想获取的“负优势”。由此可见,市场竞争优势从广义说,既包括“正优势”,也包括“负优势”。竞争优势双向转移就是建立在这一客观存在基础之上的。即:一国企业想获取另一国企业的正优势和负优势,而另一国企业则可获得该国企业的负优势和正优势。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企业的正优势和负优势是相对而言的,对一国企业是正优势,对第三国企业可能变成负优势。同时,正优势和负优势本身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甚至相互转化。两企业的正优势和负优势都是两者相对而言的比较优势,不是绝对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双向转移实际上就是优势互补、相扶相长,如图1。
   由图1可知,通过A国企业并购B国企业,A国企业正优势就会转移到B国企业,并缓解或抵消B国企业的负优势,而这也正是B国企业想获取A国企业的正优势;A国企业负优势转移到了B国企业,且被B国企业正优势缓解或抵消;A国企业正优势与B国企业正优势相互融合,形成更大的正优势;A国企业负优势与B国企业负优势相互融合而且由于被相应正优势缓解或抵消从而负负得正,变成了小的正优势。这样形成大小两个正优势,使并购后的企业具有更加强大的市场综合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成为强大的“航空母舰”。
   以美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为例:美国企业技术雄厚、管理先进为正优势,市场相对狭小为负优势;中国企业市场广大为正优势,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为负优势。美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后,通过成功整合,技术和管理强的正优势缓解中国企业技术和管理弱的负优势,并同中国企业市场广大的正优势相结合形成更大的正优势;美国企业市场狭小的负优势被中国企业市场广大的正优势所缓解,由此,两企业的负优势分别得到冲减而负负得正形成小的正优势;大小正优势叠加,形成了优势互补、强弱联合、强强相增的具有更大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大企业,成为一艘强大的“航空母舰”。
   由此可见,跨国并购在于实现这些竞争优势的相互转移,取长补短,重新组合,构建更大优势,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跨国并购是各国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实现市场竞争优势相互转移和重新组合的有效方式。
   3.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选择。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在于培养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优势。事实上,若企业并购脱离了核心竞争优势,盲目追求企业规模,这样的并购不仅起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拖累,甚至将企业拖垮。作为以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培养为导向的企业并购行为,在选择本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时要考虑以企业核心资源为导向、并购后竞争要素的整合、剥离不相关业务、通过并购发展和更新核心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内容。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由知识要素形成的竞争优势将更多成为企业并购的核心竞争优势。
   4.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评价。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MCCAT是对约翰?邓宁OLI范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思想源于约翰?邓宁,但却更多地注入了并购的因素。以这一理论对跨国并购做解释,虽算不上一种独辟蹊径的理论,但它将各种因素特别是竞争优势诸要素综合在一起,对清晰地观察和分析全球并购浪潮的轨迹以及对企业跨国并购活动发挥指导作用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发达国家公司相比,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公司可能没有什么所有权优势,但是这已经不那么重要。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全球企业接管市场,可以很快获得一个发达国家的公司,从而获取它的所有权优势,以至于该公司迅速地变成跨国公司。所以,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所有权优势理论的局限,这在实践上可能极为重要,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过去的理论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没有对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以及跨国并购给予充分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可以对中国企业制定开放经济中的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利用和获取竞争优势参与跨国并购,以及促进形成国际竞争力等发挥一定指导作用。
   三、 中国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1. 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无非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自我发展从企业内部培育竞争优势;二是从企业外部获得,主要通过兼并收购其他企业而拥有某种所需要的优势。必须注意到,着眼于强化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固然是培育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但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单纯依靠竞争优势的内部培养必然是成本很高、速度很慢、效率很低。而从“外部拿来”往往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绝好途径。在外部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中,兼并收购是目前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企业之间。对于那种企业所需要的某种知识和资源而又专属于另一企业的情况,兼并收购就成为企业获得这种知识和资源的主要途径。
   2. 跨国并购时代中国企业发展基本思路。回顾中国以前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很多是“苦练内功”,是在相对“封闭”的大环境中绕弯子、转圈子。加入WTO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江河之一滴”。因此,必须把企业改革放入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环境中重新定位,相应调整和改革,进而创新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的要求。一句话,中国企业改革必须“跳出框框,放眼世界,内外优势,相得益彰”。
   开放经济中,中国企业改革的着力点应是面向国际市场构建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打造企业综合竞争力。具体说,就是以“内部培育优势为主、外部获得优势为辅”向“内部培育优势和外部获得优势并驾齐驱”过渡。这是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发展轨迹后获得的宝贵经验。通过跨国并购,将企业外部优势内部化,不仅比内部培育优势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而且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追赶发达国家,就必须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因此,中国企业应以构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为目标,大力促进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内外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进一步讲,中国还必须以中国企业构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为契机,努力打造产业国际竞争力,塑造和提升国家竞争力。
   3. 跨国并购时代中国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1)中国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利润最大化是任何市场竞争主体所追求的首要的、根本的目标。企业只有在盈利的前提下才可能有必要的资金来源进行企业的技术改造,研究开发新产品,投资于新的项目以及对外进行规模扩张,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劣势。目前,中国企业的获利能力普遍较低,有不少企业之间的并购只是政府意志下的“拉郎配”,可能并购后并未使企业的盈利产生实质性的增长,反而使企业陷入困境。因此,中国企业必须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特别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盈利能力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切实做好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实现跨越式发展。
   (2)中国企业发展战略重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中国现在已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原来的卖方市场已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需求对企业利润增长的约束加大,从而建立服务于客户、满足客户需求且区别于或优于竞争对手的核心能力,就成为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竞争中能否制胜的关键。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必将抢占国内市场份额,导致大批人才流出国内企业,从而对国内企业提出严竣的挑战。国内企业可以考虑通过行业内或跨行业的整合,再造和优化企业流程,加强知识要素的培养和获得,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立足于国际竞争市场。
   (3)中国企业发展战略方式。主要有四种:①合作性战略。又称“引进来战略”,指国内企业通过引进外资并购的形式,建立起互惠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在科研、生产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实现整合,加强协调,开展合作,最终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采取这种战略主要是考虑:一是国内企业在该行业有较大的本地优势和要素比较优势;二是跨国公司在该行业已占有一定份额,对国内企业构成很大的威胁;三是国内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多方面对跨国公司的依赖性很强;四是国内企业有改制进而面向国际发展的要求。这样双方都有着合作的强烈意愿,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双赢”。②进攻性战略。又称“走出去战略”,指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跨国公司在国内的子公司或通过各种形式向海外市场扩张,以扩大企业规模和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采取这种战略一般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企业本身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二是跨国公司在国内该行业介入不深,国内企业暂时在该行业处于主导地位;三是面向国际市场能较快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如海尔集团不仅是国内家电业的龙头,而且在欧洲、美国、中东等地区也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最近海尔集团又成功并购日本三洋公司。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吉利集团等向外扩张采用的正是这种进攻性战略。③防御性战略。指国内企业通过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成实力强大的集团公司,并实施一定程度的反并购策略来抵御跨国公司的进攻。采用这种战略主要考虑:一是跨国公司已经在国内建立起良好的市场营销网络,其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较高;二是国内企业存在着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成本较高等不利因素;三是中国企业、产业甚至民族经济受到外资并购的威胁,并产生国家安全问题。如中国的胶卷市场,柯达和富士几乎占领了整个国内市场,国产乐凯独木难支,因此采取防御性战略。防御性战略突出体现在:一是加快中国企业间的并购进程,在创新企业运行机制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二是采用适当的反并购策略和先进技术。④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主要是在政府管理、政策执行、法律、金融、市场等方面为企业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注重国际风险的防范与治理,为企业参与跨国并购以及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塑造国家竞争力创造相对安全、稳定、良好的运行环境。

相关论文

竞争优势中国发展战略优势竞争理论
浅谈新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与演变
浅谈我国当代财政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