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3+2”中高职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进入换档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产业的主力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基础,“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有着重要的作用。打通中高职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确立职业教育发展“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清晰的定位,要求“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3+2”中高职衔接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3+2”中高职衔接培养对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存在职业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打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通道,推进“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特别是对于技术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有利于充分发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传承和积累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利于培养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久久为功的“工匠精神”,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加强技术技能积累的要求
  2017年5月,李克强总理对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出重要批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希望技能大赛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仅靠传统的中职或高职教育均难以单独实现。中职层次教育由于受到层次与年限的限制而无力承担,高职教育尽管在教育层次上已属高等教育,但由于生源在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教育方面仍然处于零起点,也难以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衔接培养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其具备长学制的优势,能够遵循认知规律,通过在不同认知阶段科学设置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侧重以及难易程度,系统地帮助学生完成技术技能的积累。
  3.有助于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
  “3+2”中高职衔接培养,有助于促进技术技能的衔接培养,发挥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更加注重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促进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融合发展,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中等和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绿色节能、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等先进理念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更加有利于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有机融合。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
  1.科学定位,明确层次定位
  作为中高职衔接教育主要承重的两个主体,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是有明确区分的,高职强调的是技术技能,而中职主要强调技能。因而,中高职的衔接发展不是中职与高职两种教育系统的简单叠加,而是其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精准对接,要求中高职衔接培养院校在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理解中高职衔接培养的目标内涵,合理设计在衔接培养过程中自身所承担的人才培养过程。
  2.对接产业,强化职教特色
  职业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只有依托区域经济产业优势,深化产教融合,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为自身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彰显职业院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色力量。因而,如何融入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是中高职衔接培养承担主体院校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表示要扶持航空产业,同时我国正处于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学院应充分利用身处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区位优势,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化中高职衔接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3.提高质量,提升整体水平
  中等职业院校应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创新教育理念与办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实际,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拓展办学思路,不断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集团化办学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中职院校办学活力;按照市场需求重整课程体系,加强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育理论的研究,引入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整合优化办学资源,拓展多样化的校外实训资源,充实与更新校内实习实训设备,为学生在校期间职业技能培养提供稳定的硬件资源;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加强师资培训等途径,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特别是要重视“双师型”专业师资的培养。多渠道、全方位地支持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
  1.把握质量核心
  质量是职业院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前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模式在各高校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但与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升级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为质量保障意识不强、质量保障体制不健全、质量保障目标不统一等。中高职衔接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亟待从组织系统、制度体系、运作机制和监控评价系统等方面加强建设。只有在办学过程中牢固把握质量核心,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稳中求胜,取得更大更快的发展。
  2.突出产教融合主线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在“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背景下,以转变传统职业教育观为先导,以经费的投入和体制、机制的建设为保障,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习实训资源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核心,以系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纵深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协同,按照产是支撑,教是核心;校企合作,按照校是龙头,企是基础的原则”,全力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3.加强分段培养
  中高职衔接培养涉及了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两个主体,其能否求得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中高职院校达成一致的合作意向,双方相互协作、求同存异,共同探讨中高职协同育人体制机制,解决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互聘共用、教学管理与评价等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双主体办学共赢的局面,提升双方的办学实力与水平,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中高职系统衔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对接产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技术技能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层次化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共同努力,而中高职衔接就是实现这种协作与努力的有效模式。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都是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但也存在着层次上的区别。因此,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有必要开展深度的企业调研,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于中高职毕业生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层次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以及能力要求,找出之间的层次性联系,从而指导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工作,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2.紧贴产业升级,做好衔接专业选择
  中高职衔接培养专业设置,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首要环节。中高职衔接培养专业的设置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中高职联办院校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既要考虑学科教育和学习认知规律,又必须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特别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选择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实践,从而适时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除此之外,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逐步编制和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学院根据行业产业特征和人才需求,在分析行业企业技术等级、产业价值链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确定符合培养周期长、复合性教学内容多、专业基础条件好等要求的专业作为衔接培养的专业。
  3.支撑产业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为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由于受到外部环境以及中高职院校双主体引起的系统差异等因素左右,目前中高职衔接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众多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标准衔接不精准、专业设置不对接等,严重影响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成立了与三所联办中职院校组成的中高职衔接培养工作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和解决联合培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协同中高职衔接培养育人体制,同时通过不定期地召开座谈会、走访交流,及时发现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针对中职学生生源基础单独编班,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重整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学信息化建设,将“微课”“云课程”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程,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将教育教学改革突出成果推向中职院校,力求共享优质网络课程和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
  4.疏通堵点,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坚持中高职各自办学定位,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将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统一到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来,形成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明确中职、高职阶段性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的无缝对接。
  5.打造双师型素质的教学团队,探索中高职院校师资共享机制
  著力协调衔接培养专业师资统筹管理机制。中高职院校针对衔接培养专业的教师建立“教师信息库”,充分考虑课程与师资实际状况,合理安排课程师资配置。针对中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管理状况,规范协调“教师信息库”中教师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日常教学文件规范、教研活动、试卷评阅等方面的一致性管理。鼓励中高职教师结合自身所授课程,形成特定的专业发展方向,并结合各校实际情况,统筹制定中高职教师师资培训计划。致力于改观中高职衔接培养教师薪酬待遇,尤其关注中职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上的政策倾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中高职衔接培养教学的积极性。   打造专兼结合、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鼓励专任教师参加顶岗实习、企业实践,与企业员工结对开展技术服务、横向课题研究等,提升中高职衔接培养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通过引进不同层次的企业专家、教学名师进入中高职院校,打造一支高水平、联动共享的教学团队。
  加强衔接培养专业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组织教师开展共同备课、公开课交流、教学竞赛、课题研究等具体活动,提升教师对中高职贯通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定期地选派教师到对方院校挂职锻炼,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鼓励贯通专业教师深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教研活动、教学质量监控、师资培训等制度的制定,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6.依托平台建设,强化技术技能积累
  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汇集行业、企业、学校三方专家,如首席技师、技术精英、专业带头人、企业管理者等,在中高职衔接培养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大师们主要承担部分专业的理论教?W任务、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管理文化无形地渗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大师工作室的成立,将会拉动中高职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教学科研能力、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跨越式提升。截至目前,学院已选派数控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的教师在合作的中职院校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动中职院校进行生产技术攻关、新技术应用,以及新项目、新产品开发与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完善职教集团的治理结构、发展机制,逐步扩大各类职业院校的参与率。职教集团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大平台,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2009年10月24日,由学院牵头,联合省内高职院校、职教中心、航空院所、大中型骨干企业,成立了陕西航空职业教育集团。按照“自愿平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在陕西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行业和企业的指导与参与下,学院联合中职院校,以行业为背景,以企业为依托,以专业为纽带,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集团内形成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有机融合、学校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办学模式。
  按照校际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推进学院与联合办学的中职院校实训装备的合理配置和衔接共享,按照技能掌握等级序列和复杂程度要求,在学院和联办中职院校差别化配置不同技术标准的仪器设备,建立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的实习实训装备标准体系。2016年,学院投入2300万启动了校企共建实训性基地――“现代航空制造中心”建设项目。现代航空制造中心建设紧跟航空产业及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态势,创建多学科交叉融合,集教学、科研、生产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创新实践平台,为阎良区百余家航空企业、中航工业及航空基地企业提供零件加工、技术服务等,成为陕西省具有代表性、先进新、创新性的标杆基地。同时,现代航空制造中心项目的建设与启动对于中高职衔接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高职衔接培养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服务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持。

相关论文

产业结构人才培养技能背景升级
试论学分制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
电力企业改革中高质量人才梯队培养优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试论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大数据背景下日化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