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管理者:大学教师角色新增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6-0026-03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韩愈《师说》里的名言,一直为不少人称道,说明人们一直认同、赋予教师教育者的角色。我们也习惯性地把教师角色定位为教书育人的教育者角色,从未产生过质疑。学生手里的课本称为教材,学生上课的地方称为教室,来上课的老师称为教师,老师上课的行为称为教书。学生手里拿着教材走进教室等着教师来教。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这个轴心而进行运转。因此,大学老师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界定为教育者的角色,也就明显地贴着教育者的标签。
  新时期、新时代、新征程,我们的社会、国家正处于转型时期,大学教师的角色也面临着转型。对教师们的要求有了新的高度、新的挑战。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定位为教书育人教育者的角色,新时期的教师应首先是一名教育管理者,其次才能成为一名好的教育者。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教师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笔者将从一、学习是主体性自觉需要教师的教育管理;二、学习干扰因素增加需要教师的教育管理;三、教育管理者与教育者:二者角色存在的关系三个方面来佐证“教育管理者:大学教师角色新增定位”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 学习是主体性自觉需要教师的教育管理
  只有能思维的社会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是“万物之灵长”[1]。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人的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使人类超越于其他动物,成为万物之灵长,并不断超越人类现有水平朝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的动因。而教育则以培育人的主体性为最高任务,并以此为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点,因而主体性也是教育的本质特点[2]。教育的主体和教育活动都具有主体性。学习属于教育活动的范畴,学习的主体是人,因而学习具有主体性。主体性实质上指的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自我确信、自我塑造、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生命运动,及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如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它是人通过实践和反思而达到的存在状态和生命境界,展现了人的生命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3]。由此可见郭湛认为主体性是人的生命的自觉。我把郭湛的这一观点进一步引申为:学习是主体性的自觉。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4]。这也是教育是一个使人“灵魂觉醒”的过程的另一种表达,同是学习是主体性的自觉的转述。
  学习是主体性的自觉,此观点由来已久,可追根溯源,有迹可循。先秦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述而》即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方法。众所周知,启发式教育方法具有主体性的意蕴,支撑、支援着学习是主体性的自觉这一论点。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著名教育方法――产婆术,“产婆术”也是一种启发式教育方法,可见苏格拉底在对学习方法认识上与孔子的观点不谋而合。“苏格拉底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认识你自己”,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人对自己心灵的认识,他借此还提出了认识心灵的方法――产婆术,通过诘问,引导人不断思考人生问题、道德问题[5]。从哲学的角度来剖析“产婆术”,“产婆术”还是认识自我心灵的方法,更加印证了学习是主体性的自觉这一主张,这一主张毋庸置疑,在中西方都有思想的支援、支撑。
  学习是主体性的自觉显然已经很明了,如果人民教师还把自己职业角色定位局限于教育者的角色,那就显得没有与时俱进,落伍了。教师应对自己的职业角色进行清晰、准确的定位。教师应首先把自己定位于一名教育管理者才是正确之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先发挥教育管理者的角色功能,唤起学习主体性的自觉,先把学生领上道,才是以不变应万变之法。鸡蛋从外面打碎是压力,从里面打碎是成长。教师应先发挥教育管理者的角色功能,充分调动起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力争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这一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如果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性没有激发出来,直接进行教育,那就是强制灌输,是不讲道理的教育。学习是主体性的自觉,要求必须赋予大学教师教育管理者角色。发挥教育管理者角色功能是大学教师能成为一名好的教育者的前提和基础。
  二 学习干扰因素增加需要教师的教育管理
  前辈??读书的时代,通讯不发达,不曾有手机,要想获取知识,基本通过教师的口头传授这一途径。受教育者们上课期待着教师的到来,然后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地认真吸取知识的养分。回顾笔者读大学的时代,尽管有部分同学有手机,可是手机也只有打电话、接电话、发信息的基本功能,那时手机还没有上网这一功能,受教育者学习受外界干扰不大,受教育者们基本上是可以处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关心。”的学习状态,可以静心地学习。“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此时的教师们只要能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像及时雨一样,对受教育者进行不露痕迹、潜移默化的施教,单纯发挥教育者的角色功能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如今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智能时代、刷脸时代,这样的时代,拉近、缩短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距离不再是问题,即使远在天涯,也能近在咫尺。五彩缤纷的世界,诱惑太大。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学生不再是心无外物地单纯地等着、期待着老师来上课。当我们老师身着盛装,饱含激情、满怀期待地踏进教室的那一刻,就是我们脆弱的心灵深受打击的开始,不管课备得多么精彩、丰富,照样无用武之地。原本矫健的身躯、意气风发的少年都低着头看着手机。手机里的网络、游戏、聊天软件、视频软件等无不争夺着受教育者的眼球。手机里精彩的世界别说是受教育者,就算是教育者们自己也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受教育者们手里的手机像是那开在绝情谷的绚烂情花,受教育者们都中了它的毒,心甘情愿,陶醉、沉醉其中,甚至有的达到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境界。让人不由得想起清代晚期躺着吸鸦片的中国人,面对打到国门、家门的炮弹,依然我行我素、毫无知觉、云吞雾吐,吸得飘飘欲仙。完全丧失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斗志。如今的莘莘学子不愿主动抬起高贵的头,而是选择低头捧着手机。教室一眼望过去,低头看手机一大片。这跟晚清躺着吸大烟无二差别,只不过是主体的姿势躺着换成了坐着低头,吸的对象鸦片换成了手机。受教育者们依然吸得飘飘欲仙,毫不逊色于吸鸦片的精神状态,长此以往,国将不国。面对此情此景,教育者们难道只能无助地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就束手无策了吗?在受教育者们没有学习意愿的情况下,教育者们仍然只管上自己的课,那只能是单相思、一厢情愿、唱独角戏,唱着唱着,让教师慢慢丧失自己能成为一名好教师的信心;让教师开始置疑教师职业能否实现自己个人价值;让教师逐渐动摇不忘初心的信念。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6]卢梭主张“教育即自然发展”。当受教育者们的心思都放在手机上?r,此时教育者还坚持施教,这种行为是违背人的意愿,换句话说,也就是违背人的天性。违背“教育即自然发展”的原则。不光西方主张“教育即自然的发展”。即便在中国,“教育即自然的发展”亦能找到思想土壤、文化根基,能够得到中国思想与文化传统的支持与支援。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倡导“无为”,如果将“无为”思想演绎为一种教育哲学,这种教育哲学与“教育即自然发展”融会贯通、一脉相承。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中庸》开篇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主张“率性”(遵循天性)的教育观与“教育即自然发展”是一致、一气呵成的。因此,教育者必须牢记、遵守“教育即自然发展”原则。违背这一原则是有违人的天性的行为,按道家的观点来说,这是逆天行为。
  万事万物相生相克,一物降一物,面对学生钟情于手机,当然也有应对之法。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对于既存事物,皆是利弊兼而有之。手机是发挥积极的作用还是发挥消极的作用,关键还是看学生如何处理自己与手机的关系。是借助于手机来增强自己学习的主体性,还是受制于手机而丧失自己学习的主体性,并不取决于手机而取决于自己。作为教育者应有谦卑的姿态,就算是上课讲得绘声绘色、滔滔不绝,也没法和手机里精彩的世界分庭抗礼。因此,教师最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认清此刻已不是单纯教育的事情,首先是教育管理的事情,先通过教育管理者的角色,唤起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受教育者也就能够实现学习主体性的自觉(笔者前面已涉及,这里不做赘述。)在受教育者已经具备了学习主体性的自觉的前提下,教师再发挥教育者的角色功能,就遵循了受教育者心底的学习意愿,也就是遵循了受教育者的天性和“教育即自然发展”的原则,此刻进行启发、启迪、诱导,再进行顺势而导。这才是应对学生钟情于手机的不二法门。学生受干扰因素的增加,督促教师把自己先定位于教育管理者角色,必须纳入议程上来,刻不容缓,这是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需要。
  三 教育管理者与教育者:二者角色存在的关系
  二者角色是“本末”“先后”“终始”的关系。《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教育管理者与教育者二者角色的先后关系上,我们必须要有清醒、深刻的认识,否则出现“本末”倒置、“终始”颠倒、“先后”错位的现象。教育管理者角色相对于教育者角色来说是“本”“先”“终”,而教育者则是“末”“后”“始”。发挥教育管理者角色功能,唤起学习的主体性才是学习的根本,教育管理者的角色好比树的根,而教育者的角色好比树的梢,树的根扎得扎实,树的梢也就有了扎实的根基。可见,教育者角色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教育管理者角色发挥的程度。由此得出二者是“本末”的关系。二者的关系也非鸡生蛋、蛋生鸡那般错综复杂、一直无法定论的关系。
  二者是非常明了的先后关系。学习是主体行为,学习的前提是要有学习的意愿,激起学习的意愿要依赖教育管理者角色功能的发挥。学习意愿是学习的前提,二者角色“先后”顺序关系也非常清晰。激发学习主体性最终还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因此,二者也是非常明显的“终始”关系。
  二者角色是互补的关系。教师承担着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两种角色,服务的对象都是受教育者。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的角色功能才能更加有效实现教育者角色的功能,教育者角色功能能够发挥到极致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了可能性。可以说教育管理者角色为更好地实现教育者角色添砖加瓦,让教育者有了更多制胜的筹码,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教育管理者角色是教育者角色手中的利剑,而教育者角色让教育管理者角色有了目标、动力、归宿。二者角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让教师这一职业角色更加完美。
  二者角色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大学》开篇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笔者查阅资料,资料显示此句大意为:“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天不变,道亦不变。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先有学习意愿、学习目标,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思考,最后才能有所收获。学习意愿、学习目标的确立需先要发挥教育管理者角色的作用,其次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者角色的作用,让受教者能够安下心来进行学习、思考。在主体性时代的今天,教师唯有同时肩负起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二者角色的使命,双管齐下、双剑合璧才能有效应对主体性时代的学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大儒张载的著名语句,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笔者认为这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新时期,应吹响新征程号角。大学教师必须赋予自己教育管理者角色,肩负起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二者角色是把教育事业做到极致的尚方宝剑。教师应携带尚方宝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相关论文

管理者定位角色教师大学管理
国有企业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绩效管理优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
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策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试论战略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