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学分认证困境与突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3.012
  Abstract Currently, resource sharing betwee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e credit recognition are realized mainly through the "Courses Alliance" or the "sharing classes" in the MOOC platform. Credit recognition has become the key point connecting MOOC and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ybrid teaching target, guarante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realize the credit recogn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nd explore the dilemmas of credit recognition of hybri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blended learning; credit recognition; credit class
  0 引言
  2016年9月教育部印?l的《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以高等学校为主体、坚持实质等效并坚持规范有序,要推动各类高等学校之间学分认定和转换。[1]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借助网络实现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探索高校混合式教学(B-Learning)学分认定和转换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重点之一。
  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在成人教育、开放教育中出现较多,而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多是一些替代性转换,没有统一的系统性的设定。普通高等学校学分转换主要通过“联盟高校”之间签订协议书达成高校之间学分互认,包括辅修专业培养合作、跨校选课、课程免修、校际学生交流等。[2]2013年以来,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迅速发展,成为高校混合式教学学分课程主要课程资源,学分课程是指高校选用“线上”课程作为本校认可的学分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当前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E-Learning)优势互补的一种典型的学分互认课程教学模式。
  1 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学分认定困境
  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现阶段高等学校学分互认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已得到高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其教学效果需要考虑高校之间资源的选取和利用是否合理,课程是否规范,是否能够与校本课程衔接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否形成良好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等,从而达到学分认定的合理性。学分制为学习混合式教学课程的学生提供的一种制度环境,为维护学习成果提供了有效保障。
  MOOCs在高校已较为普及,但学分认定进展缓慢。大部分高校对MOOC平台课程学分的认定限于合作平台和合作院校。[3]学分课程的“联盟”高校分为开课学校和会员(合作)学校,其区别在于开课学校完成的课程资源提供给会员学校使用,开课学校确定课程的性质、制定学分。当前中国MOOCs或以MOOCs名义开展的各类在线教育学分认定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1)大学主导的校内学分认定;(2)高校联盟建立的校际学分互认;(3)教育行政部门协调的区域高校学分互认;(4)开放大学运营的学分银行。[3]
  1.1 学分认证理论困境
  (1)在我国,国家层面对混合式教学的学分认证规范性、系统性等没有提出科学标准。高校混合式教学之间的学分互认主要在“联盟”高校之间达成协议。因此,开课高校对课程性质和学分制定标准与使用该课程资源高校对课程性质和学分制定标准的差异会使得学分认证和转换存在自主性和随意性。
  (2)缺少一套完整的学分认证和转换理论体系。各高校在学校层面对混合式教学学分获取的认证标准参差不齐,有的会员学校直接把学分课程的学分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获得的学分,有的则根据学校选取的线上课程资源是“完全使用”还是“非完全使用”等情况对学分认证进行调整。
  1.2 课程类型的单一
  高校课程依托第三方平台运行,为保证课程的普适性,平台上的大多数课程为校级公选课,专业课相对较少。
  1.3 学分课程质量困境
  “线上”课程的开课高校一般为国内学科、专业等领域较为优秀的高校,开课教师也具备较高的学科水平和专业素养,师资质量、课程质量得到基本保障。但在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的今天,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已经落后,“线上”课程质量的评定、团队服务水平等对“学分课程”的质量有较大影响。学分课程质量是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表征,若因为教学模式不同或入学群体不同而导致学分质量标准不一,将会影响学校的声誉。
  2 完善高校混合式教学学分认证的建议
  2.1 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的学分认证政策
  学分互认是我国高校混合式教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学分课程的开设极大的促进了MOOC在中国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作为激励者和促进者,为课程共享和学分认定提供公共服务,从国家层面把关课程质量、科学制定认证标准,建立完善的学分课程认证和转换体系。用政策法规管理学分课程,保障课程质量,确保课程类型和学分设置科学合理。同时国家层面的规章制度能够有效促进学分课程的开设率和开课质量,有效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2.2 建立混合式教学学分认定和转换系统
  我国及云南省在高等教育领域对混合式教学课程学分的认定与转换已经有一些基础和经验,一些学校也制定了一些比较具体和规范的政策,但大多各自为政。规范统一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有利于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因此从教育部层面或从省教育厅层面开展高校交流会、组织专家探讨认定和转换模式从而构建一套一定区域内可使用的学分认定和转换体系将有助于提高区域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质量。
  2.3 高校层面进行混合式教学学分建设
  强化高校在学分认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MOOCs学分认定工作目前也是高校自身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制度设计。一是高校与课程提供方进行协商合作,探讨最适合校本使用的MOOC课程,使得混合式课程向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方向发展;二是组织校内专家对学分课程进行认证,确保其课程性质、学分的合理性;三是完善对校内采用混合式教学课程的教师的师资筛选和培训,保障线下教学效果;四是根据学生差异性选取合适的学分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
  3 结语
  从国家层面整体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推进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学分认证需要完善理论体系、构建课程系统、课程选修、教师培训和构建学分认证与管理系统。[4]一个开放的、公平学分认证体系还需要更多的学者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关论文

混合式学分困境混合突破高校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改
保险精算课程教学分析
试论学分制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