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审美实现

  作为电视新闻的一种形态,民生新闻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它推崇“以民为本”的传播理念,“平民视角”的叙述方式,体现电视节目的人文关怀,通过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展现百姓生活的原生态。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民生新闻,从采集到剪辑到播出,这里面就蕴含着审美实现的过程。
  一、电视观众的审美感受
  观众观看新闻时的审美感受是电视新闻的审美基础。电视新闻的美,既是具体可感的,又是抽象升华的,它依据人们的经验、学识、情操不同而产生理解的差异,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电视新闻的美,是记者充分发挥审美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激?l观众的审美感受,从而实现双向互动的结果。
  如果说新闻记者的审美感受主要是针对新闻事实的话,那么,新闻观众的审美感受就是既面对新闻事实又面对新闻作品。观众观看新闻的反应和审美感受统一于收看新闻作品的全过程。因此,观众的审美感受在整个新闻审美的领域内具有独特地位。
  运动使观众的情感在瞬间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如果没有运动,没有变化,没有发展,新闻审美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闻信息在接受过程中,观众审美感受的反馈作用有一种创造力,而这种反馈作用的产生,依赖于审美信息的作用,离不开电视新闻挖掘、还原、展示现实生活之美,调动声、形、色等多种手段,用构图、光效、音响、节奏等元素来感染观众,从而为观众深度涉入新闻提供审美基础。
  二、如何展现电视新闻之美
  要想让电视民生新闻具有美学价值,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扎根群众 观察生活。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民生新闻的基础是要倾听百姓的声音,使其更有人情味儿,真正做到为百姓服务。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培养高度的洞察力和概括力,才能保持对生活的兴奋感,于寻常中发现神奇。有经验的电视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电视新闻三分靠写作,七分靠采访。采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采访之前,记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采访对象,并对其生活经历和所涉事件背景进行基本的了解,以便为双方顺畅地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河南电视台的《扶贫会上小车多发人深思》(2011年全国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就是作者通过反复观察生活,在别人认为没有新闻的地方或认为敏感的地方挖掘出的好新闻。记者放眼整个河南省,把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注意到一些老、边、山、灾地区的怪现象:办脱贫工厂没钱,搞救灾没钱,办教育没钱,但却有钱建办公大楼,盖高级招待所,买高级小轿车。有的贫困地区的领导还坐着高级小轿车上省城、跑北京要扶贫款、救济钱。这条新闻角度新颖,以小见大,给人以深刻印象,反映出作者深入生活、提炼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
  不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很有可能被表层的虚伪现象所迷惑,不利于报道事物的真谛,就会使新闻的美学意义丧失。只有建立在反复观察、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新闻素材反复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够创作出具有艺术美感的新闻作品。
  2.明确主题 恰当取景。如果在电视新闻画面里,观众看不到想看的画面,得不到应有的视觉信息,也就无从谈起审美感受。这就要求画面取景要准确,适时地给出视觉主体,有明确的主题含义。
  电视新闻短小精悍,必须精选紧扣主题的画面,删去可有可无的枝节。主体是新闻反映的主要对象,也是新闻主题的主要体现者。拍农展会,农业上种植的种子和买种子的农民就是主体;拍北方供暖,供暖公司工人的检修现场和居民家里的温暖程度就是主体。记者要从景别、构图、背景、光线等多种选择上突出主体,使之丰满。拍摄电视新闻,为了能使典型细节产生震撼人心的美感效应,应较多采用中近景和特写景别,以使那些典型的、转瞬即逝的生活细节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观众理解、领悟新闻主题。
  民生新闻,反映的是百姓身边的事,注定了它的视角投放更多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交通、供水、供热、供电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对于某些突发事、要紧事,我们就不能苛求平、稳、准、匀,而重在纪录现场气氛,焦点可以虚,镜头可以晃,甚至主体可以跟出画框之外,但这些情况只能是暂时性的 ,记者应在瞬间予以弥补,于是这种残缺的美更加重了事件的生动性,记者的临场反应会更令人钦佩。一般在这种场合,景别应稍拉大一些,使画面包容更多的信息,主体也不容易丢。
  3.恪守真实 精心剪辑。只有真实的传播才能给人以真诚的启示。新闻事实能给观众造成心理冲击并掀起人们的情感波澜,从而引发观众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深刻思考。其中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真实。正如鲍列夫所说:“审美教育的最佳成果应当是造就一个完整而和谐,具有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能动创造性的人。他具有高度的、富有个性的审美修养,这使他能够按照人道精神进行生活,使他的活动能够坚定,富有目的性、选择性、有效性、求实性,有益于整个人类。”
  因而,无论新闻工作者有多高的策划能力,有多么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形式,都必须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镜头剪辑,这样才能呈现给观众接地气儿的美感。
  笔者认为,一则好看的新闻在剪辑时应该符合观众的视觉规律和欣赏心理,因此要按生活逻辑去组接画面。记者想通过画面对观众说什么,怎么说,要传达什么思想,都要始终印在记者的脑海里,要把主观意图巧妙地体现在素材选择和镜头元素对比中,要用句式的长短、动静的结合、节奏的变化来激起观众的兴奋点和共鸣点,从而使新闻作品产生符合美感的屏幕声画律动。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

相关论文

审美民生电视新闻
试论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
浅析混合式教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常态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
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研
试论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