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谱写人性的华章――电影《归来》的“创伤”与“救赎”解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126-02
  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的电影《归来》自上映以来,掀起了国内文艺大片新一轮的观影热潮。该片没有激昂的语言,没有震撼人心的结尾,仅仅用非常朴素的?Z言便刻画出“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人性饱受摧残,人格遭受无情践踏的时代状况,并以“救赎”为主旨展现在特殊历史时期人实现人性“回归”,实现“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
  一、不同的“创伤”同样的“痛”
  (一)陆焉识――年华逝去的伤痛。《归来》为我们展现了在“文革”那个年代一家三口所遭受的各不相同的创伤,反映出悲情的主人公命运。陆焉识作为一个“海归”、一名大学教授,由于“文革”的原因被打成“右派”,从而开始牢狱般生活,导致有家不能归的悲剧。遥遥无期的牢狱般生活使他认识到自己要在有生之年再见妻女一面,他害怕自己会遭遇不测,会与妻女阴阳相隔。于是,强烈的思念之情使他丧失了理智,不计后果地逃回老家上海。但现实是残酷的,妻子没有勇气给他开门,一道门仿佛是一道永远跨不过去的墙,阻隔陆焉识与妻子的相见,也让他所有牺牲都付诸东流。原本以为夫妻久别重逢的感人场面会展现眼前,但终究破灭了。当冯婉瑜撕心裂肺地大声叫喊着“快跑,快跑”的时候,时空也仿佛在那一瞬间凝固。
  陆焉识是时代的牺牲品,即使他三年以后被平反回来,等待他的却是物是人非的现实。妻子失忆,女儿不再跳舞,甚至有家不能回,最后只能与妻子比邻而居。“以修琴师傅、念信的人、三轮车夫的身份陪伴照顾着始终把自己当外人的妻子。在无尽的守望和岁月的轮回中与妻子一起慢慢变老,直到繁华落尽……”[1]
  (二)冯婉瑜――身体、心灵的双重伤痛。冯婉瑜的悲惨遭遇不仅仅是身体为救丈夫而遭受的凌辱,更来自多年来对丈夫日日夜夜的等待与煎熬。难言的伤感,以往的苦思,历经的苦难都在不言中浮现。人生最不幸的事莫过于同自己心爱的人相见却不能够相识。明明是最亲近的人,在此后的日子里却要形同陌路地一直走下去。
  她是不幸的,女儿的不理解,还要承受一种不忠不贞的骂名。虽然是为了救丈夫才迫不得已被方师傅践踏,但她始终不能原谅自己的所作所为。作为一名有尊严,有人格的人民教师,她从心底鄙视自己的所作所为,以致于想逃避这个世界,逃避这个时代。她愧疚于自己当初没给丈夫开门,这是心里永恒的伤痕。她患有世界上极为罕见、永远无法治好的“心因性失忆症”,永远不可能记起自己心爱的丈夫。岁月流逝,她依旧没有放下真挚的情感,依旧在执着守候心爱的人,每个月的五号也已经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始终会举着“陆焉识”的牌子到火车站等待着永远都不会到来的人。在她心里,丈夫依旧是英俊潇洒的大学教授,可是,二十年的漫漫长路早已将人事改变,早已将人们的风采消磨不再。过去终将过去,永远不会归来,而守着过去的人们也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
  (三)丹丹――理想破灭的伤痛。丹丹作为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竟然向组织告密以致父亲被捕,母亲失忆。可是,在特殊的年代,人们从小就被灌输阶级立场的观念。对于丹丹来说,父亲只是一个符号,在她三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身边,没有享受过父爱的她把陆焉识的“归来”当成了自己跳“吴清华”的障碍。当她得知自己将会因为父亲的阶级成分而不能跳心爱的“吴清华”时,她在雨中嚎啕大哭。父亲的归来给她的前途突增太多的不确定性,她对父亲这样一个陌生人的恨自然也就产生了。
  丹丹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她的人生轨迹由于父亲的归来而发生了变故,她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心爱的舞蹈,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而做了一名普通的纺织工人。随着她慢慢长大,尽管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试图挽回,但却始终得不到母亲的原谅。她是不折不扣的受害者,天底下没有什么比放弃自己的理想更让人沮丧的事,没有什么比得不到亲爱的母亲的谅解而更让人难过的了。
  二、走出创伤的自我救赎方式
  (一)陆焉识的归来之路。当苦难结束,最想做的便是归家。家是心灵的港湾,是情感的栖息地,是心灵受到创伤后的避难所。在经历了身心疲惫的劳改后,陆焉识归来了,他用坚强的毅力与宽恕治疗归来后的所有后遗症。他在信中由衷地感叹“春天真的来了”。受尽了磨难却几乎没有留下阴影,闪烁着人性光辉与人格魅力。当陆焉识归来的时候,曾经的屈辱不在,留下的只有对妻子、女儿的爱。归来后,他只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弥补对妻子、女儿的亏欠。他没有怨恨妻子不让自己进家门,而是自始至终都没有抛弃生病的妻子,真正做到了相濡以沫。看着陆焉识为让自己的妻子恢复记忆力而绞尽脑汁,包括重新设置火车站见面,修钢琴,给妻子念信,弹妻子最爱听的音乐,让人不得不为之热泪盈眶。“陪伴是人世间最深情的告白,不需要甜言蜜语,不需要山盟海誓,仅仅是守护在自己心爱的人旁边就已足够。”[2]而对于女儿的过错,陆焉识则仅仅是用一句简单的“过去的就过去了”来回答,体现出对女儿的包容与谅解,更是一种父亲对女儿深爱的体现。
  (二)冯婉瑜的逃避与等待。冯婉瑜作为一名有着极度尊严感的中国传统女性,作为一名无依无靠的知识分子,她承受常人所难以承受的痛苦与委屈。在自己基本的价值观被社会否定,人格被社会践踏后,她没有办法像陆焉识一样在“文革”结束后以文化英雄的姿态实现回归,万般无奈之下,她只能选择了忘记,用一种医学上都难以解释的疾病――心因性失忆症来忘记不堪回首的历史。但是她始终没有忘记开着门以便丈夫能够回来,没有忘记每个月的五号去火车站接丈夫,无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等待”,已经成为冯婉瑜的生活常态,甚至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精神动力,支撑着她以后的人生岁月。“这种无休无止的等待,以及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精神绝望,几乎耗尽了冯婉瑜全部的人生岁月,从而也构成晚年冯婉瑜的精神常态。”[3]但这种等待却是人性的光辉所在。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前转的,如果不能够忘记过去,永远停留在曾经,那么终将被淘汰。   (三) 丹丹的自我拯救。丹丹的自我拯救是新生的象征。她为了宣泄情感,她把家里所有父亲的照片剪掉了。随着“文革”的结束,丹丹也长大成人,尽管心里有过怨恨、不甘,但早已释怀。她对父亲的恨也随着一声“爸,我对不住你”的道歉远去了。当初自己的鲁莽,自己的幼稚造成了母亲的永久性失忆,父亲的再次被抓,丹丹是后悔的,她把所有有关父亲的照片剪掉纯粹是一时的冲动,她对自己的行为充满内疚。尽管丹丹心里也有无尽的委屈,尽管她的人生遭遇了巨大的转折,尽管她也埋怨母亲什么也不记得,只记住她的不好,但当她听父亲说母亲同意让她搬回家住后,依旧高兴得不得了,更加体现了她对自己曾经所作所为的自责。“影片中丹丹归来后,在家中为父母跳吴清华的片段,不仅是母女关系的修复,更是父亲对她的宽容谅解使她获得重生的表现。”[4]
  三、谱写人性的华章
  (一)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春天真的来了,苦难也已到头了,尽管归来后的世界已经变了模样,但是从此以后再也不用忍受对家人无尽的思念却不得见面的煎熬了。所有的苦难已经结束,前方的路还需要前行,希望就在眼前。与历史长河相比,“文革”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随着“文革”的结束,那些曾经的人,过往的事都消逝在人海里了。沉重的灾难让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发生了改变,别样的历史与政治,用一个关于爱情失忆的故事来暗含中国人对苦难的认识。离开的方式不同,归来的方式同样也不一样,但能否回到离开时的状态,真正实现“回归”,显得尤为重要。“就像陆焉识在信中所写那样:“冬天就要过去了,我们的体力也恢复了许多,……我们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可见,尽管“冬天”很漫长,但“春天”终究还是来了。”[5]
  (二)一切成为永恒。当归家的火车缓缓地停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当看到女儿亲自接自己,或许过于激动,陆焉识积攒多年的话语竟说不出口。尽管女儿曾经“背叛”了自己,但陆焉识明白,所有的一切根本不能怪一个曾经不谙世事的孩子,如果不是因为他,或许女儿仍可以坚持梦想。而丹丹对于父亲也充满愧疚,当羞愧地对父亲说出“爸,我对不住你”时,仿佛看到了她对父亲深沉的爱。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不会因一点点人生的插曲而割裂,时间可以消逝,但亲情像一杯酒,只会越陈越香,越久越浓。面对妻子,陆焉识想尽一切办法医治妻子的病,但最终没有让冯婉瑜恢复记忆。影片最后描绘一家三口围坐在火炉旁其乐融融的样子,丹丹又一次翩翩起舞,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这个家庭彼此之间久违的浓浓的爱意。即使结局并不美满,陆焉识依旧陪妻子到车站接“自己”归来,但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再也不用天各一方,一切都已化作永恒。
  四、结语
  历史可以选择性遗忘,但并不代表真正忘记历史,而是要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从社会角度来说,一场社会动乱的伤口容易得到救治,甚至可能愈合,但从个体层面来讲,创伤却是难以愈合的。”[6]冯婉瑜失忆了,再也不可能好起来了,陆焉识以后也只能永远地以一个外人的身份去照顾受伤的妻子了。身体上的创伤也许可以愈合,但心灵的创伤却是永恒的。我们要通过反思,在全社会培养一种对个体生命的敬畏之心,加强人文关怀,肯定、尊重人的价值。

相关论文

创伤人性电影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英语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
梦工厂动画电影教育价值分析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环形外固定架辅助骨搬运术治疗创伤性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
电影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控制探析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