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新闻评论鉴赏与专业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2-0163-03
  有学者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思想”“观点”的时代。在信息海量的传播语境中,人们已经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对新闻深入、准确的理解与认识,这就需要借助权威的分析与评论。而在价值多元的当今,人们更加渴望有一个主流声音来引导,当然这个主流声音一定要适应社会和民众的需要。因此“新闻评论”因其“引导舆论,烛照社会,启迪心智”的社会功能,成为新闻传播的灵魂和旗帜,在新闻传播中起到主导和挂帅的作用。“新闻评论不仅是现代社会公民表达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1]
  《新闻评论》课程是新闻传播实务方面的基本学科,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实践性,它是大众传媒专业的学生学习新闻评论的理论知识、掌握新闻评论写作技巧、培养专业素养的基础课程。因此如何在《新闻评论》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专业能力,是《新闻评论》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
  一、新闻评论鉴赏与专业思维的生成
  当代新闻评论的写作格局已经实现了从个人写作到公民写作,再到专业写作的跨越,逐步实现了从“意见表达”到“价值判断”再到“专业判断”的转型。因此,在新闻评论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评论能力,这也是新闻评论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那么何为专业评论呢? “专业评论,关键要看是否用专业主义的精神标杆看待立意,是否在用专业主义的思维工具看待新闻,是否在用专业主义的知识积累看待问题,是否最终呈现一个‘公正结论’的文本,而这又是基于‘证据的力量’和‘对公众利益的深入思考’。” [2]“专业评论”来源于“专业思维”。在新闻评论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通往专业评论的路径,形成“专业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新闻评论教学中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学会利用所学的新闻学及新闻评论的相关理论知识品评鉴赏新闻评论;二是学会写作新闻评论。
  赏是写的基础,专业鉴赏是专业写作的前提。专业性的鉴赏既是一个借助文本梳理新闻学及新闻评论专业知识,建构新闻评?理论框架的过程,也是一个丰富自我,启迪自我,获得信息与审美双重满足的过程,一个沟通自我与社会的过程,更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思考,不断形成专业思维,凝练专业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新闻评论课堂教学中,新闻评论鉴赏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者要有目的指导学生品评文本,引导学生深化思考并进行专业鉴赏,科学安排训练,培养专业思维。
  二、优化指导,在专业鉴赏中培养专业思维
  对新闻评论文本进行鉴赏,赏什么,怎么赏,是关键。教师要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在完成了新闻评论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梳理这些知识,并将它贯彻到具体文本的分析之中。对于新闻评论文本来说,在解读鉴赏过程中离不开这几个方面,即选题、立意、谋篇、文思等。但这只是鉴赏的表层,作为新闻评论文本的专业鉴赏来讲,要透过表层的内容与技巧来探究评论的功能与价值、问题意识、公众利益、理性思维、公正结论、专业判断等,而这些认知的生成过程就是“专业思维”的生成过程,也是专业鉴赏的表现。因此,在新闻评论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调动学生解读、欣赏、评论文本的兴趣,对鉴赏过程进行专业指导,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鉴赏。
  (一)引导学生分析选题的价值。当下的传播语境中,每天会有海量新闻进入评论者的评论视野。大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解读,小到一个小女孩的日记、快递小哥的命运都可以成为新闻评论的选题。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学生理解选题的价值呢?首先,让学生了解选题的背景。这个背景包括大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传播语境,也包括具体的新闻事件所构成的传播背景。先有新闻事件,然后才有新闻评论。每一则新闻评论的由头都是具体的新闻事件。让学生先了解背景,是为了帮助他们理解评论者为什么做这个选题,是时代、社会、国家的要求,还是大众舆论的要求。
  其次,要引导学生明确选题的意义,明确文本表达的是国家的声音、个体的声音,还是群体的声音。如果是国家的声音,就要考虑到选题涉及的重大事件是否能体现媒介的立场与风骨,是否能最大限度体现“媒介”与“国”之间的互动。如果是个体的声音,要考虑到选题是否由个体命运出发,延伸到对类似现象的梳理,体现个体的命运在时代中的变化,是否能够成为大时代的生动写照。群体的声音,要考虑到选题是否着力体现群体的经历与体验,是否努力去实现公共利益的公众表达,是否努力实现信念和观念的分享,体现寻找社会共识的愿望。
  如在指导学生鉴赏广播新闻评论《白话十三五》时,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这个大的新闻背景,再由背景入手引发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这份引领我国未来5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跟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关联?联系自身学生会很容易了解选题的价值; 如写在“两会时间”的《人民日报》社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心聚力 ――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充满了凝聚人心的号召力量;写在呼唤大国工匠、中国智造、中国品牌时代背景下的《人民日报》时评《中国品牌当能纵横四海》,企盼民族工业的复兴,有召唤和警醒的作用;写在2017年3月5日的央广网的评论《向雷锋学什么》,应时应景,引人深思;写在第107个“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的央视网评论《为“她时代”玫瑰铿锵培育沃土》, “她时代”“她力量”“她梦想”“她芬芳”等词汇,反映了当下时代语境特有的群体声音。对于这类评论的解读与鉴赏,要引导学生把它放到具体的社会时代语境中。而腾讯网《今日话题》中的“如何看待渐渐流行的在家上学”“琼瑶发布生前预嘱,表达尊严死的愿望”等话题,贴近生活,接地气。对于这类评论选题价值的分析,离不开对大时代中每个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生存境遇、生存价值的思考。鉴赏时除了考虑时代、社会语境外,还要结合个人经历及个体体验。新闻评论的选题,反映了评论者的专业素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鉴赏时,要针对具体文本,引导学生思考选题存在的语境、选题的意义及选题的影响。   (二)引导学生理解公共说理。在当下价值多元的中国公共话语空间中,公共说理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说理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公共话语特征的思维与表达形式。徐贲指出:“说理是释放一种理解、尊重、不轻慢对方的善意,让彼此变得温和而有理性……有了这样理性公民言论的中间地带,人们才不至于自我囚禁在一种要么恶言相向要么哑口无言的两难境地之中。”[3] 说理的目的并不一定是共识的达成,更重要的是在于理解。
  新闻评论是一个得出公正结论的文本,而公正结论的得出又是基于证据的力量和对公众利益的深入思考,这其中就贯穿着公共说理的技巧。公共说理在新闻评论中表现为平等的态度、公正的结论、理性的表达等。因此引导学生对评论进行专业鉴赏时,要结合具体文本引导学生探究评论是否源于对公众利益的深入思考?评论是否得出了公正的结论?深入思考舆论中的感性与评论中的理性,思考评论中个人体验的典型性等问题。
  如光明网的时评《“不能陪长大”,不是坏爸爸》,作者没把评论局限在对孩子的同情上,没有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舆论的感性中,而把人物的遭遇放在时代的语境中,以冷静客观态度讲述当代中国爸爸难以按时回家的根源,指出“就业环境竞争惨烈”“劳工权益保护孱弱”等社会现实问题,引发“有什么办法能让爸爸早日回家、早日参与到儿女的成长中去呢?”的深层次思考。“不能陪长大,不是坏爸爸”的结论源于一种对公众利益的深入思考。这就是新闻评论的理性意识与公众表达。
  在引导学生鉴赏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欣赏评论者是如何进行公共说理与理性表达的。在解读《人民日报》的评论《舆论别成另一只伤人“老虎”》时,更是让学生牢记文本中的话语:“社会舆论和各类媒体,都应该恪守新闻伦理,主动尽到一份责任,多一些温暖的人性释放,少一些冷血的无端指责;多一些‘如何杜绝悲剧’的思考,少一些‘消费悲剧’的推波助澜。”这是对理性的公共表达的最好诠释。
  L.S.斯泰宾在其著作《有效思维》中说:“我坚信,一个民主的民族极其需要清晰的思维,它没有由于无意识的偏见和茫然的无知而造成的曲解。我们在思维中的失败有时候是由一些错误造成的,而如果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错误是如何产生的,则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本来是可以消除这些错误的。”新闻评论应该是公共话语空间中的理性表达,是不应该掺杂偏见与无知的理性思考的结果。当我们引领学生品评评论文本中理性的话语方式,品评公共表达时,“专业思维”培养就开始了。
  (三)引导学生体会说服的力量。新闻评论强调观点表达和说服方法。新闻评论专业思维注重逻辑、讲究证据。在评论的文本阅读与鉴赏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引导学生思考思维怎样推进,又是如何得出结论的,寻找说服中逻辑的力量。无论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结构,背后都贯穿着评论者思考的逻辑,渗透着说服的力量,而逻辑思维是“专业思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评论文本的论证效果与逻辑思维密切相关,因此每一个经典文本都应该是训练学生逻辑思考的有效范本。
  如评论《舆论别成另一只伤人“老虎”》,新闻由头是一女性游客到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游玩时,中途下车,被老虎拖走,引发舆论关注。论证的过程是:首先指出“变味”的关注背后是一种刻薄与冷漠,接着追问一起小概率事件为什么能成为一起舆论场上的公共事件,进一步明确这是一种“消费灾难”的畸形心理,最后指出这会给悲剧承受者再度带来伤害。结论是:社会舆论和各类媒体,都应该恪守新闻伦理。人们应该为之警醒,让规则成为常识、把安全记在心里。这篇评论篇幅不长,但是立意准确、高远,特别是思维逻辑清晰,很有说服力。引导学生鉴赏这篇评论时,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列出结构脉络,理清评论者逻辑思维过程,并品味逻辑的力量。
  要想使评论具有说服力,除了要有证据、逻辑等要素外,人文情感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起到关键作用。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包含一种知识分子的情怀,专业思维的素养中应该包含人文情感。评论文本中的人文情感,除了通过选题的针对性,立意的新闻性、公众性得以呈现外,还表现在文本字里行间的叙述中。在新闻评论文本中,叙写和评述是不分家的,叙写是评述的基础,评述是叙写的升华。真实的细节,生动地表述,往往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也是增强说服力的法宝。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评论中的细节描写,体味评论中的人文情怀及情感的力量。
  如引导学生品评《人民日报》的评论《从“董姐饭局”看工匠精神》,让学生着重分析了文本第一段的作用。“白色的小餐盘里,放着4勺白米饭,这就是她请的饭。两会期间,有个‘饭局’引来各方关注。坊间称之为‘董姐’的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请人品尝4勺米饭,进行‘盲测’,结果用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完胜。”这段生动的细节描写贴近生活,很有人情味,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凸显了文本的人文内涵。这种叙写不仅能够引发受众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而且为后面的论述奠定了基础,让论述更有说服力。品评时引导学生加以借鉴,掌握形象化叙写在评论中的说服力量。
  三、强化训练,践行专业鉴赏中的思维训练方法
  (一)细读法。文本细读法,是探寻经典文本写作秘密的法宝,也是一种在新闻评论课堂上最常用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细读经典文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评什么,二是怎么评。关于评什么,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教师在出示鉴赏文本时,首先要给出阅读提纲,提纲内容包括:写作背景、选题意义、立意的提炼、布局谋篇的方法、语言的运用特色等,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赏析品鉴的角度。其次,教师在给出阅读提纲时,必须向学生说明阅读提纲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框架,树立学理思维。当这种训练进行了一个阶段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阅读提纲,培养学生对作品深入解读的能力。
  细读法集读、思、写于一体。读,对文本的阅读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落实到字、词、句、段、章,明确立意,梳理结构,贯通文脉,琢磨语言;思,仔细体味文本,找出引发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阅读经验及相关记忆丰富并延伸文本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从整体上考量作品的新闻性、专业性;写,记录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对经典文本的细读能进一步落实阅读与鉴赏,并能够逐步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的专业知识解读文本、鉴赏文本的能力,逐步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专业思考习惯,进而生成专业思维。
  (二)同题比较法。围绕同一新闻话题,不同的媒体、不同的评论员会采取不同的评论视角。新闻事件可以有多元的记录方式,新闻话题也有不同的观察眼光,同题比较法是为了发现同一题目的不同表达。教师在新闻评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同一新闻话题下不同媒介、不同的记者和评论员是如何发声的,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立意,会带来怎样的传播效果及审美效果,其背后所代表的媒体风骨与栏目风格是什么,在甄别中培养学生准确、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三)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法是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训练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讲,这就是一次短暂而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旅行。每节课的前5分钟,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就如下问题进行交流:最近你看了哪些感兴趣的新闻评论?你最喜欢哪一篇,最不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让你来写这个评论,你??从哪个角度立意、成文?这样学生会积极主动阅读新闻评论,通过阅读检测自己的思维训练,并对照优秀文本寻找自己的不足。长此以往,专业思维就会逐步形成。

相关论文

鉴赏思维训练评论专业新闻
茶画艺术在美术鉴赏课的传承探讨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改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试论学分制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
浅谈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