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儒家经典之道德教育在现今社会的批判继承探析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65-01
  儒家的驾驭思想,总是要求从“学”开始,道德教育也不例外,道德教育过程也是“学-思-行”。首先,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学就可以培养许多优良的品质,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等,都带有道德教育的性质。其次,儒家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人伦道德,所以关于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大部分都可以运用到道德教育上来。
  一、立志与持志
  立志与持志是儒家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要立志去信仰某种理想和保持这种理想。孔子说:“夫不可夺志也。”;孟轲说:“持其志,毋暴其气。”孔子主张“士志于道”,这个“道”指的是“仁”,所以又主张“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他认为一个君子要“谋道”“忧道”不在乎“谋食”和“忧贫”,学的目的就在于“致其道”,并且时常不忘“道”,要像颜回那样,居陋巷也不改其道的精神,甚至要“蹈仁而死”“杀身成仁”。孟轲把“义”和“仁”并列,留名“仁义”。他把“志”与“气”结合起来,他说:“志,气之帅也;持其志,毋暴其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配以与道。”这种浩然之气,可以做到“舍生取义”。孟轲这种“养气”的学说,似乎很难理解,人们问他什么是“气”,他也难以回答清楚,我们从前也总是视其为一种主观唯心论而抛弃它。现在看来,对于“养气”,还应该做科学的研究。孟轲还提出了意志锻炼的学说。他认为,对于青少年,应该让他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二、培养道德情感
  儒家很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他们培养学生“好德”“乐道”“疾恶如仇”的感情。儒家之所以重视音乐教育,其理由正在于此。《乐记》认为“乐者德之华也”,音乐是人们真情的流露,如“唯乐不可以为伪。”他们又认为,礼乐可以起到节制情感的作用。儒家认为,乐教能让人们的感情达到温和、潜移默化、移风易俗的效果。古代所说的音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美育教育。蔡元培先生就曾提出,要以美育来辅助道德教育,可见美育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实质上是符合道德教育必须培养道德情感的规律。
  三、主动修养
  儒家很重视道德修养,其中包括自得、自省、自克、知耻、求放心、反求诸己、改过迁善等,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修养要长期坚持,孔子认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承认自己到了40岁才“不动心”。
  四、“预”和“积”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豫。”这就是说,教师对学生事先要有所了解,要求教师有预见性,防止可能发生的事情。“豫”的工作还包括“防微杜渐”。儒家认为,“履霜坚冰至”“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德小而不为”,大德是从小德积累起来的,大恶是从小恶积累起来的,这些道理是儒家反复提醒。如《易经》要求“日新其德”“多识前言经行,以蓄其德。”
  五、中庸之道
  “中庸”在儒家看来是一种难以达到的“至善”。对“中庸”的解释,以“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为普遍。《易经》说过“尚于中行”,并屡次讲到“刚中”“中直”。《尚书》也有“允执厥本”。这里所谓“中行”或“执中”不一定就是“折衷”之言,而有“不偏”“准则”之意。儒家有“折衷于夫子”之言。就是说,以夫子的话为真理,有“恰当”之义。后来儒家也屡讲“中道”,王通著《中说》就主张行“中道”,认为“游仲尼之门,未有不治中者也。”又说“千变万化,吾常守中焉。”具体来说,他的中道就是“不?`礼”。可见“中”有“标准”之意。所以“持中”就是王通的教育原则。
  理学家把“理”“欲”对立起来,要求“灭天理,灭人欲”,而早期启蒙思想家则主张“理欲结合”解决了“理欲问题”的“中”。动与静是对立的,儒家却主张“动静循环”“动静无端”“动静环动”“专言静,未有能静者也”,如刚柔相济、宽猛相济,以及祸福的转化、强弱的转换等,都是他们经常谈到的。所以中庸之道,确实是存有对立说的辩证法因素,在道德教育方面可以当作一个原则来看待。

相关论文

儒家道德教育现今批判道德社会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路径
试论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
试论应用于历史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浅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助推国家治理现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
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探讨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