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再论博物馆的教育使命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63-03
  一、博物馆教育使命的时代背景
  顶层设计与倡导是新时代博物馆教育使命的方向。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博物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博物馆教育的新使命。《实施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首次出台的第一个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件。两个月后,又成为2017年全国两会备受关注的话题。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助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程意见》。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博物馆的教育使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凸显,并且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的任务和方向。
  2017年1月19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征集“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项目建议的通知》。利用新技术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把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工作中,推动新技术运用,提升文物展示与传播的效果,尤其是注重加强文物的价值挖掘及信息提取。重点解决文物领域在面向公众服务方面的突出问题、瓶颈问题。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影响着博物馆界,博物馆再不能“高冷”下去,必须运用“互联网语言+社会媒体+社会热点”去吸引、服务观众。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已走在互联网的风口浪尖。如果说《实施意见》为博物馆教育使命指明了方向,那么互联网时代则为博物馆教育使命提供了方式方法。
  二、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现状
  (一)博物馆开始注重教育功能,但力度不够
  众所周知,博物馆有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功能。长期以来,国内博物馆十分重视收藏与研究,而忽视了教育功能,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博物馆公共服务意识薄弱,教育活动开展匮乏,手段单一枯燥。但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博物馆界正向教育功能倾斜。2008年,国家文物局制定的《博物馆条例》,将“研究、教育”功能置顶;2015年,《博物馆条例》正式颁布,教育功能又被提到了研究之前。虽然只是顺序的调整,但表明了国内对博物馆认知的提升。另外,在国家文物局近年来的博物馆评审工作中,已经将教育及相关的权重提升到60%以上。
  (二)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模式已见雏形,全民教育模式模糊
  目前,各博物馆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也不同程度地与学校牵手,运用科技、网络等方式开展学术讲座、文化论坛、艺术沙龙、非遗演出、场景教学、博物馆奇妙夜等活动,甚至对博物馆公共教育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国家博物馆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群体开发了“阳光少年”系列课程;面向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群体,开发了“社会大课堂”系列课程;2016年编写了《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系列博物馆教育丛书,共计15册。同年,启动《中华传统文化养成教育――中学全学科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内容贯彻全日制初中和高中阶段。所以,针对中小学,博物馆的教育模式已见雏形。但这要依托馆藏丰富、财力人力雄厚的大馆才能得以实施。
  实际上,学校长期面临应试教育和学生安全的压力,博物馆展示教育手段单一刻板。文教两家协作机制缺乏衔接互动,仅凭博物馆与学校个体开展的一些零碎无体制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闲置。
  对于成人或特殊群体的教育,更谈不上模式,也没有对观众进行细分,采取讲解员讲解,或自由“走马观花”式参观为主。往往以免费的诱惑吸引观众,人文游仍待孵化升级。
  (三)?v解枯燥、网站沉睡,活动的形式主义和低幼倾向明显,观众只是“看客”
  讲解枯燥、网站沉睡,活动的形式主义和低幼倾向明显,观众只是“看客”,这是对当前博物馆教育的描述。其实,事实也是如此。在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越来越为行业、为公众所重视的今天,讲解员作为一线教育人员,理应受到重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博物馆目前对讲解员的要求是形象好、口才好、应变能力强、知识涵养高,这样播音员兼学者的高要求,工资待遇却极不匹配,招进来的高级人才流动性很大,久而久之,留在这个行业多是学历不高,进取心不强的人,研究能力、应对能力、自主创造能力都欠佳的人。在讲解员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很难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活动,更谈不上引导观众探究式地发现问题。
  一些博物馆网站内容更新速度慢,也没有针对教育活动的专题,有的中、小博物馆甚至没有网站,这与信息时代的今天是极不相称的。日本把观众叫做“博物馆的利用者”,他们既是来参观的观众,也是讲座的听众,还是网站的用户。而目前,博物馆在我国只是观众看展览的地方,看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看,对于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观众只是“看客”。另一方面,博物馆的展览方式也比较单一,甚至出现迎合低层次观众需求的展览,违背了博物馆教育的宗旨,出现了教育功能的庸俗化。   (四)博物馆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我国很多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对于博物馆而言,许多博物馆的资金来源大多以政府的财政支持为基础,财政支持占据博物馆日常开支的一半以上,可以说没有财政的支持,博物馆将无法正常运作。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在博物馆的资金使用过程中,70%的资金用于展厅的维护和整改,20%的资金用于展厅的临时展出,只有不到3%的资金用于教育活动。在开展活动时,教育活动往往不会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例如青少年体验室在许多博物馆中只停留在纸面上,很少会落实于行动之中。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新定位教育使命
  (一)博物馆教育内容应侧重于传承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首先,博物馆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阵营,在教育内容方面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从而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其次,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尚道德、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最后,大力弘扬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简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这都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激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
  互联网时代,文物展示与传播应注重从观念、行动、布局三个方面集中发力。在理念上,深入了解新需求的形成与新技术的应用,寻找正确的理念和理论。在行动上,要齐心协力,通过实践探索互联网+时代文物展示与传播的新方式。在布局上,政府主要起引导、指导的作用,让理念和行动实现统一。同时,博物馆、企业、科研院校应加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新媒体与数字化都与“互联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媒体是一个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的过程,并且迅速进入到一个移动的时代,主流的移动端新媒体发展呈现多种趋势,比如碎片化(短视频或短直播)、平台化和自媒体。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使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在众多的新媒体中,微博、微信、博物馆官方网站成为主流。它们给博物馆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服务的变化,还有媒体管理方式、媒体运营思路和观众数字化渠道的变化。
  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无论是收藏、管理、研究、展示,还是教育,都会引入数字化管理。为满足数字化时代的参观需求,博物馆要从信息社会、网络技术、数字革命等方面引入新视角和新的思考,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融入新科技,寻求科技支撑,使博物馆努力成为“互联网+中华文明”的探索者和践行者。从而实现藏品由静态变为动态,实现沉淀式体验、互动式体验,让观众收获更好的观展感受。
  (三)坚持一体化设计,为教育做好规划和设计
  近年来,博物馆建筑与功能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用需求引导设计、协调了建筑与展陈、教育、标识系统、装修、景观、安防、信息管理的关系,通盘考虑博物馆建筑内部的资源配置、空间布局、功能划分。湖南省博物馆对于教育需求的考虑和教育功能的实现,在国内走在了前列。应坚持教育设计与工程规划、展陈策划同步;合理设置教育专用的实体空间、点面结合的教育空间和保障教育工作者充足空间(志愿者工作室、更衣室、教育员工作室)。在一体化设计的理念下,才能保证博物馆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不因客观条件的限制阻碍教育活动的实施。
  (四)可持续化分配教育资源
  博物馆在提供教育活动时,应当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分配,不赞成在少数服务项目上集中过多资源。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于青少年,可以提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为其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对于成人而言,由于成人日常需要上班,所以对其提供的教育活动应当以线下为主,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向其推送教育资源。
  (五)努力实现以青少年为主的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
  陕西博物馆较早提出这一观点。当下,各个博物馆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不管是?展还是教育活动,大都围绕着未成年人开展。国内博物馆在未成年教育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甚至有了比较先进的做法,中国博物馆甚至出现了教育服务700多万的收入,形成文化增值教育服务的新模式。然而博物馆全民教育还处于散乱、无模式状态,当然这与成人要忙于工作,无整体时间参与到博物馆教育中来有莫大的关系。若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全民传承,博物馆任重道远。
  首先,密切关注教育新趋势,对教育对象进行细分,突出博物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恰当性。比如把观众进行群体划分为党员干部、残疾人士、学校老师、退休人员、大学生等,首先让他们空出一定时间到博物馆学习,再针对每个群体的特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其次,在终身教育成为潮流的今天,博物馆更应成为一所“终身学校”,为普通民众提供适合终身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打造面向成年人的教育活动,《实施意见》中也强调,必须搭建继续教育平台。为此,可开展“传统文化节日课堂”“文博课堂”等。学分制或资格证措施,可激发人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第三,要尽快制定具有博物馆特点的教育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摒弃以往的单调模式,以参与式、互动式、探究式、对话交流式、自我导向式、个人责任式、自主式等多样化的场景学习模式,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探索以观众个体为主导的主动体验的博物馆教育模式。
  总之,博物馆能否担当起新形势下的教育使命,关键看博物馆人自身思想解放的程度,以及改变多年养成习惯的决心。1918年,博物馆专家温妮弗雷德在《博物馆的教育信条》中提道:“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与这个国家的教育理念一样宽广,而且像民主的崇高理念一样覆盖所有阶层的百姓。”所有博物馆都要以此为信念,通过教育的力量,构建一个包容、公正、和平、文明与互敬的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关论文

博物使命博物馆教育
大学附属医院组织使命内涵研究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