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高中地理有机融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会用所学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改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与目前为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而开发的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地理学科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如果没有深入大自然、深入社会,很难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地理核心素养。由于地理学科在高中的地位及课时相对少等原因,学生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在有限的地理课时内,实现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和地理教学两不误,避免综合实践课与正常课堂教学的时间冲突,即在有限的高中地理教学课时中有机融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现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以下简称地理某章节)为例,探讨地理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一、体验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要保障人类经验的传承和改造,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一定的材料,而他们要真正获得真知,则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获取,只有通过具体的“做”,才能达到改造个体行为的目的。高中地理必修1涉及自然地理知识不仅广泛而且抽象,如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方时差异和地转偏向力、地球的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三圈环流的形成等,由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跨度大且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是多个地理要素综合发展而成的,综合性强。这对高一新生来说难度很大,若不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学生要理解这些知识颇为困难,更谈不上应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给学生设计一些能直接体验学习的机会,以此帮助学生消化与掌握知识。
  例如地理第一章节地球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若教师只单纯叫学生死记硬背“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那么学生在分析实际案例时,如地转偏向力对河流两岸侵蚀力度的影响,即河流南岸或北岸、东岸或西岸的侵蚀情况时,往往会出现记忆混乱,记不清左偏还是右偏而无法正确判断河岸的侵蚀状况。这种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只叫学生死记硬背,到学生真正要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时,往往忘记的概率比较大,或者无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是教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学生就能更扎实地掌握和应用知识。例如针对地转偏向力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借助一个小型地球仪及一滴墨水,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操作,完成实践操作活动,体验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即叫每桌同学准备一个小地球仪,让地轴垂直桌面且北极在上,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滴墨水,不转动地球仪,观察墨迹流向。随后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以同样的方法滴墨水,再观察墨迹发生什么变化。当南极在上呢?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活动,学生切实感受到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通过主动体验不仅发现了问题,发现了规律,而且增强了记忆,提升了能力。学生完成这个实践活动后,对地转偏向力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直观的体验认识。在此基础上,不难运用地转偏向力的理论知识分析其对河流两岸的影响,比教师单纯传授要快而有效。
  又如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的张力与压力抽象难懂,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千教万教也教不会。教师是否考虑过转变角色,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自己轻松坐等收成呢?可以让学生用一块海绵分别做向上拱起和向下弯曲,分别观察顶部和槽部海绵空隙的大小,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虽然只是简单的操作体验学习,学生瞬间明白受张力作用,海绵孔隙加大,受压力作用,孔隙变小,进而更深层次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隧道为什么要在背斜处开挖,一方面背斜天然呈拱形加上顶部受张力作用,不易塌方,另一方面背斜排水条件好、安全性高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叫学生通过制作模型体验学习,如三圈环流教学,可以叫学生结合地转偏向力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原因,从而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内容又便于学以致用。
  对于不同知识点,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地理事物和现象,为教学服务,除了课堂操作体验外,还可以借用生活事例体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体验学习的过程之中。诸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以借用稀饭和干饭体验冷却快慢;隆冬的夜晚,晴朗的夜晚比阴天更容易结霜冻,体验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等;溯源侵蚀可以借助矿泉水和沙堆体验侵蚀的形成过程、冲积扇可以借助书本和沙粒体验其形成等。只要善于挖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体验学习活动,或者借助平时生活体验为课堂教学服务,都能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省去无法到野外实地考察的麻烦。
  二、实际应用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在系统掌握所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否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直接反映课改的新理念是否实现,是否培养学生相应的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解决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达成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例如在地理第一章节,学生掌握了不同季节全球各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后,本校一栋学生宿舍楼刚好坐北朝南。但宿舍过道在中间,把宿舍分南北两间。我就地取材叫学生分析为什么朝南的宿舍更受青睐。学生根据冬夏季日出日落方向的差异及正午时刻太阳方位和高度分析得出朝南的冬暖夏凉,而朝北的恰好相反。有了这样的实践基础,学生纷纷在课堂上讨论分析本县新开发的几个楼盘的光照优劣,以此进一步叫学生分析本校高三教学楼(坐北朝南)北侧的停车位,在夏季哪些停车位更好。通过课堂实践检测,学生对太阳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的方位有深刻的认识,并培养真正能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实际的能力,所学知识更牢固,解决学生对日出日落方位难学的困惑,并且真正学会运用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形成必要的地理核心能力。不同的学校定有不同的地理事物或?F象可供学生在课堂检测,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与应用。   三、??验操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多地理知识不经过野外实地考察,不通过自己体验、感受生活和发现问题,而只局限于书本,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只是模糊的概念,很难实现创新发现和创新思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高中生即使来自农村,也很少有乡村劳动生活体验,更不用说城里的学生了。如前所述,由于地理课时的局限性,加上高中地理内容多。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带领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正因为缺乏生活体验,给学生的地理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地理第四章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由于很多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对河流的溯源侵蚀颇为费解,感受不到溯源侵蚀的实际状况。由此对农业生产诸如为什么建坝引水灌溉,不建坝又能否灌溉,就知之甚少,更多的只是浮于表面认识。对此,我在课堂上教学生进行小型实验,在一个盒子里堆一沙堆形成小山,在山顶处插一面小旗,叫一位学生用矿泉水瓶在山腰处不停地倒水,侵蚀形成小沟,随时间推进,沟谷不断向山顶发展,向山顶侵蚀,最终旗倒。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直观地反映整个溯源侵蚀的过程,学生立刻体验和见证溯源侵蚀的形成过程,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明白要建坝引水灌溉的缘由,要是不建坝,由于河床落差,会导致河床受流水侵蚀不断下切,使河水低于灌溉堤岸而无法灌溉。
  除了自己制作实验活动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活动课进行实践操作,这些活动内容不可为图省事而简单地借助粉笔或版画传递给学生知识,一定要通过完成具体的活动实验获得知识的真谛,如热力环流的形成,教材已经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活动。利用玻璃缸、热水,冰块、一束香等实验材料,教师可以学生一起共同完成这个实验操作,通过观察烟雾的飘向,学生能很好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把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实践的学习,符合行是知之始,学生掌握得自然牢固。
  诚然这些实践活动的设置必然会占用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但我们不用担心会因此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获得知识,并主动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符合现代课改理念,只会更快促进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但如何更好地开发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还需我们因地制宜,依据本校和学生实际加大力度探讨与摸索。

相关论文

教学模式融合有机地理实践高中
浅析行政法实践教学改革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实践
实证会计和分析式会计研究方法的融合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试论医技、药学及护理开设门诊实践与
试论战略重组企业文化融合创新与实践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