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心理干预治疗对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药物降压疗效的影响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心理干预治疗对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疾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药物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 25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对照组(采用药物氯沙坦治疗)和研究组(采用药物氯沙坦治疗+心理干预), 各125例。将两组治疗后精神症状和血压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SDS、SAS评分[(42.1±5.2)分、(40.2±12.9)分]低于对照组[(49.8±12.2)分、(46.3±7.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最小舒张压、最小收缩压、最大舒张压、最大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疾病者,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 可适当接受心理干预, 其降压效果更为显著, 同时患者心理、精神状况也得到改善, 应用价值较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1.076
  慢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则为高血压, 此疾病发病因素包含心理社会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长时间的压抑、愤怒、紧张、焦虑等情志属于引发高血压疾病的重要因素, 同时, 此也为此疾病患者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提升, 人们生活质量和方式也有所改变, 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造成老年高血压疾病发病率日益上升, 随之引发各并发症也较多, 较为常见的则为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 病程时间长, 需长时间接受治疗, 结果造成怪癖、固执等个性化差异, 逐渐加深怀疑、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1, 2], 治疗疗效受到影响。为此, 本研究将250例患者纳入到讨论中分组研讨, 旨在研讨心理干预治疗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疾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药物降压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5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 按入院顺序分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125例。对照组男70例, 女55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4.2±14.2)岁, 平均舒张压(82.3±5.8)mm Hg(1 mm Hg=
  0.133 kPa), 平均收缩压(153.4±7.2)mm Hg;研究组男68例, 女57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64.5±14.4)岁, 平均舒张压(83.4±5.5)mm Hg, 平均收缩压(153.2±7.1)mm H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入院后, 患者均接受氯沙坦药物治疗(扬子江药业集团四川海蓉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0371), 口服50 mg/d。研究组则在药物治疗基础上, 每日给予1次心理干预, 其内容包含:测量患者血压状况, 让患者了解掌握疾病有关知识, 了解疾病病程状况(终身性疾病), 但坚持接受治疗, 可较好控制疾病, 协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纠正错误认识, 协助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规律作息、低盐饮食、戒酒戒烟等。把患者安置到安静房间中, 患者呈仰位或半坐姿势, 将注意力集中, 闭目养神, 均匀呼吸, 按双脚、下肢、躯干、上肢、面部等部位, 保持8 s左右, 让患者体会到肌肉紧张感, 再放松15 s, 感受到放松感, 进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每次持续30 min。
  1. 3 观察指标[3, 4] 患者治疗1个月后, 采用SDS和SAS判定患者心理状况, 同时需记录治疗4周后患者血压控制状况, 对比讨论所得数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SDS、S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SDS评分:治疗前, 研究组(51.8±10.3)分和对照组(51.6±10.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42.1±5.2)分低于对照组(49.8±12.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AS评分:治疗前, 研究组(44.7±8.9)分和对照组(45.3±6.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AS评分, 研究组(40.2±12.9)分低于对照组(46.3±7.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血压比较 对比治疗4周后, 两组动态血压情况, 研究组最小舒张压、最小收缩压、最大舒张压、最大收缩压分别为:(63.5±7.1)、(102.3±10.4)、(90.6±10.3)、(145.2±7.2)mm Hg;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70.6±8.9)、(111.3±11.2)、(99.4±7.8)、(158.9±11.4)mmHg;治疗后研究组最小舒张压、最小收缩压、最大舒张压、最大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发生高血压疾病排除和体质量、饮食、遗传、年龄等多种因素存在关系之外, 其心理社会和个性因素也和高血压疾病的形成存在密切性关系。近几年来, 高血压疾病发病危险因素相关研究也逐步扩展到包含社会支持、生活事件、情绪状态、行为特征、心理状态等方面。在防治高血压疾病中逐步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一个因素则为心理状态。人们认为心理状态和发生心血管疾病存在密切性关系。1971年, 则有学者指出了有关被压抑敌意引发心理冲突, 属于造成高血压疾病的一个常见心理原因[5]。高血压疾病者个性特征障碍属于引发高血压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此类疾病者行为较为孤独, 内心往往是沮丧或焦虑状, 容易怒, 受到外界刺激后, 情绪反应较为强烈, 自我控制能力不高, 常常存在敌意, 无法适应环境变化。长时间的情绪紧张、抑郁焦躁心理状况, 对植物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不平衡等, 造成全身外周血管阻力和细小动脉痉挛增加, 增加血容量, 进而造成血压恒定性上升。高血压疾病者往往性格内向, 显著性精神性倾向和情绪波动, 并具有显著性掩饰倾向, 心理因素所造成的情绪异常对血压干扰性较大。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则为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 病程时间较长, 因此, 在治疗中, 干扰疗效的因素较多, 其中, 患者心理、情志方面的干扰性较大。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作用到人体, 通过中枢神经, 随之产生愤怒、抑郁、恐惧、紧张等情绪, 并把各类信息传到人体下丘脑部位, 造成植物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5, 6]。若此种状况持久且强烈, 则会严重性破坏到人体神经体液血压调节功能, 进而发展成高血压等类型疾病。所以, 在治疗高血压疾病上, 不仅需给予药物治疗, 同时, 心理干预也不容忽视, 高血压患者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心理状况, 疾病持续越久, 患者自我恢复能力也就越来越差, 少数患者因对自己疾病状况缺乏认识, 疾病发生后调节适应能力较差, 进而会因疾病状况, 心理上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 随之则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抑郁状况, 且心境持续处于低落状态, 进而加重疾病。此研究中所列举的250例患者分组研讨, 治疗后, 接受心理干预的研究组患者SDS和SAS评分状况, 以及降压效果均优于单一接受药物治疗的对照组(P<0.05)。表明药物治疗基础上, 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 其治疗状况比单一药物治疗更为明显。此观点在相关学者的报道中[7, 8], 也同时得到了证实。
  综上所述, 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疾病者,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 可适当接受心理干预, 其降压效果更为显著, 同时患者心理、精神状况也得到改善, 应用价值较大。

相关论文

糖尿疗效高血压糖尿病药物
老年2型糖尿病功能性便秘患者消化内科
临床使用奥拉美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胃
浅析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泵入治疗老年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检验尿白蛋白
浅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不同药物
试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药物治
浅析中国糖尿病管理模式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疗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