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论电视纪录片《功夫少林》的电影化思维

  中图分类号: J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7)32-0027-002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every maj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leads to the change of human thinking. As the media continues to evolve and change with more and mo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lements, with the ever-changing technology of video recording, audiences' aesthetic awareness and aesthetic requirements ar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popularization of online media, people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and more ways to deeply enjoy movie and TV works. This also poses a more severe test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television documentary. CCTV documentary "Kung Fu Shaolin" cinematic thinking into which this useful attempt has a certain demonstration.
  【Key words】“Kung Fu Shaolin”; Television documentary; Cinematic thinking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科技的重大变革都极大程度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升级变革,科技元素的不断注入,拍摄器材的不断更新,观众对影像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的深入发展与广泛普及,人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更广泛的形式欣赏高水平影视作品,这就极大程度推动了受众试听思维的不断提升,这也对当下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此背景下,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收视体验,央视纪录片《功夫少林》锐意创新,把电影化思维植入影片制作?^程中,从而获得了较大的成功。有鉴于此,笔者拟从人物选择和塑造、叙事方式和电影化镜头的运用等方面就《功夫少林》中的电影化思维进行粗浅的探索。
  1 《功夫少林》的人物选择与塑造的电影化
  1.1 电影化思维下的主人公选择
  对拍摄人物的选择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通常来说,纪录片所选择的拍摄对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拥有一段?r殊的经历、具备某种独特的能力、体现不同寻常的行为或者是置身于一个奇特的环境。这种拍摄对象的独特性能够很好的引起观众的观赏兴趣,同时引发观众对于拍摄对象为代表的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关注和思考。[1]
  《功夫少林》前期调研阶段耗时6个月,占了影片总耗时将近一半的时间。在这一阶段,剧组最主要的任务是对人物进行调研,并筛选角色。通过人物访谈、调查来挑选角色是《功夫少林》人物选择的主要方式,在形成的人物调查报告中不仅涉及人物姓名背景等基本信息,还包括人物气质、表现力、性格标签等标准,同时,在挑选角色时,《功夫少林》十分注重所挑选角色身上故事的戏剧性,这些都是挑选一名电影角色的标准。据总撰稿人严枝俏介绍,片中出现的每一位武林高手都经过了编导们的精心选择,先后出场的30多位民间功夫高手是由主创团队花费4个月时间、耗费大量心血从无数位民间拳师和少林武僧中选拔出来的。
  1.2 饱满的人物形象塑造
  与传统纪实性纪录片不同,《功夫少林》中采取了一系列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情绪,而这一方法也是电影化思维的表现之一。
  对人物出场设计是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在《功夫少林》中,为了精确塑造人物,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是通过精心的设计。例如在第一集中,释延波的出场便是运用了快节奏的剪辑,并将法国的车流、快速闪过的西式建筑等许多现代元素的镜头和释延波在健身房训练的镜头相结合,来表现了作为一位少林寺的高僧,他时尚、新潮,与社会、时代紧密联系的人物形象特点。
  通过对画面语言的运用来塑造人物也是《功夫少林》的人物塑造方法之一。《功夫少林》第二集《秘笈》中,老拳师梁以全亲手向弟子们传授猩猩怪的绝技,半年后,猩猩怪以最传统的表演方式再次走上舞台,只是台下空旷,只有梁以全一人。猩猩怪表演的画面和梁以全表演猩猩怪来指导弟子的画面重叠,最终舞台的聚光灯下只剩下梁以全一个人的身影,梁以全落寞坐下,身后空无一人。在这一画面中,梁以全孤独的身影和空旷的舞台场景形成强烈反差,背后聚光灯的光影将人物轮廓勾画明显,更凸显了梁以全有心无力的无奈感,和猩猩怪的功夫后继无人的孤独感。
  《功夫少林》中对人物进行形象塑造时,还加入了大量的人物生活细节的线索。以第二集《秘笈》中对胡正生的角色塑造为例。胡正生痴迷武术,多年来一直奔波于各地拜寻各路老拳师,疏于照料家人。在影片中,胡正生拜访一位老拳师回到家已经是晚上,一进家门便受到了母亲的呵斥,胡正生无言反驳,默默地走进儿子的房间,看到已经熟睡的儿子胡威,胡正生给他掖了掖被子。这一生活细节的捕捉不仅表现了胡正生在家中的处境、家人对他的看法,更表现出了胡正生因为自己对家庭的疏忽而心生的歉意。影片就是利用细节表现了胡正生这个对武术如痴如迷、丰满而又真实的人物形象。   2 《功夫少林》中电影化的叙事方法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影视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纪录片波澜不惊、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已经开始逐渐向新的叙事方式――故事化叙事过渡。故事化叙事是纪录片叙事的一种表现方式,它是指纪录片在真实性的前提下,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或者真实事件为题材,运用故事化叙事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纪录片更加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2]
  作为央视纪录频道重点纪录片制作项目,《功夫少林》以大众传播为最主要途径,这一类媒体纪录片着重于表达主流价值观,所讲述的故事精彩、传达的信息密集、影片节奏快、并且叙事手法多样。《功夫少林》为了更好地展开叙事,不仅在前期做好了充分的人物调研和严格的人物筛选,在故事建构时也充分考虑了故事主题、故事核、时间节点、主人公的敌人、主人公的困境等因素,并严格按照拍摄脚本来拍摄。
  2.1 碎片化人物故事推进整体情节
  为了讲好少林故事,同时满足观众收视需求,达到更好的收视效果,《功夫少林》采用了碎片化个体叙事方式。《功夫少林》每集有一个主题,由6-8个故事组成,使用平行剪辑的方式,将大故事和小故事相结合来平行推进,不同的人物和故事之间看似跨度很大,但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来推进。
  在《功夫少林》第一集开篇时,少林武僧释延奥向年轻武僧传授易筋经,紧接着出场的是释延武,随后释延琳带着弟子们秘密研制一种可以接骨疗伤的膏药,再到80后武僧释延波在世界各地向前来学习的人们传授少林功夫,释延松苦练童子功,释延孜“背水一战”―参加搏击比赛,又重新回到释延奥传授易筋经,带着年轻武僧“打禅七”,释延琳为“打禅七”的武僧熬制药茶,释延松被父亲接走开始接拍电视剧。虽然一集中讲述了个性差异极大的几位主人公的故事,但是始终围绕着少林寺的绝学来进行叙述,通过几位少林人物故事的讲述,揭开了少林绝学的神秘面纱,告诉观众绝学都是苦练出来的,功夫就是时间,绝学就是领悟。在其他的四集中,同样是通过每集7-8位碎片化的人物小故事,来推进一整集的大故事,让每个小故事成为宏大主题中的一部分。
  2.2 悬念冲突的巧妙运用
  在传统纪录片中,叙事手法大多平淡、冷静、毫无喜剧性,而在《功夫少林》中,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大量地设置了悬念冲突。
  悬念冲突最先体现在主人公故事的戏剧化上。以《功夫少林》第四集《江湖》为例,庄树松在2014年5月17日对阵日本选手伊泽波人战败后,只身来到泰国进行拳击训练,吃遍苦头、历尽磨难,目的就是为了复仇。最后庄树松再次获得了和伊泽波人对抗的机会,而在这次的复仇赛中,庄树松是否能获胜,成为了一个极大的悬念。同样在第一集《绝学》中,46岁的释延孜为了在实战中证明少林功夫,站上了世界搏击比赛的擂台,与比他小8岁的泰国搏击运动员进行对抗,年龄上的劣势和释延波的坚定形成了强烈冲突。在比赛中,由于释延波不习惯使用搏击手套,在第一回合便手指骨折,形势凶险,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同样设置了悬念,让观众抱着极大的好奇心继续观看。这样的叙事方式将主人公置身于困境之中,而困境越大,推进感越强,对观众的吸引度也越大。
  此外,《功夫少林》中还将解说词用于辅助悬念冲突的设计。如第一集《绝学》中对释延孜故事讲述中设计的悬念冲突。为了表现释延孜赢得比赛的可能性之低,解说词中屡次强调对手之强势,释延孜之弱势,并强调释延孜背负着中国武林的希望,成败在此一举。在释延孜比赛过程中,释延孜手指骨折,为了增加比赛紧张的氛围,解说词中用了“异常凶险”一词来描述了当时的形势,极大程度增加了比赛结果的悬念冲突。
  在该段故事的解说词中,主人公身上无形的压力被放大,让观众不禁为主人公捏一把汗,最后,在主人公突破困境,取得成功时,观众的情绪也跟着被调动起来,引发共鸣,从而产生更好的故事效果。
  3 《功夫少林》中电影化镜头的运用
  《功夫少林》中对每一镜头的应用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出大气磅礴的特点,但又具有不失真实和打动人的力量。同时,影片中对空镜头、特写镜头和镜头节奏的把握中融混了电影中对镜头的把握标准,在表现少林功夫神秘强大的同时,对又能将主人公的情绪表达到位,而这些电影化的镜头运用思维可以给观众带来极佳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
  3.1 航拍镜头中人物的植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无数的影视作品拍摄中,航拍成为时下流行的选择。在《功夫少林》中有不少航拍镜头可谓匠心独运,每一个航拍镜头里无一例外地都有中心人物。导演肖崴在拍摄的时候说:“不要空镜头,每个航拍画面必须有主人公,并且要从主人公的眼神开始拍”。肖崴认为,主人公才是最核心的。在作品第三集中,一个大航拍拍到了巍峨的群山,但是最后落在了主人公身上。肖崴认为这样的航拍才是最有价值的。他说:“如果我拍了一堆漂亮的空镜头或者宏伟的寺院,那就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东西了。”
  第一集《绝学》中,在表现释延孜备赛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时,影片中运用了一个群山的大镜头,而释延孜则坐在一座山的悬崖上打坐,紧接着这个镜头与释延孜的眉头紧锁脸部特写镜头重叠,将人物内心的忐忑、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这样说,导演对航拍高标准要求和对技术与品质的执着坚守,才最终磨砺出精品纪录片《功夫少林》。
  3.2 用大量特写镜头表达主人公情绪
  在《功夫少林》中,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对人物进行刻画。例如在第三集《神兵》中,对一代枪王陈五经的刻画。陈五经八年前准备出国到澳大利亚传授少林功夫,在出发的当天早晨,陈五经爬上核桃树上用杆子打核桃,结果从树上摔了下来,伤到了脊椎骨,从此便瘫痪在床,就再也没有碰过他的枪。在这一集中,当陈五经的儿子陈占峰回家看望父亲时,告知父亲想要拍摄少林十三枪的一个节目。这时的陈五经让儿子将他八年未曾谋面的枪找出来。而在陈占峰找枪时,陈五经拉着屋顶上的绳子将自己拉了起来,当他再次看到自己久违的武器时,竟抱枪痛哭。在这一段落中,共有46个镜头,其中特写镜头达22个,占本节整个镜头的近48%。这些特写镜头中,陈五经枯弱的手、颤抖的手、最初的空洞眼神和最后热泪盈眶的双眼,将陈五经心中的遗憾与不甘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电影化思维在纪录片界不断引发热议,纪录片制作者越来越注重纪录片的故事性,但是如何实现电影化思维与纪录片真实体现的恰当融合,?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探索之路。在《功夫少林》中,创作者将电影化思维在纪录片中的引入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不少成功。但是在影片中,许多片段的表演痕迹过于明显,观众在感受到这种表达方式的新鲜感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纪录片中的表演痕迹心存不适之感。因此,如何处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人为痕迹,将真实性与故事化进行自然的、有效的过渡,从而达到故事化叙事与真实性的平衡,还需要业界花费较长的一段时间来不断实践和尝试,但可以确定的是,电影化思维这一以广大观众为出发点的纪录片制作思维将成为今后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的趋势。

相关论文

少林纪录片思维功夫纪录电视
电视台发展新闻客户端的实践与思考
理性思维与鉴赏评价的有机统一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
基于“对分课堂”与创新思维训练融合
建筑设计基础造型的思维训练方法探究
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
信息化背景下基础素描课创新思维的培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小学美术图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