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摄影艺术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基本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纪实性、艺术性和学术性。纪实性是摄影艺术最基本的属性,也是摄影的核心属性,指其所记录的内容客观而真实,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精确再现。摄影作品虽然体现着摄影家的情感,但是,真实是摄影的前提,需要摄影家现场进行拍摄,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信息直观全面地展现出来;艺术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另一基本属性,摄影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也同样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涉及色彩、用光构图以及各种拍摄手法,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学术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又一重要属性,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需要摄影艺术者掌握历史学、民俗学、摄影学、地理学、民族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蕴含着广泛的学术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不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风俗习惯与思想理念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某些地区的人们出于对外界的抵触或出于对自身隐私的保护等原因不愿意将自己的某些习俗习惯暴露在镜头之下,尤其是贫穷或习俗较为奇特地区的人民,而许多的摄影艺术工作者则对此表现的尤为热衷,不顾当地人的意愿乱拍,给当地民众的生活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研究价值较低
  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献价值以及研究价值,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伪民俗”现象、拍摄题材不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要求、所拍摄内容大同小异等原因,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研究价值大大降低,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手段粗陋
  随着数码摄影的不断普及和摄影技术的不断成熟,民俗摄影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许多的摄影爱好者出于商业利益的驱使,过分注重对民俗表演场面的渲染或对民俗文化纪念品的宣传,破坏了民俗特有的淳朴与价值,“道场会”等封建迷信项目严重破坏了民俗的真正内涵;部分综合素质较差的摄影艺术者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刻意寻找或编造虚假的民俗图片,未能真正理解摆拍的意义,拍摄手段粗陋,违背了摄影的纪实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摄影艺术
  (一)提高拍摄技术,增强拍摄效果
  摄影技术的高低是影响摄影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摄影艺术工作者应当注意不断学习摄影知识,提高自己的拍摄技术,增强拍摄效果。在构图方面,摄影艺术工作者应当注意仔细观察,认真取景,要尽可能地保持整个画面的和谐与统一,处理好前景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突出自己的主题思想;在镜头的运用方面,镜头可以分为长焦镜头、中焦镜头和广角镜头,不同的拍摄镜头所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摄影艺术工作者应当注意依据拍摄需要适当调整焦距,增强拍摄效果;在光线方面,摄影艺术工作者应当注意依据光线的不同特性与质量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利用。
  (二)遵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基本属性,深入挖掘其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应遵循一定的拍摄原则,尽可能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基本属性,加强对民俗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认真学习拍摄技法,掌握民族国家政策,深入挖掘民俗现象背后的内在价值,抱着尊重友好的态度进行拍摄,善于发现各种民俗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精神实质,创新拍摄视角与拍摄眼光,充分发挥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起的作用。
  (三)重当地的习俗习惯
  民俗摄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民俗现象为题材的一种摄影,是文化交流与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涉及到所在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Y仪、宗教以及生活生产方式等各个方面。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风俗习惯与思想理念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某些地区的人们不愿意将自己的某些习俗习惯暴露在镜头之下,这个时候摄影者应当注意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掌握各个地区民族的民俗特征与民俗禁忌,停止拍摄。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手段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摄影家们通过摄影记录着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与民俗活动,它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为我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便利。

相关论文

非物质文化摄影艺术遗产保护摄影艺术
浅析电子商务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浅谈林业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
浅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
中国新时代海外经济利益保护能力建设
融艺术疗育的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
浅析传统茶文化在音乐艺术中的传承与
茶画艺术在美术鉴赏课的传承探讨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