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珠海地名研究

  一、引言
  珠海市是广东省辖市,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的西部和南部,濒临南海。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全市总面积7,55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26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289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144个[1]。珠海市由珠海县改制而成。珠海县建制以前属于中山县(原名香山县),1853年分置县建制,定名为珠海县,1958年底并入中山县,1961年恢复珠海县建制。1980年8月,珠海经济特区成立,面积6.81平方公里,之后经历了两次调整,面积扩大至121平方公里[2]。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地名能充分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地域文化。珠海历史有5000多年,作为岭南香山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历史底蕴和内涵丰富,不仅代表了大香山文化,而且毗邻港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无论从历史、现在来看,还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都有重要的意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珠海市地名进行研究,不仅填补了珠海地名在社会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将带动珠海市地名方面的社会性研究。本文从社会学和语言学的视角对珠海市地名进行全面研究,透视出香山和珠海发展的历史特征、社会特征、政治经济特征、区域发展特征、对外窗口形象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和文化特征,对于岭南语言文化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珠海地名的语言构成分析
  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地名借助语言词汇来指称特定的地理实体并表示其所处的地域方位。在词汇系统中,地名属于专有名词,每个地名都有其特定的语言结构特征。由广东省科技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广东省珠海市地名志》共收录了1724条词目,包括31条行政区地名、732条聚落地名、433条自然地名、143条人工建筑地名、217条企业地名、145条文化地名、22条历史地名。珠海市1724个现行行政区划地名基本上反映了珠海市地名的音节构成规律与语词构成规律[3]。
  (一)珠海地名的音节构成
  地名与每个朝代、每个地域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可以从地名的音节构成上体现出来。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上古时代,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相对有限,活动范围较小,人类产品相对匮乏,单音节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即可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4]。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事物及环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单音节已经很难满足人们表达的需求,因而渐渐出现了双音节、三音节等地名。
  珠海于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为广东省辖市。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新建的城市,珠海市的地名最早得名于南宋和清代,没有经历太长的音节变化过程。大部分地名沿用了历史的命名,部分地名于20世纪80年代新城建设时期得名或改名[5]。在对珠海市地名音节构成的统计中发现,珠海市地名中没有出现单音节地名,双音节地名占20.5%,三音节地名占36%,四音节地名占21.2%,五音节及以上地名占22.3%。例如:
  双音节地名:南坑、胡湾、吉大、江村、淇澳、宁堂、外沙、新围、东岸、那洲、上杨、南屏、鱼塘、马腿、春园、永昌、尖峰、新埠、福安、红旗、马墩、平岗、荔山、鹤咀、塔湾、蚊洲、狮山、崩谭
  三音节地名:华子石、唐家湾、后门涌、山头坊、燕子埔、上北山、金竹尾、新村仔、新武咀、南水街、铜牛丁、横石基、外伶仃、正涌村、东兴里、大力岐、姚家村、榕华树、观音岩、黄白岛、南沙湾、蟹尾角、浪排礁、水冲石、青湾滩、凤凰桥、银坑角
  四音节地名:南朝涌口、石门新村、东四围仔、连湾新村、佳蓬列岛、白沥洲仔、小黄麻洲、大沙塘湾、留诗山角、马友石礁、大西水道、九洲海关、大门海堤、万山渔港、石湾码头
  五音节及以上地名:大海环一队、白面将军山、大??尾水道、大镜山水库、石角咀水闸、外伶仃码头
  表1数据显示,在整个珠海市行政地名中,单音节地名已经不存在,所占比例最多的是三音节地名,占地名总数的36%,双音节、四音节和五音节及以上地名所占比例相近,分别为20.5%、21.2%、22.3%。政区地名和自然地名中,三音节地名占绝对优势,都达到了71%。
  (二)珠海地名的语词构成
  地名的初始形式结构是多样化的,没有固定的语词结构,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视野的扩大以及对事物环境认识的加深,语言规范逐步标准化,出现了较为固定的结构[6]。现代标准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专名是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的标志,通名是识别个体地名所属类型的标志[7]。珠海市地名的专名和通名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方式:
  1.“专名”形式
  这种形式的地名只有专名没有通名。例如:
  夏美、联安、翠微、连胜、高栏、恒丰、福安、荷包、立新、同裕、铁炉、成太、隆生、会同、成益
  2.“专名+通名”形式
  这种形式的地名为:专名后紧跟一个通名。这是珠海地名中比较常见的语词构成形式,也是三音节地名的主要语词构成形式。这种构成形式的地名中的常见通名有:“湾”“港”“岛”“坑”“山”“涌”“塘”“洲”“湖”“庙”“咀”“堤”“园”“角”“围”“礁”“排”“桥”“亭”“洞”“门”“河”“滩”“沙”“石”“埔”“庄”。例如:
  松山、元岭、官涌、竹园、憩园、坭湾、?F湾、鹤咀、东堤、雨塘、黑角、鸭咀、大镜山、水雍坑、新武咀、横琴湾、青翠湾、女婿湾、炮台山、竹篙岭、金星港、白藤湖、横沥岛、淇澳岛、头鲈洲、观音洲、阳光咀、龙王咀、凤凰桥、中珠桥、为农桥、竹仙洞、白莲洞、望海亭、龙舟亭、致成围、合生围、南芒角、七星礁、牛头门、浪花滩、红旗河、水冲石、沥心排、阳春埔   3.“专名+通名+通名”形式
  这种形式的地名实际上是双通名结构形式,是在“专名+通名”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地名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名在原有的“专名+通名”结构基础上,再加一个通名,形成了“专名+通名+通名”结构,原有的“专名+通名”形式结合起来有转换为专名部分的趋势,而原结构中通名的指类功能也随之慢慢消失。例如:
  唐家湾、后门涌、赖家村、黄家庄、客家村、赤滩岛、陈家湾、塔湾角、万山湾、横坑口、坭湾门、九洲港、马鞍排岛、槟郎石礁、莲花山?
  4.“专名+通名+通名+通名”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和地域文化的发展,语言表达也在不断演变。比如上古时代地名专名“江”和“河”,后来演变为最常用的通名。这种三通名的地名在珠海地名中所占比例不大,为数不多。例如:
  赤滩排岛、大沙塘湾、南排石礁、大岩口咀、石角咀水闸
  5.“通名”形式
  这样的转换趋势也再次表明,在地名中,专名和通名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是根据社会生活和人们语言使用习惯等因素逐渐变化的。例如:
  江村、海城路、泊湾、河排
  6.“通名+专名”形式
  这种形式的地名是通名在前,用来区别地理实体的专名在后。例如:
  湾仔、湾口、沙仔
  三、珠海地名与社会语言文化
  (一)珠海地名与地理风貌
  1.珠海地名与地形特征
  通过对珠海市地名中与地形地貌相关的地名的通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与珠海地形地貌相关的通名有“湾”“海”“港”“滩”“沙”“坑”“山”“涌”“岭”“礁”“石”“岛”“洲”等。
  由表2可以看出,含有以上地形地貌类通名的珠海地名共有850个,占地名总数的49%,这些地名充分体现了珠海市依山傍水的地形特征。其中以“湾”“山”“洲”“岛”“海”为通名的地名数量较多,共591个,占地形地貌通名的70%。例如:“湾仔沙”原是海湾沿岸的一片沙滩地,1840年以后,由海浪冲积渐成湾形的沙滩,故得名“湾仔沙”;“海景路”于1985年建成,因为临近海滨,可直观海景而得名。
  2.珠海地名与林草植被
  珠海市年平均气温22.4摄氏度,相对湿度79%,全年大部分地区无霜冻,是广东亚热带地区热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8]。在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生长着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所以也有不少以地方植被命名的地名。例如:紫荆路、松林街、桂花北路、莲花路、水雍坑、柏叶林、金竹尾、竹林埔、荔山(荔枝山)、榕树仔、根竹园、葵山、榕树头岛、榕树洲、油柑湾、南芒湾、黄竹角、樟木角等。
  3.珠海地名与物产资源
  珠海地处珠三角南端和珠江口,海域辽阔,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给珠海带来了丰富的地方物产,除了鸡、鸭、鹅等禽类,还有种类丰富的鱼、虾、蟹、螺、生蚝等海产品。这些物产资源也在珠海的地名中体现出来。例如:鸡山、鸡咀涌、飞鹅、海参岛、蛇洲、鸡笼岛、獭洲、海獭洲、黄鱼洲、蚝田岛、头鲈洲、龙虾井角、虾山、海鳅湾、蟹旁湾、鸭咀、蟹石礁、螺洲河、龟排礁、鳘鱼沙等。
  (二)珠海地名与政治经济
  30多年前,珠海只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县城,如今发展成了一座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这与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分不开的。珠海1979年建市,1980年设置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是我国最早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为推动中国的改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将珠海推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9]。1985年,珠海制定实施新的城市规划,定位是要将珠海建设成一个以外向型经济为主,旅游业发达,并具有高度文明、对外开放的花园式海滨城市。与此同时,新地名的产生和旧地名的重命名也与特区的建设有了密切关系。例如,1985年建成并使用的迎宾大道,位于市政府西南面,珠海市经济特区内,南起关闸口,连接澳门,北至板樟山边。因该路是特区连接澳门和广珠公路的主干道,故命名为迎宾大道。另外,九洲大道也是198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条大道是经济特区的主要干道,也是经济特区的繁华街道之一。通过表3中对珠海市地名命名时间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特区政治经济对珠海地名文化发展的影响。
  由表3可知:77%的珠海地名是在特区成立前命名或沿用历史上的地名,只有23%的地名是在特区成立后命名或改名,这说明在特区的建设过程中,珠海的地名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具体情况为:珠海市名是在特区成立后命名的;31个政区地名中,94%都是特区成立后得名的,其中大部分是在1979年珠海建市后改名或1986年新城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更名而来;与政区地名不同的是,732个聚落地名中,高达86%的地名在特区成立前就已得名,其中大多分别于清代或建国后命名,也有部分是宋代或明代建设并命名,一直沿用至今,14%的聚落地名在特区成立后得名,其中大多数(70多个)是在1985年新城建设中,经市政府批准命名的,少数聚落地名在上世纪60年代经历改名后又复名使用至今;自然地名中,除了2%的地名是在80年代海部调查时命名之外,其他所有自然地名全部沿用了历史上的命名,体现了珠海自然风景历史悠久;人工建筑地名中有31%是在80年代建?O命名的;企业地名中有67%是特区成立后命名的,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企业是在特区政策的鼓励支持下起步并发展壮大的;一半以上的文化地名和全部历史地名是在特区成立前定名的,说明了珠海丰富的历史文化,不到一半的文化地名是在特区成立后命名的,大部分是游乐场、公园、医院、影院、电(视)台、学校等场所,可以看出新城建设中国家和政府对这些基础设施的重视和投入。
  (三)珠海地名与民风民俗
  珠海位于珠江出海口,是一座美丽的海滨旅游城市。在大多数人眼中,珠海是一座年轻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实际上,在其时尚现代的生活背后,珠海处处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珠海所在地属于早熟海洋文明中的典型代表[10]。珠海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孕育、发展、传承至今的。如此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也体现在珠海的地名中。   1.珠海地名与生产习俗
  珠海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端和珠江口,岛屿众多,陆地上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为纵横交错的水网分割,如此宽广优越的滩涂资源成为珠海得天独厚的土地后备资源。因此,围海造地成为珠海人主要的生产习俗之一。珠海最早的围垦出现在宋代(三灶上、下围)。到了清代,珠江三角洲已经发展到在尚未露出水面的“未成之沙”上广筑石坝,用人工加速沙坦的浮露,然后拍围,进行人工围垦造田。经统计分析,发现珠海地名中带有“围”这一通名的非常多。“围”表示环绕,四周拦挡起来[11]。因而地名中的通名“围”表示围海造地。例如:“围基”原是海冲积洼地,因围垦筑基而耕,故名“围基”;还有“茂盛围”,1948年由陈茂芝雇请人围垦成围田,命名为“茂生围”,建国后改名为“茂盛围”。珠海地名中,尤其是聚落地名中带通名“围”的较多。例如:
  围口、新围、南围、石角围、浪仔围、万利围、老塘围、西仔围、太丰围、北二围、广吉围、西头围、西二围、东三围、东四围、大成围、安丰围
  2.珠海地名与生活习俗
  作为现代化的旅游城市,珠海既开放,又包容,同时也保存了许多传统的地域特色文化。比较有珠海特色的民间娱乐项目主要有沙田民歌、三灶鹤歌、舞狮、舞龙、龙舟竞赛等。这些地方风俗文化活动反映了各地民众的地域性格和娱乐爱好,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些风俗文化自然而然地也在地名当中有所体现。例如,在珠海市政府东北面有一条街叫作“龙舟街”,是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每年端午节人们都在此观看赛龙舟,故于1985年将其命名为“龙舟街”。还有一个村子叫作“狮子头”,该村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红背岭”,因村民喜爱舞狮子,远近闻名,故名“狮子头”。另外,珠海还有很多地名歌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灶《八堡歌》,源于宋代,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兴盛,流传至今,已经有700余年的历史。相传明朝军师刘伯温以风水大师的身份周游全国,当他来到珠海周边地区时,只见山峰秀丽,海岛耸立,民风淳朴,地名差异万千。于是他巧妙地把地名、风景与诗歌结合起来,作出的歌谣琅琅上口,好听又好记。以下是三灶《八堡歌》开头几句[10]:
  上表旗杆桂香清,下表旗杆桂香油,塞起草塘来种藕,莲子花开球对球。屋边横廊三两耍,爱耍风流石嘴头,鱼弄过塘穿蔸督,定家湾在二门楼。茅田生草无人割,流出牛婆屋上收,木头涌里无柴斩,六灶茅屋尽筹谋……
  除此之外,珠海还有很多地名歌,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珠海地名的歌谣。清朝末年,有些地区的居民去澳门街赶集,为方便记路,便把各地的村名编成流畅、顺口的民谣,便于大家记忆。下面就是一首地名歌谣:
  龙潭山顶上有个瓦鹰转,凤凰脚下有个观音山。难行东西分开两埂,返返转头山场吴黄鲍。何氏落脚在南村,先锋斜下翠微鸡佬掘住大鸡笼。前山北岭同姓徐,前山有个牛牯石。一朵莲花入后湾,后湾一边水咸一边水淡,西洋鬼仔(指葡萄牙人)占地要收返……
  3.珠海地名?c民间传说
  人们所生活、居住的地方常常有着丰富、传奇的故事。事实上,一些地名的背后总会有一段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与传说被老百姓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它们反映了普通大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反映了老百姓美好向善的文化心态[12]。与地名有关的传说故事往往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就珠海地名中的民间传说故事举例如下:
  女婿湾:莲溪镇农丰村有条小涌,左曲右弯,人称“女婿湾”。为何得此名?传说有户人家,女儿年方十八,貌美如仙,年轻小伙子见了她,总想多看几眼。于是做父亲的心里有了个主意,他放话出去:“我的女儿谁都不嫁,哪个后生能在这九曲十八弯的涌里摇橹穿行,船任何一部分都触不到岸边,我就把女儿嫁给他!”众多小伙子听了都想来碰碰运气。但是船大涌窄,左曲右弯,要想顺当穿行并非易事。因此,大多都灰溜溜地回去了。独有一个英俊勤快的年轻小伙,在这河涌里帮人摆渡了十多年,他能顺利摇橹通过这九曲回肠的小涌,成了该户人家的乘龙快婿。从此,人们便叫这涌为“女婿湾”。
  叠石: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侵,丞相陆秀夫等文武官员护着宋帝仓皇南逃,他们从浙江沿海乘船漂流到唐家湾,登上岸边歇息,打算在唐家湾安营。谁料元兵追赶而来,他们只好连夜出逃。为了轻装上路,陆秀夫命令官兵在海边挖一个大土穴,将一部分金银财宝掩藏在土穴里,希望有日光复大宋,再将金银财宝取回。又奏宋帝就地拾起两块石头叠在一起,放在地穴上面作为标记,随即离开。说也奇怪,这两块石头渐渐长大起来。年深日久,竟变成好几十吨重的两块巨石,叠在上面的那块还向着海面倾斜下去,几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至今成为珠海叠石奇景。
  (四)珠海地名与百姓求吉心理
  30多年前,珠海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珠海快速发展为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之一。从小渔村到现代化海滨城市,老百姓们从心底希望生活会越来越好,这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求吉心理。老百姓认为,祝福、吉利的话语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好运,办喜事时选择良辰吉日,幸福便会如意降临。无论这种愿望的实现与使用吉祥的话语有无必然的联系,从古至今,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同样的信念――幸福、平安、如意。
  珠海地名中有相当一部分用“安”“福”“乐”“宁”“吉”“丰”“裕”“兴”“如意”“友谊”等字或词命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吉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例如:安平路、幸福路、乐园路、康宁路、福寿街(幸福康寿)、如意街(吉祥如意)、吉祥街、友谊路、福石、永福、广益、广丰、同裕、永裕、五福、福安、吉利围、五福里、福岩礁、广兴等。
  还有一些体现百姓求吉心理的地名,人们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意寄托在神灵的保佑上。这些地名一般和神话传说中的“龙”“凤”“麒麟”等有关。例如:麒麟村、凤凰山、龙王咀、石龙礁、双龙、上金龙、下金龙、龙塘、龙坛等。
  四、结语   地名是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古老的地名中,我们可以探知其背后丰富的人文、地理、风俗等社会文化;通过分析新时期出现的地名,我们可以对当今当地的政治、经济、民众心理等进行新的解读。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出发,对珠海市地名进行了初步探究。从地名的语音构成来看,珠海地名以三音节最多,双音节、四音节和五音节地名比例相近;从地名的语词构成来看,珠海地名主要有“专名”“专名+通名”“专名+通名+通名”“专名+通名+通名+通名”“通名”等组合类型。从社会语言文化的角度来看,珠海地名与珠海地区的地理风貌、政治经济、民风民俗、百姓心理等社会文化因素密不可分。倚山临海的地理风貌、特区的政治经济活动、丰富有趣的风俗故事、百姓积极向善的美好心理,在地名中均有体现。对地名的研究既能反映历史,又能反映现状;既能了解政治经济,又能了解社会发展;既可以获知地貌资源,又能感受民风民俗,是社会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为珠海市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2015~2016年社科规划课题“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珠海地名研究”[项目编号:2015YB094]。)

相关论文

珠海语言学地名视角语言社会
浅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全育人”视角下保险学课程思政的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构想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深化改革视角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浅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价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社会化电商拼多多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