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金融服务需求者视角的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探析

  “发展普惠金融”是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并在2015年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所谓普惠金融,是指依照机会平等原则,同时又满足商业上可持续规则,把适当、有效的金融产品以可负担的成本向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国务院也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
  一、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普惠金融服务的实现,最大的困难群体是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户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都不能满足,突出表现为难存取款、难汇款、难贷款等;其次是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低薪工人;再次是小微企业;最后是失业人员(焦瑾璞,2015)。作为金融服务提供的薄弱点,农村的普惠金融发展存在对小微企业、小商户和农民的普惠金融需要还不够明确,政策信息的不充分与信用体系不完整等问题(胡苗忠,2016)。工农中建等传统银行或金融机构由于成本效益考虑而与农民之间的连接很微弱,这既有前者对后者的单向排斥,也有相互的不信任所致。不过,很多国有银行已在紧跟国家战略布局,通过移动金融柜台,搭建金融供销超市,拓展第三方+电商模式,并培养农民先进金融理念和以习惯积极履行国有大行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布局农村市场,广搭助农服务点,打通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李丹,2016)。但其效果还有待检验。
  就研究的不同视角,郭田勇等(2015)从银行视角实证分析了不同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的程度差异,建议中国要缩短与国际的差距,需要着重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并普及金融教育,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经济较发达地区则可更多地依靠金融科技化手段等。针对普惠金融消费者,胡文涛(2015)从权益角度提出金融消费者保护是发展普惠金融的核心支柱,金融参与权、公平交易权和受教育权等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与普惠金融的发展紧密相关。
  目前,国内的文献大多集中在对普惠金融的作用和发展途径方面,尤其视角都在金融服务的提供者,甚少从金融服务需求者角度分析普惠金融发展。本文希望在此方面做一些探索。
  二、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农民的生产性需求多样化,目前金融服?漳岩月?足。农业规模化生产需要规模化的资金支持,但农民由于无价值较高抵押物而很难从传统商业银行获得资金。一定意义上说,农民的土地是他们最有价值资本,但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农民仅拥有承包权。要把农村土地与金融衔接起来,即使有一些政策支持,目前也是一件很难的事。而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必须建立基于品质的品牌。短时期内,要依靠农民自身资金循环而创立品牌,并做大做强品牌基本上不可能实现,必须要有外部资金的投入。另外,市场价值总是因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动而上下波动,可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却是近似固定的。由此,农业的高风险高投入与收益在很多时候不匹配的现状使得金融服务机构的服务提供激励不够。
  小微企业融资难。小微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困难重重已是多年的难题,难在很多规模化银行在同等条件下不愿意向他们提供贷款,即使能够提供贷款,资金成本相比国有企业或大民营企业也要高得多,所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了应对“难”和“贵”问题,政府近年来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在“难”方面,主管部门强制性要求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和定向增加为小微企业及涉农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供给。“贵”方面,监管机构不断规范金融部门收费行为和建立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如民营银行等。
  这些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必备的有效风险评估和合理风险定价体制机制,且大多数传统金融机构在这些方面有心无力,导致融资困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显然,金融典型客户的信用评估不管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本来就很困难,而在一个征信系统不发达、诚信缺失的市场更是难上加难,传统金融机构基于成本收益分析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也就合情合理。
  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与普惠金融目标相差甚远。普惠金融的对象为弱势群体,融资难融资贵、商业可持续性是老大难问题。弱势群体主要指没有工作、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他们的工资收入一般低于国家和政府规定的平均水平。从事技术要求比较低的服务业,甚至处失业状态。整体消费能力很弱,有很高的为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消费质量的消费需求,但往往力不从心。
  他们有很强的改变现状的内心愿望,但苦于能力与机会的限制。尤其在机会上,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存在让他们望而却步,而理性选择的金融机构由于商业上难以持续而很难基于利益为他们提供相应金融服务。
  三、国外普惠金融发展的不同模式
  为了搭建普惠金融体系,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结合是各国普遍采取的政策支持方式。世界各国为了向落后地区提供金融服务而设立了近千家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主要从事小微金融业务,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孟加拉乡村银行、美国社区银行和印度规模化银行三类服务模式。
  (一)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模式是最早的为了帮助穷人脱贫而由非政府组织向他们发放小额贷款的普惠金融模式。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降低消费者的资金使用成本。自始至终,孟加拉乡村模式都以非常低的利率向农户和贫穷妇女发放贷款。这种低利率源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支持。模式的起始资金由联合国发展金融组织、福特基金和孟加拉政府提供。在正常运营后,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与之相关的商业活动者,而政府资金则逐步退出。当然,目前政府补贴和捐助仍然是运营资金的主体,自我持续的内在循环发展的实现还需要一些时日。
  小组联保以及分期付款以分摊风险。数量不等的金融消费者组成小组,小组内部施行联保制度。单户的资金风险可以在小组内共担,增加各自的风险承担能力。同时在实际操作上,贷款的归还以分期付款为主,与农村的生产生活性资金供需状况完全匹配。
  (二)美国社区银行模式
  贫穷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是美国社区银行主要服务对象。他们从设立到运营都依据市场方式开展。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得到方便且成本较低的金融服务。
  美国社区银行模式通过竞争和贴近社区方式降低管理费用。美国社区银行一般规模较小,组织层级在3级以下,从而在组织架构上降低管理成本。同时银行扎根社区,针对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服务,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额外管理成本。另,银行的运营资本由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存款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资金循环链。
  (三)印度规模银行模式
  相较孟加拉和美国的分散且相互竞争的金融服务提供模式,规模很大的银行向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是印度规模银行模式的典型特征。比如印度第二大银行――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就是一家主要为印度农村地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银行。这种模式的运营特点如下:
  需求者在较短距离内就能获得网点服务。比如需求者能在附近5~10公里内就能获得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营业网点的服务等。
  政府尽力为需求者提供政策支持。印度官方把缓解社会弱势群体的金融排斥性作为相关工作的重点,一是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向他们提供金融服务,二是设立金融普惠基金和金融普惠技术基金以为相关服务提供资金,同时指导商业银行在金融覆盖方面必须满足一定条件等。
  总之,政府的支持,金融机构的创新,真正满足金融消费者需求的普惠金融才能够符合各方面的利益需求。
  四、对策建议
  为了实现国家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目标,借鉴国外普惠金融发展三大模式,我国有必要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一)针对性地强化对低收入人群的金融知识教育
  农村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在金融知识和信息上的知识非常缺乏,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人群自身教育水平所致,另方面随着技术进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种类繁多金融产品的出现,使得即使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也难以真正把握。毫无疑问,一定程度的金融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够缩短他们与其他人群获得金融水平的差距。建议政府和非政府性组织采取各种教育方式提高低收入人群的金融知识。比如在基础教育中,可以把金融和理财知识作为必修内容纳入到日常教学内容中,并且与他们的平常生活中的资金融通进行无缝对接;在成人金融和信息知识教育中,要遵从针对性和有用原则,依赖他们的知识背景、教育程度和接受知识的方式针对性设计金融知识培训目标、方案和教授方式等,最终实现在金融和信息知识上的普惠。这也将是普惠金融推行的基础性工作。
  (二)建设可满足金融消费者金融可得性的基础设施
  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既是学界的共识,也是国际上推行普惠金融重要目标之一。这种可得既有金融信息的可得,也有金融服务在硬件和软件上的可得。借鉴印度普惠金融模式,硬件设施在相对较短距离内的可得需要基础设施水平的全面提高。国家首先要在政策上采取各种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增设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及网点,扩大ATM自助服务机的覆盖率,提高公用电话、手机、网络等的使用率等;其次,为了促进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愿意,也即其服务提供具有经济可行性,国家应该鼓励各类金融普惠社会辅助机构的创建,比如评级机构、行业协会、征信机构、结算支付系统和专业金融服务网络,以为金融普惠服务拓展构建平?_。
  (三)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金融产品
  普惠金融实现的一大障碍在于现有金融产品都是为相对富裕和规模较大企业而设计的,而专门服务于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品种少且与他们的需求并非完全相配。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设计不能仅仅盯住相对富裕人群和规模较大企业,具体到业务上即是不能仅仅提供储蓄、保险、信贷、投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应该按照这些金融服务需求者的特性针对性地设计产品和服务,如鼓励银行取消向低收入人群收取账户管理费和设定最低存款限额。在金融普惠服务平台和社会辅助机构的支持下,金融机构要设计出具可持续性的信贷、保险模式,甚至针对偏远地区设计具地方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四)充分利用新技术模糊金融消费者的时间界限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已经使得不同人群在时间和空间界限上呈现模糊化。依托移动互联的小微金融、代理银行、手机银行和电子支付等移动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不但促进了金融普惠,更能高效率地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获得性和获得成本。这在韩国、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秘鲁等国已得到显著体现。我国政府要鼓励,相关企业要积极介入以为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相关论文

普惠金融金融服务视角需求
“三全育人”视角下保险学课程思政的
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国有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路线研究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构想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深化改革视角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
适应电子商务的福建省老年教育需求分
浅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价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