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偏误成因浅析??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60-02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声调作为基础知识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汉语声调教学却并未取得较大突破。不少留学生的汉语总体水平已经达到较为高级的阶段,但是语音语调仍然是洋腔洋调。究其原因,主要跟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外汉语教材以及对外汉语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这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偏误的成因。
  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影响是根本原因
  (一)不具有语言学习“关键期”的优势
  大部分留学生的年龄都已经超过15岁,大脑的功能侧化已经完成。心理学家认为,原本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具有语言的潜在能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左右半球开始有各自的分工,而且不断强化。从2岁到青春期之前,大脑的语言功能开始向左侧化。4岁以后大脑左半球就?_始显示其语言优势,到青春期开始时侧化已经完成,右半球就失去了发展语言的能力。①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发现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较强,而成人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往往不及儿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学生大部分都是15岁以上的学生,已经错过了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大脑的语言可塑性较低,所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他们的效率往往较低。
  (二)母语的负迁移
  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的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对新学的知识、技能的影响。起积极、促进作用的迁移叫正迁移;起消极、阻碍作用的迁移叫负迁移,也叫干扰。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负迁移的影响更大。汉语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声调的语言,而且我们的声调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留学生的母语没有声调,所以他们的知识储备系统里没有关于声调的任何概念。而且,以往的学习经验反而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说着有自己母语语调特点的汉语才显得“洋气”,所以他们并不在乎汉语的声调。就母语为声调语言的学生而言,母语声调的数量、调值对汉语声调的学习存在阻碍性的负迁移。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改变自身母语中声调体系的影响,而这个过程或多或少会对学习汉语产生干扰。而对于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学生来说,他们缺乏有关声调知识的经验,必须根据实际经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再加上他们对音高变化的感知较弱,在声调发音时找不准基调、忽高忽低,不清楚四个声调各自的对应关系。
  (三)“情感过滤”的影响
  “情感过滤”也称为屏蔽效应假说。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语言信息的输入,而这些输入的语言信息有时候并没有被消化、吸收。我们把这种大脑中语言堵塞的现象称为“情感过滤”,是由于情感对输入信息起了过滤作用。造成这种过滤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心理方面的因素。而在学习汉语声调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声调很枯燥,训练太机械,所以他们对于声调的练习往往是有抵触情绪的。在这样的情绪下进行声调的输入,结果是事倍功半。
  二、教材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是产生声调偏误的主要原因
  (一)声调的发音描述可操作性不强
  学生在学习声调时,往往是根据教师的发音进行模仿操练的,而为了让每一种声调都有清晰的描述,教材往往会采用“五度标记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五度标记法”的作用其实并不明显。即使我们会用手势辅导讲解四种声调,但是学生的感知也并不是特别清晰。他们大都是根据自己脑海中记录的每一种声调的语音情况来进行模仿练习,并不会刻意通过55、35、214、51以及它们代表的音高情况来练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五度标记法的作用并不明显。
  (二)轻声的描述不够全面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发不清楚轻声,更准确地来说,他们既不能区别出轻声和一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读轻声。我们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材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综合教程》,在本书中,对于轻声的所有描述仅限于定义,而且即使是定义也是不完整的。书上写到“汉语中有些音节不带声调(不管它们所代表的汉字是第几声),念得很轻,很短”②。这样较为模糊的定义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什么是轻声,因为“轻”和“短”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很多学生在发轻声的时候都是故意将音高放低,声音减弱,但是其实这样发出的轻声并不标准。
  其次教材并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汉语里会有“轻声”,什么情况下有些字读轻声。书上只是罗列了大量的轻声音节,然后让学生机械性地操练记忆。如果我们的教材能够简要地告诉学生轻声出现的情况和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更容易掌握轻声。如果教材能够把轻声出现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描述总结,学生在遇到这些情况时就自然而然知道应该读轻声。再者,告诉学生轻声具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例如:(1)她的孙子是个律师。(2)古代的孙子是一位军事家。用这两个句子就能够很简单地说明轻声具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再例如:(1)你说的北京话很地道。(2)这里有一条地道。这两个例子能够很好地说明轻声能够区别词性。
  (三)变调的描述不够全面
  《汉语综合教程》这本书对于变调的描述是分散进行的,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但是另一方面也打乱了知识的系统性。并且在教材中,并没有给出关于变调的清晰描述,给的只是具体变调的情况。可能是出于降低课本难度的考虑,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零散的讲解“变调”看起来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变调”这一知识的系统性归纳。如果我们能够将“变调”这一知识板块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归纳,先介绍什么是变调,变调的具体情况分为“上声变调”“一、不变调”,然后给出具体的实例,学生一目了然,也便于进行系统训练。   同时,关于变调的声调问题,教材也没有较为科学的介绍。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初级《汉语综合教程》所有变调都标的是变调之后的声调。比如:一般(yì bān)、一年(yìnián)一切(yí qiè)、一起(yìqǐ)。但是,现代汉语的要求明确说变调也要标原调,即使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教材也应该有相应的解释。
  (四)儿化的描写不够科学
  教材中关“儿化”的作用并没有提及。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给学生儿化音之后,有的学生会认为是因为北京话有大量的儿化,所以普通话里也有大量的儿化。这种认识很片面,虽然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北京语音都是普通话。《现代汉语通论》一书中明确提到:“儿化有一部分是不必吸收的”。所以我们有必要结合儿化的作用来选择录入教材的范例。例如:(1)儿化可以区别词义。头-头儿、火星-火星儿……(2)儿化可以区别词性。画-画儿、尖-尖儿……(3)表示细小、轻松或者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小皮球-小皮球儿、小孩-小孩儿……最后增加一些口语中常用的一些儿化音。这样进行儿化板块知识点和示例的编排会让教材更加有系统性。
  三、师资队伍的缺陷是产生声调偏误的直接原因
  (一)教师自身声调知识储备不足
  对外汉语教师本身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技能储备不足,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指导可能存在问题。比如:有些老师自身的普通话并不标准,有着浓厚的方言色彩,其学生的语音语调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他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差
  对外汉语这门学科算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较少,尤其是在声调教学方面。很多时候都需要老师自己结合实际教学创造一些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会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最明显的是中国老师没有办法跳出“灌输式”教学的怪圈。在声调教学中,采取简单的机械模仿。所以往往45分钟的课程,20分钟以后学生就开始躁动,精神不集中。如果上课时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较为新颖,形式多样,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会比较集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声调训练方法,比如定调音节、填调号,变音节、对比听辨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三)教师错误对待学生偏误
  在语言中,有一种成分叫“羡余成分”,羡余成分常常属于信息交流中的剩余信息,是在交际中不影响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成分。羡余成分的存在往往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比如:学生在说“张小姐”的时候,发音是“zhāng xiàojiè”,因为并不影响理解,所以很多老师选择不纠正学生的错误,以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长期听之任之,学生的错误会得到强化,后期就很难纠正过来。
  四、结语
  留学生在学习声调过程中的偏误虽然会长期存在,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办法和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声调。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汉语的乐趣。在教学中还可以采取汉外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减小负迁移带来的阻碍,同时课堂的氛围不应该过于沉重,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减小情感过滤的影响。其次,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应该更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科学性。让学生真正能够从教材中学到知识,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更加全面。最后,对外汉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教学技能。从而全面促进留学生对声调的掌握。
  注释:
  ①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05.
  ②杨寄洲,邱军.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15.

相关论文

偏误汉语声调成因对外教学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试论互联网平台异化导致的伦理问题及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