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研究

  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国家最高经济决策机构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一个新思路。“供给侧”改革,简单来讲,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1]。《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在适度?U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也可以说,“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投资的有效性。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早已经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时代特征。
  “供给侧”改革强调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某些高职院校存在政府部门越位和缺位现象、大学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较低、课堂教学质量总体状况堪忧等问题。可以说,“供给侧”改革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切入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培养的重心就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面向全体高职院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国家、社会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这一热点课题,提出了人才培养中“供给侧”改革的一些路径。
  一、重视专业建设,构建优势品牌
  教育改革要取得成效,就要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制定与学生成长规划和职业发展需要相符合的制度措施。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或岗位的专门人才需求,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各高职院校不能仅仅为了生源,开设热门专业而追逐短期利益。各专业建设应该受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引导,需要与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并以此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实现形成各专业的特色和品牌优势[2]。
  在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优化专业与学科之间的结构;按照协调学科、注重特色、适应市场需要、提高就业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依据“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思路,有步骤地制订出发展规划[3]。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完善以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为引领、以支撑学科为辅助、以新兴学科为增长点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类型、结构和层次,凝练学科专业方向,不断提高特色专业的整体水平,促进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努力使特色专业保持在行业的优势地位,使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二、搭建多元化发展平台,破除结构性矛盾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需要将贯通思维充分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广泛推进各类教育的衔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各种先进平台的搭建,要构建多元化的发展平台。高职院校首先应该重视利用实践教学,积极构建校企、校所、校地多种合作平台,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采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新实践打造课程、实训、实践多种联动实训平台,成立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及系列的校外实践基地,突破校内外合作障碍与壁垒,真正引入企业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在此基础上,依托各种合作平台,有效地将外部优势资源和校内资源共同融入人才培养中。
  积极利用校园自有的科研场所、实训基地、创意工作室等实践平台对接社会需求和企业发展,实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4]。在校园内,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协同优势,引导学生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及评价方法等进行配套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调节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养能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5]。
  三、持续建设“双师型”教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教师队伍是所有各高职院校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应继续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培养途径、模式和机制。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丰富师资引进方式,拓宽师资引进渠道,推动师资来源的多元化,凝聚来自于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具有丰富创新实践经历和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工程师等资源,建设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关于“双师型”教师,目前业界学者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6]:
  (1)“双证书”:任课教师具有两种证书,即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
  (2)“双资质”:强调“双证+双能”,要求任课教师获得资格与能力的“双”方面资质认可。
  (3)“双职称”:任课教师具有学术型专业技术职称和技术型专业技术职称两种职称。
  (4)“双素质”:指任课教师具有科研能力和特定技术的应用能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素质。
  (5)“双来源”:师资队伍包含学校已有的“理论型”专任教师,同时包含从企事业等生产第一线岗位上聘任的兼职教师。   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建立配套的保障机制(如:先进的实训设施、优质的教学项目和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计划等教学资源),在快速实现任职教师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双提升”的同时,达到高素质人才批量培养的目的。
  四、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近年?恚?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整体教育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但高职院校教学应当进一步引导教师从课内/外,线上/下增强教学效果,突出实践教学效果[7]。另外,还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将优秀教师的优质课程放到网络上,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与课程。以多元化考核为原则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诊断分析学习效果,客观地反映教师的任教水平,督促教师重视教学,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改变过去单纯以个人为主的考核惯例,更多地以学习团队作为整体进行考核。考核主体的改变不仅要求突出学生的个人能力,还要求学生主动和积极融入团队,参与团队建设,进行团队内部自我管理,与团队成员紧密协作,并且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改变单纯以理论知识和操作熟练水平为考核内容的传统做法,突出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安全意识、团队荣誉感、责任心的考核,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得毕业生具有优秀的个人素质和优秀的团队合作的能力,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8]。
  五、结论与展望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改革发展,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我国高职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巨大的成效,但在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不少结构性矛盾,这些问题成为我国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对高职院校进行“供给侧”改革探索迫在眉睫。“供给侧”改革目的是创造优秀的育人环境,具有长远的战略性影响,为国家、社会优秀的人才的批量培养提供强大的人才队伍保障。总之,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服务,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做到专业和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坚信,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将会释放出更强的活力,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论文

人才培养高职供给路径院校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路径探讨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浅谈大数据时代房地产企业新型营销路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