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浅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具体内容

  摘 要 《德育》课程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但是职业院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定滞后现象,可见,《德育》教育生活化势在必行。《德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随着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德育》 生活化
  《德育》课程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但是职业院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仍然存在一定滞后现象,这种滞后不仅体现在教材内容方面,也体现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德育》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实现《德育》教育生活化无疑是《德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传统意义上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统治阶级)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及行为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待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程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德育》教育,应该是生活化的,具体地,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框架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内容:
  一、课程内容生活化
  当下,我国民众对教育功能的畸形认识,客观上夸大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而忽视了道德情操、行为修养、个体思想意识、职业意识对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使得现行的教育只停留在“成才”教育的阶段,这一现状不但阻碍了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严重影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也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进步的制约因素。《德育》课程在内容设定上应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成人”教育为目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继续推行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素质之首,其作用和地位是其他任何素质无法替代的”。当下,中国生活却“面临着道德淡化与理性缺失的危机,道德庸俗化、生活媚俗化、唯商业化、物欲化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更突显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德育》课程中思想道德的首要内容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架构在受教育者的深层思维中。其次,进行以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为内容的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处理各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等等。再次,使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深入人心。第四,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道德品质。
  (二)继续深化社会规范教育
  社会规范是个体满足其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标准,社会规范越完善、越充分,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经济生活规范、政治生活规范、社会生活规范等内容。继续深化社会规范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顺利的行使不同社会角色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需要承担的义务,从而,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三)努力拓展生活知识教育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必须与他人交流,融入社会,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要想生活精彩,就必须努力成为“百科”的人。“百科”的人应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的人、积极争取正当权利的人、身心健康的人、知书达理的人、能够规划人生达成目标的人,这就需要《德育》课程的内容充满方方面面的生活知识。
  (四)不断充实意志品格教育
  意志品格教育在当下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中国人口政策的客观影响、家长“护犊心切”的心理存在,加之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现状,使得很多受教育者的意志品格发展严重滞后于智力发展。短木片必然影响整个木桶的容水量,充实意志品格至关重要。培养意志品质可以从自制、自觉、自信、自立、自强、自主、自省等方面入手,使受教育者能够成为直面困境、乐观进取、独立自主、意志坚强、团结合作、宽容仁爱的人。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职业院校《德育》课程应该是开发式的,各个教育工作者可在统一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充分结合自身的特殊性,灵活地实施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不局限于统一教材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德育》课程大都采用统一的教材,而各个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学生实际情况却千差万别,致使《德育》教育往往不能有效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仅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更甚者会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不去考虑教材统一有利的方面。笔者认为,可以示范教材取代统一教材,主管部门可以在统一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提纲挈领的设定教学的方向或可称为教学模块,至于如何达到预订的方向或填充这些教学模块则可由不同的职业院校或更具体的教育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设计。
  (二)教学方法不局限于课堂讲授
  教育者教授、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知识是中国最传统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自有其可取之处,但并不完全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实际。《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将社会主流价值传递给受教育者,教学方法活泼多样,“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在职业院校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将传统的单一讲授和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通过自学、资料搜集、讨论、演示、展示等方法将课堂从平面变成立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三)教学场所不局限于单一教室
  无处不学习,无处不教育。教学不应仅局限在教室里,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授予教学工作者更大的自由,将学习的场所扩大到整个学校,乃至社会场所。一方面,本文所提倡的参与实践活动必然要求教学场所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德育》课程的理论教学场所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
  (四)考核评价不局限于标准化考试
  《德育》不同于其它基础课或专业课,《德育》课程设置的初衷并不完全在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相反的,《德育》课程的目的应该是补基础课、专业课之不足,造自由全面发展之“人”。因此,决定了《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也应该有别于传统的统一考试、标准化答案的模式,做到考试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既要考察学生对必要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切实考核教学内容对学生实际行为的同化程度。即既要看学生怎么“说”,又要看学生怎么“做”,考量“说”与“做”之间的同一性程度如何。
  (五)师生关系不局限于“师”与“生”固定位置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教师和学生之间归纳为很多关系,如代际关系(上一代与下一代)、政治关系(权威与服从)、文化关系(传授与接受)、教育关系(教育、组织、引导与被教育、被组织、被引导)等等。虽然划分标准不同,但这些关系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教师处于相对高位,而学生是被动低位的接受者。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自有其功用,但相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则未必能发挥其真正的功效。《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指向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社会道德内化及最终实现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外化,这一过程的实现更多的需要教育工作者用朋友般方式将有效信息传递给学生,而非简单灌输。而前文提倡的将传统的单一讲授和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也客观上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不仅要做课堂的教育者、组织者、引导者,更应该是参与者、聆听着,甚至是学习者,接收学生传递的各种信息。在《德育》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中,应该建立起以“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为特征的理想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组织编写.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2010[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2.
  [2]蓝维,杨芷英,王希永,田国秀.德育学科教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
  作者介绍:姚静芬(1981.1),女,山西阳泉,苏州技师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相关论文

职业院校德育院校职业内容
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课程思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相结
试论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
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