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高中美术鉴赏的对话与体验

  摘 要 提问对话、画面阐释、体验是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常用的方法,也是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关键。学生有质量的言语阐述与评论,对一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意义与价值上的探讨,对提高鉴赏能力非常重要。本文从创设对话平台出发,围绕对话、问题,探讨美,涵养学生审美精神;同时,分析鉴赏教学中对话、体验,并对提问和对话鉴赏的设计和运用作出了初步探讨和实践,以达到对艺术品体验。
  关键词 美术鉴赏 对话 体验
  美术鉴赏教育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绘画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马蒂斯说:就艺术家而言,创造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看的行为先于语言,我们总是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
  画家完成了美术作品,但这不是这美术作品的终结,读者才是决定作品命运的决定因素。没有读者的参与,任何艺术品都是没有意义的。在高中的美术鉴赏课上,有效的提问对话、画面阐释、美术体验是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常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审美能力得到切实提高的关键。鉴赏过程中,学生有质量的言语阐述与美术评论,对一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意义与价值上的探讨,对提高欣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渗透着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因此,是极其重要的,都需要学生通过有效的言语阐释与美术评论加以表述。
  笔者有感于常规的课堂灌输所带来的遗憾和缺陷 ,在美术课堂的实践探索中,尝试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有意识的加强了描述能力、言语交流与阐释、美术评论短文写作的训练,实现教师、学生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交流。在对话过程中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由于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其学习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训练,形成了一种较有效的课堂循环,并取得显著的审美的鉴赏教学效果。对话式美术鉴赏教学给美术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是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现象的一种反叛,对改变传统独白式美术鉴赏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一、平等对话:创设鉴赏环境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美术鉴赏教学对话既有教学对话的普遍性特征,又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一方面是鉴赏者与艺术作品的主体间双向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关系,包括:1.美术作品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传达给鉴赏者;而鉴赏者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甚至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丰富、补充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内涵。2.它是一种以民主、平等、包容、坦诚为原则,以主动介入、积极参与策略,通过敞开、接纳、回应、碰撞、沟通、合作、交流、互动等,达成视界融合。
  对话系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具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因此,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艺术品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整体美术素养为本体,以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提高全面美术素养的动态过程。
  在美术鉴赏课中,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老师与学生在有目的的交谈、询问、争论、答辩、讨论、采访中感受精神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通过对话,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两种视界的融合。学生在美术鉴赏中常常会感受到一些教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并说出意想不到的新东西。
  如:在鉴赏美术作品飞天时谈到:“好像来到了辉煌灿烂的星空中,神州的飞行”“又如嫦娥最美丽的舞蹈……”
  二、全面阐释:养成问题意识
  “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式和确定。”“问题”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殿堂的钥匙。一个人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带着问题学习才能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才会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欲望。当欣赏者面对艺术作品时,他首先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该美术作品究竟要告诉我什么?”但是,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生活经验、艺术经验等等都决定了他们的视界不可能迅速、有效地与作为文本的美术作品的历史视界融合。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怎样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美术鉴赏过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关键。这可分为两阶段:
  (一)看书
  阅读能力对于学生学习鉴赏知识,提高审美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鉴赏知识、作品的艺术风格等, 只靠教师讲解是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的, 还应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去感悟。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想读书,会读书。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在这里,教师应把握两点:一是注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是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泛泛而读。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课程的导入方式,要善于设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二)讲见解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各种见解。学生可根据作品的文字介绍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把书中尚未涉及到的关于作品内涵的理解表达出来。
  1.教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怕说错,要让学生敢于质疑美术评论家和教师的观点,以形成自己的主见。
  2.让学生提出存疑难问题,合作学习方式。如果学生经过讨论、回答仍有疑问,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讲评,重点作品还要结合作者的创作成因进一步阐述。这一阶段更要调控对话各抒己见,逐步排除疑难。
  3.充分比较:比较艺术品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成等,比较作者与作品的形成等。同时总结规律性的内容。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合作学习可开启学生的新思路,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维果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中形象地描述了这种欣赏对话:“读者从两个方面观察悲剧:一方面,他通过哈姆雷特的眼睛查看一切;另一方面,他又用自己的眼睛查看哈姆雷特,所以,每个观众既是哈姆雷特,又是他的观察者。”正是这一过程的巨大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给艺术鉴赏者带来了独特的体验和丰富深刻的审美愉悦,使艺术鉴赏中的对话有实现的可能。对话中,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灵感、无意识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相互的渗透、补充、综合、交叉的整体中起着复合作用。
  如《大碗岛的星期天》的讨论:画中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吗?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吗?除了这些,你还看到了什么?就作品的形式分析上,对《大碗岛的星期天》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请看一看,画面上有哪些线条?这些线条是朝哪些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觉怎么样?画面上有些什么人物?他们在干什么?你能不能表演一下?画家画这幅画时用了哪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在画面上是怎么安排的?人物身上的颜色与背景的颜色合在一起,看上去怎么样?画面上的黄颜色使人感觉怎么样?画面的前面画了些什么?后面画了些什么?他们看上去是一样大小吗?画面前面的人物和画面后面的人物看上去哪个更清楚?为什么?最后看完整幅画,你感觉怎么样?
  三、精心设计:注重课堂提问
  教师一定要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再精心设计出问题,且层次分明,使学生回答后对作品要表达的内容豁然开朗。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言简意赅,有针对性。并且提问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何把握住这个“度”呢?
  (一)问题设计的互动性
  要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巧妙利用教材,有意识地设计出有互动意义、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密切的问题,并且答案也要具备开放性。有延展性、有深度的问题才是有效地提问设计,在课堂上过于简单或难度过大的问题都是无效的提问,达不到有效提问的效果。
  (二)问题设计的针对性
  根据美术教学内容、学生当前的学业水平精心设计有针对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披情入境,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独立思考、获取知识。教师要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和关键提出有关问题。
  (三)问题设计要明确灵活形式多样
  设计的问题要具体、明确、简洁;要讲究坡度和梯度;要根据具体目的和具体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教师的课堂提问,还要注意适时调整提问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
  (四)注意留白鼓励思考
  提问中是否留出适宜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是影响学生回答问题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证明,当教师的适当等待学生回答的内容明显增多,创造思维的成分也相应增加。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独思的基础上与同伴合作,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环视全体学生,用目光激励学生,而不应频频重述和追问,干扰学生的思维。
  如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问:自画像一类的作品中,你读出了什么东西?请举例说明。在《作为绘画之喻的自画像》中,绘画之喻指出了画家怎样的身份?自画像中的正面和侧面角度的不同反映了作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同学们经过模拟尝试后,讨论分析,再总结发言。这样就比较轻松的达到了理解作品的目的。
  四、共同体验:提高鉴赏“视界”
  体验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人或物或事情进行了解,感受。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一)加强艺术家的名言的记忆和理解
  在课前和课后准备一些资料,常常抄写,并要求每个学生记录在美术作业本里,养成写感言的习惯。也为课堂的发言交流作好准备,理解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可能的象征意义,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先理解美术作品各部分的意义,再根据各部分进行整体意义的解释,从而形成一个或多个合理的解释。这种对整体的理解又反过来加强学生对作品各个部分的理解。
  (二)尊重鉴赏者的特殊视界
  任何人都是以一定的生存方式处于历史之中。这就决定了人的偏见和成见的合理性,并且这种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和前提,这是鉴赏者的特殊视界。教师提供鉴赏的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除了美术作品的鉴赏,也可以是其他艺术门类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的鉴赏。教给学生一定的美术鉴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使他们在美术鉴赏中首先能理解作者的历史视界,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应选择相应的美术鉴赏的材料,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多次地进行感知、体验,同时,简明的描述,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些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视觉形式语言在美术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从传统的具象写实艺术到纯粹的抽象艺术,无论其外观形式有多大区别,它们所使用的却无一例外是上述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的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心理力”式,唤起人们内心千差万别的情绪和感受要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因此可以反复的进行“观看――交流――对话――实践”流程的循环;笔者在欣赏课单元结束是基本会有绘画练习的训练,如《审美变化中的自我》后加入了自画像的练习,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形式分析是加深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并最终提高鉴赏能力的必经之路。对形式鉴赏本身的兴趣也应该是学生美术鉴赏的目标之一。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还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来获得。例如:学习线条的变化,试验不同动态的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断续线、连续线、重叠线),再让他们欣赏凡高的作品《星夜》中所用的线条是怎样运动的。再如:学习几何形状的安排,彩色纸剪贴出各种几何形状,再让他们欣赏抽象派大师蒙德里安的后期作品。这种由实践操作而获得的鉴赏经验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总之,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如语言的、表情的、身体动作的、书法的、绘画的等等。最终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而达到美术鉴赏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尹少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高楠著.艺术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4]王岗峰.美育与美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5]巴赫金.文本 对话与人文[M].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相关论文

鉴赏对话美术高中体验
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分析
试论广西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
乡土体验旅游管理问题及对策思考
融艺术疗育的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
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研
茶画艺术在美术鉴赏课的传承探讨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试论提高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试论舞台美术设计中的LED屏幕应用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