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积极教学法在地勘类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初步实践和体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1.036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地勘类高职高专专业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内容繁杂,对基础较为薄弱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较难把握,尤其是近年来高职高专生源不断下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面临挑战。如何改革课程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迫在眉睫。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是是一所培养地勘类高级技能人才为主的大专学院,近年来先后开展了省级示范建设、特色评估及世行贷款课程建设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初步开发了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标准及课程体系,并在世行课程建设专家的指导下,在全校挑选了5个地勘类专业开展积极教学法实验。《矿床学》是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这次积极教学法试点课程之一,通过课程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及分享。
  1 积极教学法实施
  本次积极教学法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标准开发、资源库建设(包括校本教材、习题集、试题库、实习实训教材、四栏教案、电子课件和视频材料)、课程实验与课程评价建设四部分。下面重点介绍积?O教学法在授课方面的改革。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矿床学这门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的实习、实训课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的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培养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紧紧盯住行业需求,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强化职业氛围,利用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授课,让学生感受较为真实的工作情境。
  本课程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是与地矿行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发设计的课程。在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对原有“矿床学”的内容进行解构、重构、整合序化,使其更加符合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矿床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采用“理”、“实”合一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按布置任务――观察典型类型矿床的标本及图件,提出问题、知识准备,实训及填写实训报告、检查与评价、归纳总结等为主线来选取教学内容,兼顾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内容的组织上,我们的设计思路是以典型矿床的案例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该矿床的岩石、矿石及光薄片的观察、描述,结合其相关资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总结出该类矿床的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矿床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完成该类矿床的学习,为该类矿床的成矿预测、勘查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组织过程中采用“积极教学法”,改革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导的方式,提倡教学互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专业需求相一致,学生在“理实一体化”的活动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快乐学习,成为应用型的高素质、高技能地质类专业人才。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开发了四栏教案,教学中严格按四栏教案设计内容组织教学。以《矿产资源》一节教学为例(表1),以普通地质认识实习期间所见到的矿产作为切入点,引出矿产的概念;给学生呈现矿石标本、有关阅读材料和课件,分别布置3个活动:矿产、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和矿产资源的分类;组织小组讨论、汇报、提问,最后由老师总结、评述;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布置下次课学材。
  2 积极教学法的优点
  通过一个学期的积极教学法实验及观察,授课班级课堂学习气氛显著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明显加强。同时,积极教学法使教师从知识传授的泥潭中解脱出来,有精力关注学生的成长及能力培养。
  3 积极教学的不足
  积极教学法明显的不足之处是: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课堂应变能力要求更高;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形成老师讲、学生听的习惯,刚开始时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部分基础较差学生不配合新的教学方法,因此会影响教学效果。
  4 改进措施
  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及教学能力;对老师开展系统的积极教学法培训,提高教学能力;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网络教学条件;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积极教学法在地勘类高职高专教学中有一定的效果,值得进一步试点及研究。

相关论文

地勘教学教学法高职高专高职
新闻传播政策与法规“课程思政”案例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育戏剧”的实
写生课程融入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应用
电商直播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构想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