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3000604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I Nan1,ZHENG Ben-feng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2.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rovides a lot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focusing on the country, the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s have all absorbed and inherited the essence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re imbued with new features of the new era, which testifies to their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rigin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总结、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个字[1],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各单位、集体和个人积极宣传,认真学习,在宣传与学习的过程中也无可厚非地产生了对核心价值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与观点。当然,总基调是支持与拥护,但也不乏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些人就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只有简短24字,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离甚远,不容易让普通老百姓理解与记忆,不如用‘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亦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亦或“仁、义、礼、智、信”[2]等摒弃其封建落后的部分,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来替换这24字,如此相比既可更容易让中国大众理解与记忆,又可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3]。这种观点准不准确,当然可以再讨论,这些人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坚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肯定的,但这也并不见得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和人民生活格格不入,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是随心所欲地以简单的几个词总结而成的,它不仅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炼和升华,而且更是来源于建国几十年来的社会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发展,是经得起考验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应该也必须植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文化的根源在六经之中,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4]。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十八大凝练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立足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理念的传承和弘扬[6]。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思想。《管子?形势解》中就指出:“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一个国家的国富民强对内对外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要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一简单的道理。在古代历史中,中国曾经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强国,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开始慢慢落后于西方一些国家,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他们掠夺、殖民的对象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求强”、“求富”的觉醒意识开始在社会上蔓延,尤其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许许多多地仁人志士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由此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成为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奋斗的目标。国泰民安,是中国历代王朝所追求的目标,也同样是当今世界每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
  民主思想。“民主”这个词被国人开始广泛传播与认知可以说是在新文化运动时,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为旗手的仁人志士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起对封建传统的猛烈进攻。但民主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早有体现的,当然与现时的民主相比那只不过是层级较低的民主,比较集中体现在“民本”、“仁政”的思想中。西周周公在《周易》中提出的“敬德保民”等思想开启了中国民本、仁政思想的先河[7];《尚书?夏书》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认为仁政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梁惠王上》)的仁政思想;荀子进一步提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荀子?王制》)的民本思想;《管子?牧民》提到“挣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认为民心的向背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左传?僖公十九年》)强调人的重要性。新时期的民主思想,吸收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民本仁政”的思想。   诚信思想。“诚”与“信”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自古就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宁可毁人,不可毁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的道德追求。《礼记?祭统》中道:“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诚者,天之道”(《中庸》),天道至诚、真实,所以人道也应如此;“信”为人言,即为人道,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由“诚”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诚”与“信”虽有不同但其本质亦可为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固有“诚,信也。”“信,诚也。”儒家经典对诚信有着至高推崇,与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形成鲜明对比,诚信再次得到重视也是现实的强烈呼呼。
  友善思想。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仁爱友善思想,古人强调“仁者爱人”、“责友以善”、“以友辅仁”、“睦邻友好”反对“以邻为壑”,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坚持“与人为善,善莫大焉”,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转?隐公六年》)。我们知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友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善,还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友善,通过友善的行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推动国家的进步。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友善的阐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其表现形式不论是传统文化形式,还是现代的形式,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都必须是其来源的重要文化资源,不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很难得到中国大众的认同,不进行创新和发展,也一样得不到中国大众的首肯。所以,不可否认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又是对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实践和世界其他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借鉴;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提炼,也是对时代精神的总结[9]。

相关论文

传统文化中国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新中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与演变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