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人才培养策略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26-02
  由于经营理念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较薄弱,各项成本不断上升,经营环境没有根本好转,特别是专业化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物流人才的瓶颈如何跨越,这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业能否持续稳步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方物流(3PL)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形态,被很多国家和地区列为新经济增长点,并日渐成为西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宠儿。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3PL开始受到产业界和理论界的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3PL的概念已经被全世界所广泛接受,3PL也已成为企业全球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对于第三方物流的定义存在多种解释,其中认识上最能与国际接轨的定义是“接受客户委托为其提供专项或全部的物流系统设计以及系统运营的物流服务模式”(GB/T18354-2006)。本文对3PL的理解即从这一角度出发。
  近年来,中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增长迅速,年均增速20%左右。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3PL市场,2012年两国分别占世界3PL市场的20.6%以及17.2%。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由2009年的610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1060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比从2009年的12.03%上升至2012年的17.2%。尽管,中国第三方物流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但同欧美、日本等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已较为成熟相比,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2013年,我国物流运行总体平稳,全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呈现由“稳中趋缓”向“趋稳回升”转变的态势。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商品流通大幅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出现了一批大规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将以每年16~25%的速度发展。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物流人力资源总量供不应求,特别是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短缺问题已进一步凸显。随着我国物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依然是行业发展瓶颈,这一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中国物流发展的速度和进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130万人,85%是一线操作技能岗位,而目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年毕业人数只有40万人,人才缺口巨大。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一)多层次、多元化教育结构体系也已形成
  物流人才培养是涉及政府、高等院校、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多个部门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学历教育方面,我国面向3PL市场的人才培养已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高职高专和中专的多层次、多元化教育结构,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有了进一步提高。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各学历层次的物流专业在校生突破100万人。本科院校中,有394所高校开设物流管专业,有80所高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开设采购管理专业的高校有2所。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的有8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中开设物流专业的超过1000所。
  (二)物流人才总量仍供不应求
  从需求角度看,以往我国物流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人才需求。2012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为177.3万亿元,年均增长21.4%;物流业增加值为3.5万亿元,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为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3%。2013年开始,我国物流业结束了过去十多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增长速度为9%左右。预计未来几年,维持温和增长将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态势,随着面临得外部环境变化日益加快,我国物流行业总体仍将处于人才短缺状态,物流人才缺口还将继续加大,特别是能够适应产业需求的实战型人才缺口更大。
  从供给角度看,我国面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才培养供给不足。我国3PL发展起步晚,因此相应物流人才培养起步亦晚。有资料表明,教育部于2002年重新恢复开设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后,现阶段,我国物流教育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高职高专、中职等完整的层次体系。尽管总体上来看,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开设物流专业院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均呈现出规模不断增大,物流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但是行业总体人才培养却依然滞后。
  (二)第三方物流人力资源质量亟待提高
  目前,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人力资源质量普遍存在学历、职称和技术等级三低的现象。从学历结构看,我国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大学本科学历、大学专科学历、高中学历、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五类人员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58%、7.79%,、17.76%、40.06%、33.82%。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中级技术职称及以上者占从业人员5.24%。从技术等级结构上看,高级技师占从业人员的0.19%。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前瞻性。3PL经过多年发展已有最初普遍只提供单一的运输服务阶段进入企业合作阶段,当前3PL与企业展开了更深入的合作,提供包括供应链的设计,专业化定制,高附加值项目等服务。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要求趋向多样化,3PL提供的服务更加特殊化,所需各级物流管理人才知识结构也在不断变更。因此,物流人才培养应瞄准物流业发展的前行轨迹,使得人才培养与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需要有效的衔接起来。   2.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培养目标。物流企业要明确需要何种类型的物流人才,以及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需要什么物流人才。学校要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物流人才规划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目标。学校应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培养目标,使各类毕业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好的为我国的物流业服务。
  3.注重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面对激烈的物流市场竞争,3PL企业要技术创新,急需各类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是不仅能够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从事创造性物流劳动,独立解决复杂和关键技术操作难题的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物流人才培养应遵循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的方针,按照《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有关要求,注重高实践能力提高,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
  (二)完善物流学科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在专业设置方面,物流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培养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要从行业的特殊性出发,通过分析物流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各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调整物流相关专业的设置。学校加强与企业深入讨论专业设置的改革与创新,使课程真正建立在以高效、企业以及学生为教学计划的主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导向课程。
  2.在学科发展上,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物流学科体系建设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要注意学科交叉渗透,坚持产教融合发展,重视实践教学技能培养。
  3.在学历教育的完善上,注重开发多元化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物流教育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物流人才,以适应社会所需。国内研究型大学,应强化博士层次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提升我国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层次;教学研究型高校,应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以培养硕士和本科研究生为主题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导向,构建同国内外不同层次高校的合作机制;高职院校,应定位于培养高技能型和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层次,加强同国内外企业合作培养模式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三)建立物流人才培养投入新机制,完善在职人员培训体系
  1.加强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建立物流人才培养投入新机制。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地方企业加大对高校的激励。激励高校在物流人才培养途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其次,激励我国企业参与物流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从国际职业教育的共同经验看,政府可以采取向企业预征收培训税费的形式,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为校企联合办学提供政策依据和法律保障。亦可借鉴法国、爱尔兰等国的“税收――拨款制度”:先向企业征收一定份额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税”,如其完成了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则全额退税,通过财税政策为校企联合办学提供激励机制和资金保障。再次,鼓励物流企业建立物流科研机构,加强开发和应用现代性物流技术。
  2.完善在职人员培训体系,提高物流从业人员业务素质。首先,注重物流学历教育与物流人才的职业教育有机结合,一方面注重学历教育培养各相应层次物流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在职教育形式多样化,完善物流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机制。其次,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注重物流人员在职培训,通过设置专门物流培训、咨询研究机构,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物流知识培训。再次,建立和完善物流培训的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为物流人才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尽快建立和统一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相关论文

人才培养第三方策略物流我国人才
电力企业改革中高质量人才梯队培养优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日化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
浅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价
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管理策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