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微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040-02
  近几年,随着“云环境”、“云计算”、“Web2.0”、“大数据”、“互联网+”等概念的不断兴起,人类逐渐步入了微信息时代,在庞大的数据中,90%是微博、微信、微小说、微书评、微漫画、微直播、微电影、微音乐、微视频、微课程等“微”实物,它们以其“短”“小”“精”“快”的优势获得用户的青睐。“微”风吹遍各行各业之时,高校图书馆也应时刻关注微信息环境变化、适应新环境,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模式,在实际服务工作中保持创新“微”服务与传统“宏”服务相结合,既要完全发挥微服务碎片化的优势,又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服务理念和模式,因此图书馆面临着资源整合能力与服务能力的双重挑战。
  一、微信息环境与图书馆微服务
  1.微信息环境
  在2005年的国际“微学习”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微信息环境的概念,之后各国相继开始了微服务在各个领域的研究。
  微信息环境是与移动通讯技术密切相关的,是由便携式的微移动终端设备、碎片化的微信息内容、简单快捷的微应用软件和安全可靠的互联网络等构成[1]。技术的发展引发用户信息需求与使用习惯的变革,越来越多人使用手机、ipad、阅读器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阅读、学习、娱乐,使用频率增加但使用时间较短,每次只看一点点,即利用零散、碎片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娱乐。
  “微”是相对于“宏”而言的,即小、分散、碎片化,比如一小段音频、一小段视频、一小段文章、一小节课程等形式的信息碎片,这些信息碎片是动态松散的,可以不断重新组合成新的微信息。微信息环境可帮助用户深入到与其他活动同时进行的“学习流”中,支持用户获取信息并协助用户将信息应用于工作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之中[2]。
  2.图书馆微服务
  图书馆微服务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目前图书馆微服务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权威或正式的界定。经过文献查阅,笔者认为图书馆微服务是以用户微信息需求为中心,依托全媒体信息技术与安全的互联网络,通过便携式移动终端设备和简单快捷的微应用软件,为微信息用户提供碎片化、个性化、多元化、层次化、数字化的全天候、全方位的信息服务[3]。图书馆微服务是相对于图书馆宏服务而言的,宏服务要求的是大而全面的系统知识服务,而微服务是短而碎片化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微服务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2.1时间零散化
  在快生活节奏与强工作压力下,人们的休闲时间变得零散而短暂,只能在学习、工作间隙、排队等车、乘坐地铁、睡觉前等小段零散时间进行微学习或者微阅读,虽然每次学习的时间不长,但每个人每天可以利用的零散时间比较多,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充实自我。
  2.2内容碎片化
  微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要根据用户需求,把较为系统的知识拆分为若干片段,其长度受单个主题内容的约束,每一个小片段都是独立的信息单元,内容虽然是微型、碎片化的,但也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经过图书馆精心加工、整理过的有序的信息片段,不求内容大而全,而要重点关注细节内容,当用户的微需求发生变化时,可以随时重新组合成满足用户需求的微信息片段。
  2.3信息媒介微型化
  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作为“装在口袋里的媒体”,简单快捷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使其从简单的通讯工具转变成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图书馆将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移植到移动终端设备上,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访问图书馆提供的微信息资源。
  二、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手机逐步成为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网民年龄结构主要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 ,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4]。统计报告充分说明,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是智能移动终端的主要使用群体,对新事物的探索、接受、理解和运用能力比较强。同时,如何满足高校“考研族”、“考证族”、“考碗族”等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的信息需求,提高读者满意度,日渐成为微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调研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理论研究现状,笔者在CNKI平台上,输入主题为“图书馆+微服务(截至2015年7月1日)”,剔除与本研究无关文献,共检索到67条数据,其中2015年33条,2014年24条,2013年6条。郭文丽等人主要研究微信息生态环境并开发了微服务系统,龙泉等人主要研究国内外图书馆服务现状,刘丽萍、方超等人主要研究微用户信息需求,靳艳华、宋志博等人主要研究微服务策略,王玮、王丽丽等人主要研究微服务实践,由表可见,目前理论研究部分对图书馆微服务实践与策略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但文献研究角度相对比较分散,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大部分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近三年图书馆微服务研究汇总表
  随着高校图书馆软硬软件设施与网络环境的日渐完善,不少图书馆开始尝试使用博客、微博、微信、QQ、邮件推送系统等开展微服务实践,截至2015年7月1日,笔者在新浪微博平台上,选取教育部官网公布的39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共有29所图书馆开通了官方微博,最早是四川大学图书馆于2009年9月30日开通;截至2015年7月1日,笔者在微信公众平台中,以“高校图书馆”、“lib”、“Library”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剔除不相关的公众号后共检索到275个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最早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于2012年10月5日开通;无论是官方微博还是官方微信账号,其微服务内容依然停留在新闻公告、新书推荐、书目查询、借还信息、活动通知、信息咨询、电子资源介绍等基本信息服务阶段,均未深入到个性化定制、专业化指导、学科服务等深层信息服务层面。   三、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创新思考
  微信息环境下,信息载体、服务内容、服务活动、传播媒介的微型化势必带来图书馆服务趋势和服务特征的转变[5]。如何实现微服务理念,为读者提供碎片化、个性化、多元化、层次化、数字化的信息需求,是高校图书馆在微信息环境下的主旋律。
  1.创建微服务团队
  微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围绕读者微信息需求,加强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根据读者需求群体,分别培养不同级别的微服务馆员,如初级微服务馆员和高级微服务馆员,初级微服务馆员接触到微用户的信息需求后进行分类整理,如果问题简单,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时将用户所需信息反馈给用户;如果问题复杂,则将微用户信息需求提交给高级微服务馆员,由高级微服务馆员进行跟踪与推送,如文献检索、课题查新、文献传递等服务。如果用户群体中研究型教师比重很大,可增设专家级微服务馆员,专家级微服务馆员可以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主要提供针对性的、深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6]。
  2.扩大微用户规模
  微信息环境滋生了微用户需求,微用户需求催生了图书馆微服务。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与3G、4G网络的无限覆盖,使得有微服务需求的用户,只要持有移动终端设备并且安全联网,就可以成为图书馆的微用户,图书馆可以通过入馆教育讲座、馆藏信息资源介绍、数据库使用讲座、网络信息检索课程、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宣传单、电子滚动屏幕、图书馆主页等途径宣传图书馆的微服务。
  用户了解图书馆提供的微服务内容,才能更好的利用微服务资源。智能手机用户安装微应用软件即可享受图书馆的微服务,如可以登录馆藏书目检索系统查询所需图书,登录我的图书馆进行图书超期查询与续借、也可登录移动图书馆查询学术资源、公开课、音频、视频等资源;图书馆可以利用邮件推送系统、飞信、短信、微信、QQ、WAP平台向用户推送个性化信息,利用微博、微信群、QQ群、论坛、留言板等发起某一话题、主题或者课题的讨论,让更多的微用户参与并体验图书馆微服务,并通过奖励性活动鼓励更多的用户反馈微服务需求与感受,随时参与到图书馆微服务建设中。
  3.增加微服务内容
  微信息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呈现出时间零散化、内容碎片化、学习碎片化的特点,图书馆提供的微服务内容也应该短小精炼,便于零散阅读与快速传输。不光要将图书馆WEB网站上的传统服务项目移植到用户的移动终端上,还要根据微服务团队搜集整理的微用户需求,在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资源、音频视频资源、图片库、OA资源、搜索引擎、试用资源、专家学者的微博中搜索,将良莠不齐的原生态信息加工精选成满足用户需求的微信息片段[7]。目前图书馆的服务不仅要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求,还要充分重视师生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还要推送一些职业规划、为人处世之道、养生保健、新闻体育、影片游戏等内容,将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嵌入到用户的生活、学习、科研、工作中。
  4.加强微服务创新
  微课、慕课等是在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以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8]。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将这种教育模式引入到图书馆的微服务中,可将图书馆提供的基础信息服务制作成微课,也可以针对所购买的数据库制作成检索方法、读者写作、投稿指导等方面的微课,也可以将各个学院的优秀课件制作成微课,但在制作方面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视频录制、字幕制作等,需要图书馆多部门之间进行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将微课、慕课引入到图书馆可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发展过程。
  四、结语
  微信息环境引发用户行为时间、行为内容、行为媒介的微型化,以大学生为代表的依赖网络生存的年青一代是微信息服务的探索者,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浏览检索过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学生仅占13%,目前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学习阅读的大学生尚未成为图书馆的主体用户,但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主流和趋势[9]。因此,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微信息环境的变化与传播媒介的更新,不断创新微服务理念,创建微内容平台,探索服务新方法、新路径,为用户创造良好的微学习氛围。目前高校图书馆微服务仍处于理论探索与实践初探阶段,微服务工作任重道远。笔者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以期更多的业界同仁与学者关注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建设。

相关论文

图书馆高校环境研究图书服务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
辅导员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
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研究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
大数据时代拼多多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