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6-0052-02
  一、开展校企合作的意义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在激烈的就业大军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一直是各大高职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其在理论知识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培养出高质量且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生,我们只有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上获得优势,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切实有效方式,企业和学习可以相得益彰。
  1.学生方面
  校企合作让学生逐步走出校园,迈向企业,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能使学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为顺利就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学校方面
  2.1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方法,也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管从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还是高职教育的实践性以及社会性上来说,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的联系都是相当紧密的,充分弥补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不足。
  2.2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外部动力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到新技术、新理论,更深入的了解到企业对学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为社会提供其需要的人才,真正实现“人岗匹配”。
  2.3是实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接受新技术,新成果;另一方面,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实战型老师到学校兼任教师,指导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共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3.企业方面
  3.1是降低用工风险的有效保障
  各个行业都有自己业内的经营周期,面对旺季对工人的大量需求,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输送一批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活动,避免旺季由于工人不足而造成损失。
  3.2是提高员工技术的有效方法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在进校之初就按照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文化,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培养出技术水平好,文化认同度高的优秀员工。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兴起只有短短20年的时间,虽然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但是经过先驱们的探索,已经创造出了一些相当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1.校企共培模式
  校企共同培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聘请企业专业技术或者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师,共同商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等问题;二是企业向学校输送资金,共同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支助贫困学生。
  2.生产见习模式
  生产见习是指学生通过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当见习完成回到学校后又可以将实践中的收获用于深化和完善理论。这种交替的模式,更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3.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也就是熟称的“2+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到企业进行实战训练,不仅巩固学生理论知识,而且在一年的实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
  4.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是根据企业需要,完全按照企业用人的标准和岗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来培养学生。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学生毕业直接输送到企业的定向培养模式。
  5.厂校一体化模式
  厂校一体化模式主要是校内办厂或者厂内办校的方式,可以完全依托实训室或者生产岗位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获得牢固的知识技能,提高竞争力。
  6.服务企业模式
  主要是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咨询服务等项目,实现互利共赢。
  三、我国校企合作中所面临的瓶颈及其原因
  1.校企合作所面临的瓶颈
  1.1层次较浅,形式单一,校企合作形同虚设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校企合作只是企业在短时期内给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大多数学校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内任务,仅仅是学校向企业寻找合作机会,教师带学生到企业体验生活。而企业也没有积极的寻找学校来合作,顶多就是在资金或者人力上面给予一定的支助,合作层次较浅,并且大部分合作形式单一,没有真正体现出校企的意义。
  1.2合作时间短,校企双方不稳定性强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都缺乏长期合作机制,且不稳定性强。企业只有在需要临时用人的时候才会想到到学校借用劳力,而学校也是在有需要时才想到把学生带出校园,带到企业实践,双方都没有长期合作的意愿,即使签订了合作协议,也没有真正履行,双方关系经常出现变化。
  2.造成校企合作瓶颈的原因
  2.1学校自身对校企合作认识的不到位
  随着社会对高职教育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都在寻找校企合作机会。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充分领会校企合作的内涵,深入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要的人才模式严重不符,企业大呼找不到员工,学生大呼找不到工作,出现了严重的“人岗不匹配”现象。   2.2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日趋饱和的就业市场上,企业认为即使不通过学校,也可以获得劳动力,而且相对与即将出校或者刚出校的学生来说,有经验的社会工人更容易上手。另外,学生到企业实践实训必然会给企业的日常工作造成一定的负担,大多数企业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认为自己没有义务为学校学生提供这些机会,因此在校企合作上缺乏责任和热情。
  2.3校企双方合作信息不对称
  由于校企双方目的不同、信息不对称,所以在合作过程中相互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必然会出现意见分歧,难以达成共识。学校通常从学生的利益出发,着重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大部分企业仅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在糖酒会、车展、房交会期间,企业仅仅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而不考虑学校的教学安排,一旦出现分歧,企业马上转而寻找其他合作院校;又如,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也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给学生安排工作,并没有从因材施教的角度,把学生分配到符合其职业发展的岗位上工作。有的企业甚至仅仅把学生当成是廉价劳动力,不考虑学生在其中是否真正的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是否真正得到了锻炼。
  2.4缺乏相关政策法律的保障
  高职教育卓有成效的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来保障和监督校企合作的贯彻执行。在我国,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但仅仅只是指导文件,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推动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
  2.5质量监督体系不严格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对校企合作认识不深刻,学校也没有制定相应的质量监督体系来考核校企合作的成效。教师方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没有严格制定考核教师实施过程和效果的体系,导致老师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校企合作中。学生方面,由于对学生普遍没有统一的要求,学生也只是做做样子,随心所欲,严重影响了企业对学校和学生的印象。
  四、建立校企合作有效机制的对策
  1.双方的互利共赢为目标
  校企合作不是一方为另一方服务,而是在合作过程中进行相互选择、各取所需,任何一方都不能只以自身的利益为主导,要在双方的利益上寻求一个平衡。校企合作之前一定要先弄清楚:谁想合作、想与谁合作、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如何合作、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寻找可合作的企业,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项目,另一方面要寻找企业文化氛围浓厚、后盾强大、体制完善的企业进行合作。
  学校和企业虽然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主体,但是通过合作共享资源、互补互助,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2.政府的政策法规为先导
  2.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纵观世界上高职教育发展较早较好的国家,都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后盾。完善且具有实操性的法律体系才能保障企业和学校双方都积极的参与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来。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明确提出了“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但是我国并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指导校企合作,以深化校企合作对于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校企合作人才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明确企业、学校、政府以及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2.2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双方存在动力不足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校企合作必然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任务,给企业增添更多的负担,因此,政府必须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来提高教师和企业人员参与的积极性。比如:提供资金支持,帮助教师进行科研及深造;给企业提供某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其中。
  2.3建立严格的监控和评估体系
  校企合作的实施进度、实施成效的监督和考核必须按照一套严格的监控和评估体系来完成,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和企业的年终考核,有效的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对绩效进行评估,保证校企合作的执行。
  3.校方的主体作用为保障
  3.1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学校要充分研究目前的就业趋势和企业对整个人力市场的需求,从而有方向、有目的的进行专业设置,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和发展的人才,甚至超出企业预期的人才,才能吸引企业参与,让企业感受到校企合作确实回报丰厚。
  3.2遵循行业发展的趋势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深入发掘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将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应对行业和市场的变化。
  3.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就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构成来看,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仅仅是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虽然理论知识基础夯实,但是普遍缺乏实战经验,只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指导和教育学生,严重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宗旨,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为了搞好校企合作,学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企业实战经验,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
  4.企业的倾力配合为驱动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都存在学校有积极性但缺乏主动权,而企业拥有主动权但不积极的局面。只有企业大力配合,双方在意识形态上达到高度一致,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和学校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共同制定方案、共同管理学生、共同承担义务、共同分享资源,以确保校企合作的成效。
  5.行业协会的介入为其推波助澜
  在校企合作的实施中,还要充分意识到行业协会的重要性。由于企业的性质和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并非完全匹配,要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各大行业协会可以利用其第三方中介作用,进行有效的引导,向企业引进合适的学校,向学校引进合适的企业,搭建起校企合作的平台,为校企合作推波助澜。
  6.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合作为后备
  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和政府对中职院校的大力支持,高职学生队伍的人数减少成为必然趋势。前面所讨论的都是以一定的招生规模为前提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校企合作。如果有一天学校招生规模不尽人意,甚至招生困难,那校企双方又要怎样合作,以维持双方,尤其是学校的正常运营,是值得高职院校探讨的重大课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学校积极的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引进了一些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兼职教学,交流沟通,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看似搞的如火如荼,实则流于形式,而且,这样的合作是以学生为载体的。如果没有学生这个介质,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无法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才是保证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即使学生不见了,学校仍然可以通过研发新技术,向企业转让技术成果,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形式进行良好的互动,搭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顺利运营。

相关论文

校企高职瓶颈对策院校合作
基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
大同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试论学分制下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论企业管理与行政文秘工作的综合作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
浅谈卫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升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