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刍议高校二级学院就业工作“全员化”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渗透在大学生教育、培养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参与、各尽其职,就业工作“全员化”是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就业的导向作用,紧紧围绕大学生实现就业目标展开工作,是一种有组织、目的明确、内涵丰富的就业工作模式。[1]
  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服务是就业工作的两个关键环节,而两个环节主要依靠二级学院结合自身的实际独立完成,这两项工作的质量情况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求职能力,从而决定其就业情况。因此,学院就业工作“全员化”机制的建立、完善对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全员就业工作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行“一把手”责任制
  高校应严格按照国务院、教育部文件的规定,就业工作实行高校领导“一把手”责任制,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分管招生就业的副校长任副组长。[2]二级学院层面要成立就业工作小组,统筹全院系的就业工作,党政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落实,招生就业专干、辅导员、班主任分工落实,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形成学院负责同志切实履行“抓全局,负总责”的局面,保证就业工作的扎实有效。并实行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就业工作制度,具体研究安排就业工作任务、落实就业工作计划、解决就业工作问题。
  二、培养就业工作队伍
  就业专干及辅导员、班主任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力军,在就业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就业专干的力量,把就业工作做细、做深。
  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择业观、成才观教育,把对所有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工作中。教师需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从职业道德、职业观念教育入手做好此项工作,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把树立职业道德教育与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职业选择方面,把个人志趣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三支一扶”、灵活就业及自主创业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改变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理想主义”就业观念。
  为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校还聘请校内外有关方面的专家,利用校外资源,结合校内师资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优质服务。
  学院要对就业工作队伍加强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队伍的战斗力。学院定期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进行就业工作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先进的做法进行总结及表彰;鼓励、支持就业工作人员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以及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学历学习及专业学习,进而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
  三、发动专业教师参与
  目前,高校就业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人员大多为从事学生工作兼做就业工作,然而,教学质量决定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及就业能力,直接影响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教师应作为“全员化”中的主体,却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只有少数社会关系较广的老师会提供招聘信息,但提供的信息一般比较零散,其他专业教师认为学生就业是辅导员或者就业专干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自己只要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就完成了任务,就可以了,正是“两耳不闻就业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没有认真考虑学生就业工作好坏对自身发展的利害关系。
  要实现“全员化”重点要强化专业教师的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着手构建全员参与体系,首先是吸纳专业教师进入班主任队伍。专业教师利用他的专业优势,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的全程化指导,在专业教育和推荐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推行“一对一”的就业“导师制”。教师在专业方面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学院可以采取选聘社会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毕业生的就业导师,让教师主动去关心、参与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在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专业教师还将成为学校联系校友的重要渠道,为后续一届届毕业生就业开辟门路。再次,建立实习、就业和创业“一体化”基地。增加实践类、求职类指导课程的课时,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求职环境,为毕业生设计一个接近真实求职、工作环境的场景,提高学生的求职、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还可以参考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模式,以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就业竞争实力。最后,要鼓励专业教师将前沿知识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改革,拓宽学生知识层面,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还要加强就业市场调研,根据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知识技能来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学院设定有关就业工作的具体考核内容和指标,将每学期从事的就业工作折算成教学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并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和师德考核,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围绕就业开展工作。
  另外,要把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辅导员应加强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与合作,但需明确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与辅导员从事就业工作的区别,明确专业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权责,提高专业教师从事就业工作的参与度和贡献率。
  四、完善就业工作激励机制
  高校本身在就业工作全员化机制的构建中发挥着领导、指导、监督等多重作用,作为“掌舵人”,高校要重点建设好就业全员化评估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院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学院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的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对于就业工作做得不到位的二级学院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引起学院“一把手”及教职工对参与就业工作的重视。
  学院在学校考核指标框架下,要进一步细化就业工作评估指标,纳入到年底的工作考核当中,对不达标的部门及教师提出警示;同时,要在学院内部建立激励机制,定期进行评比,对开展就业工作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以此鼓励其他教师的参与,从而在整个学院营造出“人人关心就业工作”的氛围。
  高校毕业生数量还将继续上升,加上之前未顺利就业的人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因此,高校不能期望就业工作“毕其功于一役”,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构建全员化就业工作机制为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出路。

相关论文

就业工作二级高校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探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行政法学课程教学改
浅谈高校美术教学与现代艺术的关系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浅谈高校思政教师法学素养培育的三维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