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搜索导航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新手段和新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积极运用网络手段有效的开展教育、服务以及管理已经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近些年以来,专家学者们针对网络思想教育的内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在学术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概念最早是张建松于1999年6月在《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政治教育就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近些年,理论界对此概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观点:
  1.1 从网络技术特征方面对网络思想教育进行界定。第一,2002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一书中提出: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团体等为了使受众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以及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时间,就会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有组织影响力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等。
  第二,杨立英于2003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中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运用思想宣传理论和传播学原理开展的一种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第三,2006年,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宋元林和陈春萍提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它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传播学、教育学和现代新技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网络受众的思想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1.2 从人的本质角度对网络思想教育进行界定。第一,在《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学审视》中,韦吉锋对网络思想教育的概念做了如下定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
  指抓住网络的本质,并利用网络对网民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信息素养等进行有目的、有组织以及有计划的影响,从而让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第二,2008年,李高海在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方式,是指抓住网络的本质在网络空间内,为了提高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网络文明素质,围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开展的一系列网络虚拟实践活动。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1 宋元林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一书中指出:我们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而前提是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目标上具有统一性,最后,我们理论的现实依据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优势互补。
  2.2 韦吉锋2005年发表在《理论月刊》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辨析》一文中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①表现形式不一样。
  ②载体本质、依据和教育要求不一样。
  ③主客体地位不一样。
  ④主客体特性不同。
  ⑤环体不同。
  ⑥介体不同。
  此外,他还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上都是一样的,并且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发展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3 2009年4月,徐建军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上发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提出: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发展即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支配地位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处于从属地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次要作用,因此,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绝对不能够削弱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反而应当必须对其进行加强。
  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3.1 2003年,姚德利在《中国高教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的文章,其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①形式特征:新颖性、质感性、虚实性。
  ②内容特征:丰富性、针对性、参与性和隐育性。
  ③方法特征:综合性、互动性、多样性、广泛性。
  ④价值特征:共享性、时效性、人文性。
  3.2 曾长秋,薄明华2006年发表在《思想教育研究》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从问题意识走向理论建构》一文中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特点:
  ①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真正民主化。
  ②教育客体的真正自主性。
  ③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存在,教育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
  3.3 刘新庚在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的现代特点有:
  ①共享性。②互动性。③虚拟性。④时效性。
  ⑤多样性。⑥参与性。⑦综合性。⑧全球性。
  3.4 华中师范大学的余岚2007年在其硕士论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到,当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特征:
  ①教育主客体的平等性。②教育过程的互动性、个性化。   ③教育方式的娱乐化。④教育范围的社会化。
  ⑤教育影响的多重化。⑥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3.5 宋元林、陈春萍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其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以下特征:
  ①背景的复杂性。②工作的艰巨性。
  ③创新的技术性。④视角的国际性。
  3.6 徐建军在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①教育主客体的平等性。②教育过程的交互性。
  ③教育环境的开放性。④教育信息的数字化。
  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4.1 谢海光在200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中,关于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性分别从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以及心理学和交往学等几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4.2 宋元林、陈春萍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认为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有:
  ①网络强势文化的“新霸权主义”的渗透导致理想信念的偏差。
  ②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产生了不良影响。
  ③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性影响了大学生的传统价值取向。
  ④网络的互动性和直接性衍生无政府主义倾向。
  ⑤网络的虚拟性和多边性导致传统思想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⑥网络的共享性影响着人们的传统伦理观念。
  4.3 苏振芳在2006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认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有:
  ①网络的异质性导致价值观的倾斜。
  ②网络的虚拟性导致道德人格的缺失。
  ③网络的兼容性导致上网成瘾。
  ④网络的无序性导致网络侵犯。
  4.4 2007年,檀江林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认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表现为教育的主体、课题以及环境、方式和功能等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4.5 苏振芳在200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一书中提出:
  ①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不同思想文化力量的政治较量日趋白炽化。
  ②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削弱了党和政府对舆论导向的控制力。
  ③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带来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竞争和冲突。
  4.6 张再兴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认为,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表现在:
  ①青年学生建构出具有亚文化色彩的网络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语体系产生有效性危机。
  ②教育者不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对教育对象的主导作用大为减弱。
  5 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5.1 2007年,檀江林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提出: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资源和方式方法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和丰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得到了快速的提高。
  5.2 李高海在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开阔了大学生的事业以及扩展了教育的内容,同时还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5.3 宋元林、陈春萍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认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文化不仅对其内容进行了丰富,同时还对其模式进行创新并且对其对象的主体行为进行了强化。
  5.4 苏振芳在2006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认为:
  ①网络开放性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系统以积极地影响,产生着许多与时代相宜的价值观念。
  ②网络的交互性、个性化有利于人们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③网络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增强影响力。
  ④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之一,为人们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
  ⑤网络作为一种沟通途径,有利于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的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5 张再兴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认为,网络话语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表现在:
  ①网络话语的出现说明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沟通符号的变化和发展。
  ②网络话语的出现本质上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构。
  ③网络话语的传播环境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型。
  5.6 徐建军在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到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第一,由于网络传输具有快捷性以及交往具有隐匿性,从而有利于对受教者的思想进行充分的了解,因此,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第二,网络上具有的丰富的共享信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第三,由于网络主体具有平等性且交往具有隐匿性,因此,受教者更容易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第四,网络传输具有的超时空性由于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从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6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6.1 谢海光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中认为可以通过积极弘扬主旋律、依法治网从而有效控制网权、创建主体网站以巩固主流阵地以及组成网络新闻宣传国家队等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借鉴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全面创新和通过加强管理以保障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安全。   6.2 苏振芳在2006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他提出了研究网络文化以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适应网络社会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以及采取切实措施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创新思路。
  6.3 刘新庚在200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一书中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模式包括:
  ①网上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模式。
  ②网上日常思政教育渗透模式。
  ③网上思想素质规范养成模式。
  ④网上思想修养自我教育模式。
  ⑤网上思想情感感染熏陶模式。
  6.4 宋元林、陈春萍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指出:
  ①利用网络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交往。
  ②完善多媒体技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③利用网络调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④大力培育校园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⑤重视BBS中的舆论引导与监管,努力维护正确的舆论导向。
  ⑥精心设计虚拟社区,开辟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
  6.5 曾长秋,薄明华2006年发表在《思想教育研究》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从问题意识走向理论建构》一文中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思想教育与管理服务统一、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统一、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统一以及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相统一。在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包括积极灌输法、陶冶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多种激烈法、虚实结合法以及心理咨询法等。
  6.6 苏振芳在200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一书中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
  ①要熟悉、掌握、运用计算机网络,不断提高青年政治社会化和现代化水平。
  ②制定相应政策,强力推进青年政治社会化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③加强网络思想政治社会化,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6.7 2009年,田秋菊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一书中发表了《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思考》一文,在此文章中,她认为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网络思想教育:
  ①培养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
  ②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网站建设的投入。
  ③网站的设计要具有时代气息且内容丰富。
  ④优化网络环境,促进使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
  ⑤全面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6.8 张再兴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应对策略有:
  ①进入网络生活:教育主体要与教育客体共境。
  ②掌握网络话语:教育主体要与教育客体有效的沟通。
  ③转变教育观念:教育主体要与教育客体平等对话。
  ④加强理论研究:教育主体要伴教育客体同行。
  6.9 徐建军在201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为了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可以通过转变传统教育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平台来实现。
  经过数十年发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网络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随着网络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不断加深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虽然近几年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普遍存在重复化、简单化以及空洞化和形式化的现象,从而大大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影响了,最终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背离了网络发展的大趋势,这些不仅要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还应当积极地拿出措施来应对。

相关论文

思想政治文献基于思想政治环境
基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儒家体育思想特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力提升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纺织印染行业现状
基于案例的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会计环境变革下财务会计理论创新路径
基于现金流量税重构国际税收规则的理
浅谈互联网环境下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浅析恢复性司法理念在我国环境犯罪中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